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城市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大大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则更由于其地域条件的限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影响,受到很大的制约。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生态思想和原则。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为西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快速启动期间,不吸取经验教训,再走所谓“发展优先,环境靠边”的路子,势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加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坚持“城市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广场正是城市中实现人与环境这种共生和互动关系的场所。广场中的生态环境是对人类健康的关怀体现,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广场生态环境目的是为城市公众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维护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健康发展的机制,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对于西北地区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绿化是发挥广场生态效益、改善广场环境质量最重要的设施,也是构成广场景观、分隔和围合空间的要素。绿景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草坪——广场建设中采用大面积草坪为主的装饰性绿地的做法,正受到越
来越多的批评。一些城市不顾自己的城市规模建造城市广场草坪时一味贪大,这显然和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少、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不相适应。并且许多绿地的设计仅求大,使人并不能参与到其中,享受不到自然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草坪设计中,在表现园艺的同时,更应注意与游人活动的结合,充分运用中国园林的造景方法,在绿地中设置富有变化的园路或小径。
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应选择覆盖率、耐修剪、耐干旱、耐踩、抗病虫害、绿色期、观赏性和管理费用等表现好的种类。
花坛花坛既可以作为广场的景观设施,又可以结合座椅为游人提供可坐场所。
树木广场中的绿景以树木的配置设计最有代表性。树木的配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蔽和遮挡——对外观不尽人意的场所进行隐蔽,以遮住视线;依靠树冠遮蔽日射,产生避暑效果。
(2)分划——局部遮挡,确定领域空间。
(3)导向和标志——成排的树列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在入口等处单植、对植或有突出高度的树木往往成为同行者的视觉焦点,引起注意。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树木配置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树木的高度、大小应以所在环境的尺度及空间层次相宜,如作为广场外围边界的树木,其高度与车辆、行人的视点距离有关,—般不低于5米。
(2)根据空间结构及功能组织来配植树木,通常在休息区域配置双排或多排树木,中间设置坐椅,甚至可以把坐椅和树池结合起来。树种选择上,应注重功能和造景相结合的原则。应选择适应广场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活动场地应选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旺盛、且不会因为开花或落果对使用者造成危害的树种。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株型整齐和便于管理的树种。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茂和耐修剪的树种。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一些北方城市,在选择广场草坪植物时片面追求绿色期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特别是西北地区城市应选择耐寒耐旱的植物,不应尽为好看而照搬南方地区的物种,应发展乡土树种、特有树种、观赏植物,提高景区规划效果、价值和特色。
西北地区普遍干旱少雨、夏季干热、冬季严寒,因此,结合西北地区城市气候的树木被选种具体原则如下:
a.适地种树,快慢结合
西北地区特征明显且区域内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冬季严寒且较长,树种及绿地的规划要根据本地区自身气候及土壤、水分条件,采用乡上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的方式,配合平面功能要求,有荫与赏叶乔木结合,选取适应性较强、以养护管理的树木,保证规划选用的树种成活。同时速生树种与慢长树种要以合适的比例搭配运用。
b.突出季相,整体考虑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明显,自然植被季相分明。因此,在公共绿地植物配置中,要有意识的突出植被的季相特征,丰富绿地的色彩和植物景观。广场绿地及树种规划应与城市整体绿地规划在形态、色彩、高度等各个方面上相协调,形成统一而有变化的整体感。有条件的城市,可结合“市树、市花”为主题组种植活动,使教育、景观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景观的文化性、趣味性、观赏性,增强城市广场的可识别性,强化市民归属感,体现城市特色。
