提要:本文通过对关肇邺先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和清华大学理学院这两个作品来论述清水砖的艺术真实性,环境适应性,人性化的感受以及丰富的装饰。并提倡在文化性建筑中使用清水砖这种朴素的外貌来表达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在平淡中展现其深刻的感染力。
关键词清水砖
清水砖历史悠久,运用广泛。虽然技术进步、材料更新,但砖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易于取材、性能优良、施工方便等特点,砖不仅能满足现代建筑对功能和美学的需要,还能给人们以亲密感和温暖感。
在我国虽有丰富的实践,但砖的应用多停留在材料性能方面,强调技术性,而忽略艺术性,导致砖砌建筑形式流于粗糙单一。砖一直起着两个重要作用:承重和装饰。在当代房屋建造技术以“墙体改革”为方向时砖作为承重材料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其艺术表现力是永恒的。清水砖建筑艺术具有造型艺术的一般特点,但同时必须得借助特定材料,通过工程技术,为人们创造使用空间来实现,因此又有别于一般造型艺术。
一、艺术的真实性
对于艺术和生活,“真、善、美”是广为接受的衡量标准和情操境界。与绘画、雕塑相比,建筑艺术更贴近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在纷呈叠出的建筑流派中,尤其是风行一时的后现代和解构主义,出发点就是针对现代主义枯竭的美学和过度的纯粹,追求形式的多元。近年来我们看到在一些城市或开发区里,为了追求“新颖”而抄袭滥用国外的一些手法,把各种几何形体主观想象任意组合堆砌,或不顾环境条件,建造一些不恰当的和设计低劣的建筑物。这样单纯玩味建筑形式,多了便走向庸俗与造作。
我理解“建筑的真实性”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根据建筑不同的部位和功用,适当选择形式与材料;二是经过一定技术手段处理的材料形式,不刻意掩饰,而是突出工艺自身的装饰性。砖材来自大自然,由粘土制成,做为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来创造充满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的建筑物。砖的良好受压性能以及丰富的纹理色泽使之成为了独具风格的承重和装饰材料。
关肇邺先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和清华大学理学院这两个作品均使用了清水砖而展现了较好的艺术性。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清华园中心区,与1919年及1931年两次建成的老图书馆连成一体,成为校园中心地带最大的建筑。新馆设计充分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前人创作成果”的原则,在空间、尺度、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于原有的建筑形式,而透出一派时代气息。关先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新馆建筑地段四周的主要建筑风格是完全一致的,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清华园的形象特征,即红砖墙、坡瓦顶,局部平顶女儿墙,主要部分或重点用半圆拱,西洋古典建筑细部,隐没在绿荫或爬墙虎之中。为了加强这种统一性,设计采取基本一致的建筑风格,并根据使用和技术经济条件做一定的变化处理,以形成和谐完整而又有一定时代感的建筑群形象。
清华大学理学院的设计与图书馆新馆的设计考虑相似,也是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地位,新建筑的布局、轴线对应关系、其体量、高度、色彩、风格等均与环境融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时代气息。
二、环境适应性
日本学者所著的《环境心理学》中提出:个体要适应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涉及地形地貌、日照通风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则强调文脉传统、民俗风气等人文环境。但在目前,建筑适应环境成了一句口号,单纯注重建筑形式和视觉印象成了主流。许多建筑师把发明建筑新词汇作为目的,追求纯视觉价值,表达主观的象征意义。其结果,导致当代建筑缺乏个性或突兀怪异,旧的有价值的建筑特征被唐突的新建筑所取代,城市肌理遭到破坏。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和清华大学理学院的设计采用砖这一材料,而砖取之大地,成为了联系大地与人类生活的一座桥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泥土的色彩、宜人的尺度和大地的肌理,来配合和渲染环境的性格和气氛。当这个设计放弃怪诞的色彩、奇异的塑形,选择朴素、宽容、恬静的砖块,已是放低了姿态,与周围相融共生。总的来说,设计从总体布局到细部设计,没有追求一点新奇和与众不同,着力点只在于争取做到符合于这一特定建筑性质、历史、环境和身份。
三、人性化的感受
设计过程中应明确建筑与人当取何种关系。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和清华大学理学院的设计中用砖则有很好的人性化感受,而这种人性化的感受也是由砖本身所具备的如尺寸、质感,以及人自身的感觉而形成的。
砖的尺寸砖的大小适合手的抓取,而它的标准化使其成为了建筑的基本模数,各种结构要素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数。建筑的任意部件大小都能据此估算出来。这样,砖块就成了建筑物的尺度标志。整个建筑因此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结构模数网,尺度被清晰地感知,而不会让人仰之弥高,产生无以度量、无可捉摸的感觉了。
砖的质感砖的亲切感还来自它的质感。砖面的天然纹理、颗粒孔隙、不很规整的统一所带来的感受,都是现代技术产物金属的整齐平滑所不具备的。砖块的丰富质感带来手工操作的联想,温暖的色彩犹如重归大地的斑谰。
人的感觉对于清水砖建筑的评析与体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和触觉。人所接收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这些信息包括建筑的体量、光线的阴影、材质的大小、分格、纹理、色彩等;砖之所以弥久亲切,就是和触觉密切相关。砖表面粗糙,受光后明暗转折层次丰富。从触觉分析,质地粗糙的砖让人感到朴实、亲切。塑造建筑性格时,如果为了表现时代精神,金属、玻璃是很好的选择,而追寻田园趣味和浓郁人情时,砖材则更为合适。
阿尔托曾说:“即使是最普通的砖,只要应用得当,它也将成为构成人类最有价值、最显著的纪念碑的元素,也将会创造出幸福安宁的环境。”在许多优秀建筑中,小小的砖头赋于建筑以大地的表情、历史的沧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温暖,这是许多现代技术与材料无法企及的。而砖所传递的这些东西正是我们文化性建筑所需要有的,即使是不再起承重作用的仿清水砖饰面也能够有所表达。文化性建筑着重于历史文脉中的精神内涵,清水砖的利用正好可以弥补现在由玻璃、钢等材料造成的冷漠感。
参考文献
《关肇邺选集》,关肇邺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4
《2000中国建筑集粹》,中国勘察设计协会,FAR2000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05
《路易•康》,李大夏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