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建设用地北邻北环铁路,平行于铁路有贯穿场地的高压走廊,南侧临北塘排污河与津汉公路,西侧为规划道路,东侧毗邻新地河与东金路,与天津市重点景区东丽湖相连,整体占地面积1418亩,建设用地675亩。场地周边连接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东丽湖地区位于天津近郊,隶属于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是连接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桥梁,位于“交通走廊”北部,颇具发展潜力。随着天津市产业东移策略的执行,该地区的产业走廊地位将更加凸显。在对项目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分析后,在设计中从历史人文资源、水系、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景观视线等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全局,因地制宜,以达到反映军旅生活、提升区域内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周边生态环境改良的设计目的。
设计原则:
●文化性原则:充分结合建设场地的现有条件及景观资源,巧于因借,真实展现军旅生活,诠释武警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岸形象,突出学校教育办学理念、学府氛围等人文特征。
●艺术性、专业性原则:在景观形态的建造上充分挖掘和提炼项目未来使用人群所体现的积极元素,追求不同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及享受,通过艺术的夸张和重塑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
●生态性原则:强调现有场地特别是生态主题公园,在未来建成后的自然生态恢复,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生存规律,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策略框架:
设计方案以综合教学区为景观设计的框架中心,以“武警部队”为题材,提炼设计元素,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景观步行道的引入与其他空间沟通相连,形成“一核、四线、四区”的景观格局。
设计中重点强调轴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入口景观区、景观大道、中心广场、过渡空间、体育场、景观塔、生态湿地等区域的连接贯通校园南北,形成校区的主轴线,此外,还将利用原规划路自东向西连接校区两端的已有条件,形成地块的横向景观轴线。为了加强中央核心区对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之于道路和交通设计,我们在沿用原规划9米与7米道路宽度的同时,还在车行道路两侧设置了2.5米的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扇骨”式轴线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分区景观设计:
●综合教学区:
原规划布局为中轴对称式,9米主路围绕区域内建筑形成环路。主体建筑形式为欧式红顶建筑,为行政综合楼、图书馆、大讲堂、教学楼与实验楼。作为景观核心区,本区域内景观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并极力探究项目背景,深入表现军队生活现状,发掘学校教育理念,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符号和空间形态,以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之美。
在设计构思中,我们取材于保家卫国的“武警部队”这一素材,提炼出大量设计元素。武警是人民百姓的子弟兵,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他们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是守卫国家的盾牌,是支撑人民的脊梁。我们从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中提炼出“保卫”的抽象概念,进而“物化”为盾牌、铠甲等古代士兵的防卫装备,并利用构成这些器具的轮廓与骨架进行图案化的解构,成为可以应用于设计的元素与符号,构建出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恢弘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景观树池、座櫈、置石、旗杆、旱喷、水池、雕塑、树阵、灯柱等景观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形成多层次、多空间、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景观模式。在主广场的设计上,我们以盾牌为原型,形成放射性图案,在圆心处设置欧式水池,结合主题雕塑与大型喷泉营造出宏伟雄浑的广场氛围。在景观大道中,我们以古代士兵战甲为素材,提取其轮廓与样式作为铺装素材,既有审美价值,又可在未来的使用中作为3000人集会的分区标尺。景观大道前端放置景观置石,道路两侧设置树阵,象征武警部队严整挺拔的军容军貌,树阵下放置欧式座櫈和灯柱,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和交流的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将综合教学区建筑群所围合的校园主广场命名为“铠骨广场”,取意“武警甲胄坚如松,铮铮铁骨傲苍穹。若问缘何苦中乐,家国大爱我心中”,象征了武警战士及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以及坚毅、自信、耐劳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综合教学区北侧,我们以古代护城河为设计构思规划了一条景观河道,通过栈桥与广场向外连接,将其作为综合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过渡区域,形成水岸交替的生态空间,既便于区域范围内空气湿度的调节,又再次彰显了武警战士圣神的保卫职能。
●校园生活区:
该区域主要由四大景观节点和一个能容纳570辆汽车的超大停车场组成。
作为建设用地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设计中,除延续以上诸多突出军事特征的元素外,还将着重表现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科技文化性,营造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生活氛围。
作为未来校园待建用地的区域,我们将以植物造景的形式为主,通过乔、灌、草结合的微地形起伏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植物围合区域,同时也为后期建设预留了机动空间。
文化交流广场,即该区域内以供教职工交流沟通的开放空间。在整体构图上运用纵横交错的线条组成路网,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声音的相遇与碰撞,交汇与融合。作为教职工未来生活、学习、交流的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竖向与围合感的林下空间设计,在局部重点位置放置涵义隽永的雕塑小品,映衬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地块的东南角方位,由于与教学区、生活区、停车场等处相距较远,未来将是校区内阒静悠然、雅致宜人之处。在设计中,为全力体现“宁静”这一特点,我们将整个场地进行了“下沉”式处理,并通过外侧地形和植物的围合构造出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态,别具匠心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户外读书平台”。
