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应该体现时代的美。从事设计的人,不应使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去适应旧的审美习惯,或者被旧的思想观念所束缚,而应勇于创新。随着生态建筑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对生态建筑的审美思考是设计人员必须正视一个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节能
一、前言
在人类通过征服、改造自然来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日益恶化,资源、能源被过度消耗,而建筑的相关活动正是引起生态问题和资源、能源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城市污染最严重时期(20世纪50一60年代)的水平,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困扰。中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窘境,逼使原有城市发展观尽快实现“升级换代”。进一步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备受资源瓶颈约束,能耗过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显。因此,生态建筑是国际建筑界对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和资源、能源危机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建筑界积极迎接可持续发展挑战做出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建筑,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仅从视觉上对比中国的节能建筑与国外的生态建筑,可以发现中国的节能建筑没有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事实上,美与生态两者不矛盾,是相辅相成、水到渠成的,建筑的安全、舒适、美观应该是齐头并进的。
二、生态建筑的审美原则
1.完整性
生态建筑的造型往往并非是单一的简单几何体,而是由多体量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或群体。其最终造型能否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形成生态建筑造型秩序与美感的关键。这一法则,在低层生态建筑中容易理解,而在高层生态建筑中,则要考虑相对复杂的因素。高层生态建筑由于体量高大,有一个近中远的距离问题。近处看细部,要考虑人的视觉特征,因此,要充分考虑主体的整体性、整体的式样、比例尺度、高宽比尺度、平面长宽比尺度。从造型上尽可能以少的建筑元素,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意义;从结构逻辑上,主体平面力求简单、规整、对称,竖向要规整简洁、不过分外挑,长宽高厚比要符合规范指数要求,综合上述因素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高层生态建筑造型。
2.主题性
由基本形体和构成手法创造的生态建筑艺术形象,由于把相关的生态技术因素作为造型要素,直接参与建筑造型的塑造,故多表现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们在视觉上易于形成图形,易于从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对生态建筑主题性的追求,一方面应对生态建筑的空间界面、空间体量、材料质地及色彩等造型形式要素进行处理,使之具有易于被理解和认知的构成规律;另一方面需要创造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强化造型对象的边缘,使图与底的分界线清晰。
3.层次性
生态建筑的造型设计中应当考虑观赏点的流动性,并按照时空顺序有机组织建筑景观,这无论对于生态建筑的单体还是群体造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中要注意考察不同视角、视距及视线方向下的造型效果,确定频率最高的视线流动线上的关键点,着重加以处理。在高层生态建筑设计中,尤其应该注重街道和周边的动态观景,注重综合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在处理中将主体体量关系对比节奏拖长,以适应快速运动系统;把下部体量和裙房的奏变化紧凑,适应步行运动系统,从而从多角度进行设计。
三、生态建筑的审美发展
1.传统生态建筑的审美特征
人类的建筑自古以来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涉及生态问题,中国传统朴素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念:舒适的自然风,开合交错的视线和充足的阳光,良好的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道家对古代中国的建筑观的深刻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拟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的生态契合。中国风水学着眼点是从宏观上把天、地、人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所以创造了中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传统城市布局,传统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观,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根本思想.从大规模的规划,设计、营造到空间以及细部的技术处理,在传统生态观念指导下,建筑自然而然的体现出生态美。例如我国地形包括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在这种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地域性的民居应运而生。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干阑式建筑、蒙古包、新疆维族民居、西藏的碉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棱房、西北的窑洞等等。不仅营造方式不同,由于一般也是就地取材,所以得到丰富的生态建筑的群体,成为对自然的某种程度上的诊释。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中对木材的利用,从益梁式、穿斗式的建筑结构,到斗、拱、昂等建筑构造,通过材料的质感和力学的逻辑性体现的形式美,这些美是由内而外的自然体现,发挥了极大的审美可能性,让人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而雕梁画栋、门扇窗格、木器家具、精致摆设,无不透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灵动和光彩。另外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桦卯构造连接,如同动物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这种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建筑哲学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思想。
2.现代生态建筑的审美特征
现代生态建筑审美主要体现在体形、静态、外饰等诸多细节方面:(1)生态建筑造型的体形美和立面美.建筑师在进行不同的生态建筑造型创作中,其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是可以不同的。他们有时追求体形美,以体为构图因素,运用各种形式美的法则、手法和构图技巧:如基本几何形体的搭接、叠合、切割、架空,以塑造出极富立体感的建筑形象;有时追求立面美,以面为其视觉单元,以求其立面造型的完美:诸如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色彩搭配等形式美的法则,也必然在立面处理中得到体现。(2)生态建筑造型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静态美与动态美构成了另一对生态建筑造型美的概念,它是由“立面美”与“体型美”这对概念派生而来。凡“立面美”的建筑,一般表现为“静”的形态,而“体型美”的建筑通常表现为“动”的形态。对称的、规则的造型易于产生静态感,非对称、不规则的造型易于产生动态感;直面、直角的矩形体量易于产生静态感,曲线、曲面的“流线形”体量易于产生动态感等。许多现代建筑师,不但善于塑造“体型”,而且必要时还赋予建筑以激动人心的“动态”美感。(3)生态建筑造型的外饰美和素质美。附加的外饰美与原型的素质美,也是生态建筑造型美的重要表现形态,它们同样与生态建筑的立面美和体型美有关。追求立面美的古典风格,必然注重对建筑原形素质的外壳增加修饰打~扮,而追求体型美的现代建筑,则必然发挥原型自身的素质美。现代生态建筑素质美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指由建筑内部功能和空间性质所决定的建筑体形,以及塑造建筑“体”的材料和结构媒介。也就是说,其空间的外在形体,结构形态、材料质感及明暗色泽等,共同组成了建筑形态的“素质美”。在生态建筑素质美的基础上加以修饰,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修饰美中要注意的是,美的表现要与时代相适应。在修饰中,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体、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为了塑造独特的美感形象,还可以强化其中的某一元素,甚至在原形体上外附加某些精神性、艺术性和装饰性的造型元素。
总之,生态建筑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普通建筑可以为了空间表现和审美传达的需要,采用任何新奇怪异的造型,生态建筑却只能采用合乎生态原则或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造型。因此,生态建筑美在对跨地区和跨时代的人类、自然或生物种群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才是真实的、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吴昊.环境艺术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