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人与水及水环境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说明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重要性。从环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对于水环境的行为与心理感受途径,亲水性环境塑造方法
关键词:亲水性论文;滨水景观;行为心理;空间意象
一、人对景观的认识
何谓景观?顾名思义:“景”代表客观物象,“观”代表人“看”客观物象而在心中形成的观念感受。由于客观事物是空间中的自然、人工等不同属性的物质耦合,人们会因视域范围内物象的主次、远近、高低、大小以及材质、肌理、光色等矛盾对比,形成了代表不同意境的“山水景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街道景观”、“广场景观”、“园林景观”、“滨水景观”、“庭院景观”、“室内景观”等分类景观。
总之,景观就是人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人的审美意愿,赏心悦目的客观事物,是个体的人与外界事物的对话、交流,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实现的美好意象。美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提出“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等五个城市设计的要素,其主要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调整城市景观要素构成关系,来塑造和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提升景观质量和品位,实现人类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望论文。
水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塑造景观的总要物质条件之一。古人对于水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人类水生神话更是具有世界性的神话,世界几大文明古国都有水生神话;而关于人类水生的科学证据也日益增多。正是由于水的生态意义如此重要,加之水的物理特性,使人们对水产生偏爱,尤其是古代充满智慧哲思的中国人对于水的思考。面对水的感怀,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佳句和动人传说,水成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现象,人们对于水的情感已经超出了水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在这里得到听觉的解放。在更加贴近水边的地段,由于水的流动而产生稳定持续的背景音,进步掩盖了城市中的噪音,更加净化了人们的听觉空间。听觉起到视觉的辅助作用,在视觉不及的范围内,听觉又而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偶尔传来的海鸟的呜叫声以及远处轮船的汽油声,使人们对于滨水空间广阔的体验更加丰富。触觉:触觉更能加深人们对水的特性的感知,水的凉爽、柔软、流动带给人们的触觉感受是很丰富的。俯下身子触摸水,拎着鞋光着脚在水边漫步,这些行为能否产生是评价亲水性建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觉:人们置身水中最能加深对水特性的感知,这包括人乘船游水和在水中游泳。在城市中的滨水地段,能提供水上观光的游船和开辟滨水浴场对于亲水性的创造将大有帮助。
二、人对于水环境的行为与心理论文
感受途径城市滨水地段大面积的水体形成连续的界面,空间广阔,空气清新,高楼林立的压抑、噪声在这里消减,人们紧张的身心在这里得到抚慰和放松。人从环境中得到信息,对环境产生认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实现。因此人对于水环境的行为与心理感受途径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和体觉等等。视觉: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约73%一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视觉使人们能够看到水。感受水的主要特征,包括形态、颜色、肌理和流动。感受水面的开阔、平静、秀丽、清纯。进而感受到整个滨水地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说人们对滨水地段整体意象主要是其视觉特征。听觉:由于滨水地段的开阔和深远,城市的各种噪音传到这里已经衰减,使饱受噪声公害压抑的人在这里得到解压。
三、滨水地段的亲水环境塑造论文
1、滨水环境的分类按照不同城市的水文动态特征可以给滨水环境进行大致的分类。①无论枯水期还是丰水期,水面与岸边都有很大的高差,如重庆;②枯水期高差很大,丰水期水面接近岸边,如武汉、长沙;③无论枯水期还是丰水期,水面都接近岸边,如上海,广州。其中第二类涉及我国大多数城市、景观季节变化明显,以下着重讨论这类型亲水性环境塑造。
2、建构可参与的水环境单纯的视觉感受不能全部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置身水中更能体验水的魅力,通常有两种办法:①把水引进来在条件合适的宽敞地段,把水引到岸上,使其成为静态的浅水池,并对其进行景观处理,或做成园林式的,或做成现代的水景小品,使人更容易地近水、亲水、戏水、用水。②把岸拉出去的断面虽然使人和水的实际距离最短,但却拉开了人与水的心理距离,垂直的堤岸使人们对下到水边失去兴趣和信心,因为这种断面形式没有引导人的作用,空间因此而断开。合理的堤岸断面应该逐级下落,保证在人的视野范围内都能看到水面,并能使人在正常的姿态下越过每一级平台而看到水体的边缘。这样的断面形式还能使人在不同的高度观水,产生不同感受。水面与水平视轴的俯视倾角随着观点高度的降低而减小,倾角越小,开阔感越强,开阔感逐渐加强而增加人与水面具有整体感。这种人与水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使人下到水边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成为可能。在涨水的时候,这种斜坡形式的护岸还能吸收和消散波浪的力,使水面趋向平静。使人更加感受到水面的开阔,并体验到水浪袭来的惊喜。这种平台更适合与游船码头结合起来。
3、景物塑造前面提到的一些亲水的手段仅是工程措施。但这是不够的,大面积赤裸的钢筋混凝土驳岸表面是冷峻、单调而毫无生气的,它与大自然格格不入,更是人与水之间不可逾越的心理界面。如何软化这一界面,通常有几种方法:①绿化:在护坡上种草,如能在颜色、形态、质感等方面结合岸边的绿化,更能加强滨水空间的整体感;在岸边种树,将岸边成排的行道树叶与散布的观赏树结合起来,增添空间的情趣,并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上海外滩的滨水风光带由于水利防汛部门规定堤坝上不得种大型乔木(怕其根系将防洪堤坝破坏),因此将长了30多年的大树全部移走,人们普遍以人为本的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已成为各房地产商炒作的卖点,然而究其实质,仍有许多未完善的方面,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探讨,找出真正适合人们需要的设计要点‘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当今许多房地产商都推出这一理念,但是具体做到的大多只是一些基本的功能,如绿化环境,生活便利等等。“以人为本”毕竟只是一个口号,该如何体实现它?首先,就是要关注人,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现代人到底需要什么?除了衣食住行还有什么?环境反映不好。后来摆上大型盆栽树木,效果也不错。湘江西岸的风光带,有护坡有绿化,就比没有绿化要好得多。②对于围护设施的处理。由于安全的原因,滨水地段的围护设施较多。围护设施的材料、形式都应亲切怡人。比如不锈钢拦杆,即使本身很精美,但它是冷峻的,代表工业时代的,是技术形态的美,所以也就远离自然,让人难以靠近。相比之下,木质石材等的拦杆会更好一些。围护设施应尽量做得通透。③小品,家俱诸如人工的水体景观,供休息停靠的长廊、座椅,游乐设施等等都是塑造景物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自然要素是最重要的芝加哥的湖滨地段有平均1000m宽的绿地,绿地里除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等几个公共建筑外绝对禁止任何房地产开发,这样大规模的自然要素必然会提高整个滨水环境的质量,从而为人们亲水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以上关于亲水环境的建构方法只是从工程和艺术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总结,但是人们能否亲水最终还是决定于滨水地的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劣很难想象人们会去接近又脏又臭的污水。在创造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地市滨水环境亲水性创造是物质和文化的双重体现,有着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标准,对其的研究也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不期望有什么标准答案,而只是对于方法的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美).J•0西蒙著.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永德,三村翰弘,川西利昌,宇衫和夫著.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杜春兰.滨水景观设计.时代建筑.2002。
「5」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