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两岸科技园规划设计之美学论文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4-20 11:46 热度:

  摘要:论文探讨现代科技园在规划中呼应周边景观、保留场地特性、体现自身优势
  关键词:现代科技园;适度混合;地域特色
  南京两岸科工园占地6平方公里,将打造一个承载全球跨国企业高科技研发和服务的平台,形成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孵化基地、高科技投资资本集聚基地。本项目为6平方公里科工园内先期启动的600亩两岸科技园。
  一、项目优势和机遇
  1、交通便捷、国际开放度高:与南京主城区中心距离不到20公里,与河西CBD距离12公里,现有大桥、三桥、过江隧道相连接,未来有便捷的轨道交通相连。与国际机场 ——禄口机场的距离约50公里,与京沪高铁南京站距离25公里,对外交通已实现直通式、快速化;能实现24小时内通关。而且依托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长三角地区的北核心南京,具有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独特的人脉渊源。
  2、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以苏州、无锡、东莞为代表的第一代国际制造产业布局热点区域,面临土地资源约束和产业升级瓶颈;以研发、创新为主体的新一代智慧产业,必将选择更具综合优势和智力资源的区域(如南京),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支点。
  3、南京市大力发展浦口新城,使园区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服务配套。且6平方公里的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科技区自身将配套完善的商业、金融、办公、居住等功能。
  4、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北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有湿地景观。背依大山,南临长江。
  总体而言,两岸科技园基本具备了成功产业园的特征:接近航空枢纽;与教育、科研机构紧密结合;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团队;多元综合的用地模式等。
  二、目标与愿景——“文化地景;总部天堂”
  1、文化地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地景的定义:
  文化地景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作品。它们是人类社会与聚落经过长期演化,受到环境内部与外部持续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不断演变发展的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地景的分类:
  —由人类设计与创造的景观
  —自然演进的景观
  —人与自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景观
  2、总部天堂
  以研发产业和总部经济为重点的两岸科技园,具有知识与文化高度集聚、人文与自然广泛共生的特质,规划建设不仅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境界;更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园区。即让园区充分融入周边独特的山水生境之中,形成山色水影交汇,工作生活和谐的生态社区,和鸟语花香的创意“天堂”。
  三、基地分析
  1、区位
  先期规划的600亩两岸科技园,位于浦口现状城区的西南郊和整个科技区的最北端,西临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库景观,东隔城市绿楔——湿地公园与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校区想望,南部规划为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片区。
  2、基址
  规划用地位于沿山大道东侧。临近道路的部分用地,由于早前城市建设的现场取土作业,原始地形已被推平;东南侧的用地部分仍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基本形成丘壑相间、台地相连的总体格局。因而,规划一方面宜保持利用地形特色与原生植被;
  四、规划与策略
  规划通过“适度混合的功能分区、多样灵活的产品组合;开放有机的空间结构;动静分离的交通组织;契合地形的景观营造、地域特色的生境延展;合理有序的发展分期”,践行规划愿景与目标。
  1、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用地地形与景观条件,合理配置产品类型,在中部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外围形成独立(高端)研发区、联合研发区、研发综合体、企业孵化区、洁净厂房区等功能组团;同时,在三个地块的外侧、相对独立与合理的服务区域,形成三处规模适度的配套服务区。
  其中,独立(高端)研发区以每幢4000多平方米的体量,公司总部、独立研发中心等功能形态,对应于世界500强级别的大型研发业态需求;联合研发区以每幢7000多平方米的体量,600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可分层或左右分体灵活组合,适应多种规模的研发公司的需求;
  2、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采用仿生的有机生命体概念进行组织。规划以外部的城市自然山水为依托,内部形成“宛若游龙”的开放性主体景观生态空间体系,内外呼应,形成科技园区“有机体”的基质,蕴含主要中心景观节点;各功能片区的建筑形态,三两成团,犹如“有机体”的基本单元“细胞体”,镶嵌在基质四周;“细胞体”内部又围合或松散组合成半公共、半开放的“灰空间”,成为“细胞核”,或点状或线状,与中心开放空间相互连接、呼应。
  中心开放空间体系与建筑形态,向外部城市山水空间多向敞开,形成景观视廊与生态渗透。
  注重区域性入口和地块片区入口节点的景观营造。
  3、交通组织
  规划以地景营造,形成高品质、地域特色的研发环境入手,区内外交通组织也以此为出发点。为确保中心开放空间体系和多层级交往场所的安静整洁、品质宜人,三个地块均采用适度的人车分离、闹静分离的方式组织交通,机动车在地块外围绕行,局部采用尽端式道路,以维护私密性;规划完善的步行道系统,与场地景观紧密结合,产生多样的户外交往场所。静态交通分三个层面组织,即外来访客地面临时生态化停车,工作人员地下、半地下停车与部分室内独立停车相结合,美化、净化园区环境。
  4、绿化景观
  规划结合城市自然环境、防护绿带和区内开放空间体系,形成“大山大水、中山中水、小桥流水”三个层级的绿化景观格局。
  所谓“大山大水”,是指园区外围以老山山脉、城市湿地为背景的生境基础;“中山中水”则是地块一中保留利用原有土丘和沟壑,形成的“两山一湖”景观,由于尺度适中,位置居中,又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净化等环保补水措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山中水”,也是“真山真水”;“小桥流水”是指在其余建筑群落中尺度宜人,以景观浅水为主的滨水绿化景观区。从绿化功能而言,也可分为地块外围防护绿化带、中心景观绿化带、片区建筑间绿化等种类。
  5、竖向设计
  由于用地地形起伏,多台地丘壑,规划在充分利用地形特质创造园区地景的同时,局地也作适度地形调整,以形成合理的建设格局。
  6、建设分期
  由于用地基址现状仅有沿山大道已开通,与浦口城区和宁合、宁淮高速等可便捷联系;而且沿山大道作为浦口区倾力打造的景观大道,是两岸科技园对外展示的首选平台,所以,建设一期的启动区块选择在用地北端紧靠沿山大道与湿地公园的区块布局,并计划建设综合研发楼(含配套服务功能,先期作为首批入驻企业的过渡性办公场所和管委会驻地)、联合研发楼、独立研发楼,以较丰富的产品类型,“筑巢引凤”,开拓市场。
  二期可沿着沿山大道推进,进一步形成规模和展示形象;并视华山路等道路的建设进度,向纵深拓展。
  

文章标题:南京两岸科技园规划设计之美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117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