因为在西北地区城市气候较为干燥,因此草坪、树木的护养十分重要,喷灌设计是广场设计的重要一项。然而冬季寒冷地区的喷灌设计需注意防冻。例如,在银川这样一个冬季气候较为寒冷的城市,地质冻土层厚度为1.2米,所以喷灌水管必须埋置在地下1.2米以下,以防水管冻裂。
二、广场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广场上的水体属于城市水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居环境中具生态平衡功能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水环境是城市“绿肺”组成要素,能有效的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影响。
西北作为我国最干旱的地区,2000多年以来,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因此,西北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水”展开,不遗余力的将水环境建设搞上去,使西北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例如,甘肃省嘉峪关市的雄关广场,在嘉峪关城市格局、形象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市坐落于石质的戈壁滩上,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虽然由于地属温带大陆荒漠性气候,居住环境较为恶劣,然而冰川融水却使城市水源水质清澈、水量充沛,因而与其他西北地区城市相比,其营造水环境的优势巨大,若不加以充分利用,白白流放到戈壁滩上,则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雄关广场的设计就是用嘉峪关市充足的雪水资源优势做文章,对雪水资源进行了大胆开发利用,充分营造以水为主题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体现旅游城市的特点及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生态的复合功能。现在,雄关广场不但已成为体现嘉峪关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和新增旅游景点,而且对于整个新城区的生态、景观、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嘉峪关市作为西部的重要钢铁、旅游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营建雄关广场以及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其意义,决非同于一般城市的改造。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城市修建大面积的城市广场以及公园等城市游憩空间,需要占用大量耕地。然而在嘉峪关这样的戈壁城市规划修建大量生态环境良好,符合生物圈良性循环的绿色家园,以此来抗衡戈壁滩的荒凉,则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广场水体环境中的活动设计要充分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结合具体水环境特点,将空间形式、环境特征、活动安排和人结合起来,设计出有特色、有活力、有人情味的城市广场。在水体平面设计中,例如转折、凹入、小岛等平面发生变化的重点地段,可进行人工化处理,强调其自然地形及空间特点,既可突出景观变化,又可适应其功能、布局上的要求。人工岸线又可分为自线形、曲线形两类。直线形岸线空间透视效果强烈,具有较强的礼仪性、纪念性,但在尺度上不宜与人协调,容易使人产生生硬、平淡感。而曲线形的岸线能充分体现水的柔美、多变的特性,给人艺术享受。曲线岸线的处理可形成内凹式、外凸式两种布局,内凹式稳定性、安全感较强,容易形成特定场所感,而外凸式个性强烈,能给人以更多的观赏角度和与水接触机会。
因此,在滨水环境的平面设计中,采用例如“S”形的自由曲线可以于统一中同时产生内凹和外凸两种布局效果,丰富滨水环境的空间层次,拥有较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如嘉峪关雄关广场的水体为一大“S”形,很有张力感,与圆形下沉广场巧妙结合,寓意“飞天飘带系明珠”(图2-3)。滨水岸边可采用漫滩、台阶、亲水平台、自然山石等。(图2-2)例如,银川人民广场与嘉峪关雄关广场的水体设计都属于典型的例子。银川人民广场上的水体拟似黄河平面形态,将其形抽象化,曲线优美而流畅自由,然而在中心礼仪区,其形态又从自由曲线过渡为规矩几何曲线,突出礼仪感。这就是所谓“自由与秩序的并重”(图2-4)。
水体的竖向形态多种多样,在人工景观设计中,经常对水流、水态加以设计和处理,创造丰富生动的城市空间,“人们偏爱复杂的刺激”动态的水体更易激发人们与水亲密接触。
常见的水体竖向形态主要有喷泉、涌泉和水幕瀑布三种类型。喷泉的造型取决于喷嘴的造型,按其形态可分为:单喷射喷泉、喷雾式喷泉两种。单射喷泉落水有独立的小水滴,适宜布置在幽静的景区,而且多个单射泉可以组合成丰富的直线形、环形造型,可以成为视觉的中心,通过喷嘴的旋转和水压的变化还可形成动态的喷泉,大大提高了喷泉水景的趣味,充分体现了水的动态美:喷雾式喷泉还可起到湿度调节作用;瀑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自由下落瀑布、跌落瀑布,利用泵、闸,坝等提高局部水面,造成水面高差变化,创造“跌水”景观。涌泉不同于喷泉瀑布,主要以水体的翻滚、涌动形成水景。(图2-5)
在水体的竖向设计中,还可以结合声、光、电等技术进行组合设计,例如,水幕电影、乐喷泉等,还可以在喷头上加装没备,喷洒药剂或香水,预防传染性疾病。
论文分析了西北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传统城市肌理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对该地区城市广场建设的影响;探讨适合西北地区城市广场设计的理论,并提出了充分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加强西北地区城市广场的水景及绿地设计,对于创造良好的西北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及维护城市空间环境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