招待所及生活服务中心是校区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校区总体形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武警警徽的组成图案,如长城、盾牌和松枝等符号提炼出来并加以重塑,将其巧妙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节点和细部的处理上,上述诸元素将被运用到铺装、构筑物以及植物配置中,形成寓意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
训练健身区:
本区域位于建设用地北侧,包括卫勤演练场、综合训练馆、400米障碍训练场、篮球场、体育场、车库及休息恢复场地。其间,各区域以树阵与外侧相隔,场地周围绿荫环绕,形成花园式运动场,其东侧毗邻林荫下场地,给运动者创造出一个休息和恢复的空间,风格开朗活泼、简洁大方,既符合运动者的视觉审美,又细致入微地对其运动习惯加以关照。
●湿地生态区:
本区域北侧紧邻北环铁路,东侧为新地河,地块西部范围为现状水塘,并有高压走廊贯穿其中。在此,铁路、高压走廊、水塘不再是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而是艺术创作的题材之所在。
因此,在景观规划中,我们将于沿铁路一侧种植高大速生乔木,作为隔音防护林带以降低铁路对园区的影响,给予园区以静谧与安然。
在对水塘的处理上,充分考虑水位、植物和四季景象变换等现有自然条件,对其重新进行了规划和治理。首先,水塘现呈现出明显的脊线分割的不规则块状多边形形态,我们在依循其整体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调色板”理念,对水塘轮廓线进行重塑,并使其现状脊线形成路网。其次,由于本区域上空有高压走廊通过,在植物的配植上则在采用原生的芦苇、狼尾草等低矮湿地水生植物之基础上,引入菖蒲、水葱、睡莲、千屈菜、鸢尾等特色叶植物,共同组成“调色板”的色块与机理。我们将水塘分为了两个区域,一部分为自然岸线,营造出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另一部分是木质平台搭建的亲水岸线,可供游人亲临水岸,休闲垂钓。此外,为便于游人在“湿地色板公园”切身感受到武警医学院校区内的整体氛围,我们在该区域内模拟边防官兵的塔哨设置了两处瞭望塔,一处伫立于主轴线端头,寓意边防武警战士为保家卫国时刻坚守,毫不松懈;另一处位于辅轴线端头,供游人观光休闲,登上塔顶以俯瞰“湿地色板公园”全貌。
未来的湿地公园,不仅是校园生活的“调色板”,也将是部队生活的“调色板”。
●雨水收集与排水设计
新校园建设的正处于整体规划阶段,是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介入的最佳时期。引入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的理念,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利用生态景观的设计作为雨洪控制的一种手段,创造出可持续的雨洪利用景观。这样可以提高整体规划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
这里建议在新校区建设中采用综合的雨水收集系统:
用于浇灌和冲刷厕所等用途的智能雨水集水器,它与传统的供水系统可以配合使用,起到节水和减少频发暴雨径流的作用。
控制屋檐排水器,它可以在屋面的范围内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减少沥涝风险及对地下管网的压力
生态滞留系统可以提供蓄水空间,降低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在雨水渗透系统运用之中可以提升水质质量。生态滞留系统行之有效,不需要后期特殊的维护保养,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效应.
结合停车场,广场和车道建设的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渗水沟等,对雨水有净化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减少生态需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可渗水路面,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对雨水有净化作用,
生态池塘和湿地,它们的建设可以起到对雨洪在水量和水质上的终极处理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为未来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在未来的后续设计中将与局部的景观节点结合处理,形成兼顾美观与实用的雨水收集系统。
植物景观设计
●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进行植物配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对植物后期生长的影响加以考虑,选择在盐碱土壤中易成活及养护成本较低的品种,如国槐、垂柳、白毛杨、泡桐、白蜡、侧柏等。
●迎合园区的地理条件,注重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创造多样性绿化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观效果。
●结合建筑的欧式风格,注重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在入口区以大型乔木的序列感强化欧式布局中轴对称的轴线关系,体现简洁、优雅、庄重的校园氛围,形成一条绿色植物景观廊道。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个体特征,如株高、花色、花期等。在湿地公园中,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和“陆生的乔灌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组织形态,于陆地和水域连接处植入挺水植物,以岸边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给人以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
●道路绿化远近期相结合,植物配置做到乔、灌、花、地被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长寿树种相结合。既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又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之感。通过植物配植和群体寓意体味我国在植物鉴赏中的文化精髓,以及与外国优秀植物设计文化的交融与渗透。
在本案的设计中,我们反复推敲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极力将二者融入于校园规划的每一寸土地,力求突出军事、科技、后勤等人文特征和校方的办学理念,为校区建造出独特的景观风格,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景致优美、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