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城市休闲绿地随时展和人们的需求应运而生,具有休闲运动功能的新型公共绿地,是游园和绿化广场的综合体现。其大小灵活、视野开阔、功能合理、空间宜人、绿化为主。然而在休闲绿地的构建时,由于行业规范不成熟,理论研究不完善,从业人员的素质有高低,许多不足便显现出来。城市休闲绿地的景观构建应详细了解并仔细研究分析场地环境信息,从功能出发满足人的需求,致力于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塑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再创造,并蕴涵文化与艺术的升华,随时间推移而日臻完美。
关键字休闲绿地论文,景观构建,人性化设计,自然生态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园林绿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八十年代的“游园热”,九十年代未本世纪初的“广场热”,都曾以其独特的魅力或让人留恋忘返,或轰动一时。值得注意的是,从热潮中走出来的人们对园林绿地景观建设更加务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生态,节水节能节地节约型园林,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已为上下所认同。城市休闲绿地随时代的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应运而生,凭借其布局合理、环境宜人、景观优美的特点与自然生态、景观人文、休闲运动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渐为大众所喜爱。
1、城市休闲绿地的定位及其基本特征论文
城市休闲绿地是在城市中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应运而生,可供人们进行休闲运动的一种新型公共绿地,是游园和绿化广场的综合体现。其大小灵活,视野开阔,休闲运动功能设施合理,空间宜人,绿化为主。既具有游园对人的关怀,注重景观的长处,又具有绿化广场的简洁明快,开阔集散的共性,同时具有区别其他绿地的特征:鲜明的景观特色,良好的绿化空间环境,完善的运动休闲场所,运动休闲功能设施尺度合理宜人。
2、城市休闲绿地的作用
2.1调节区域内小气候
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工(水泥)设施充斥,机动车辆的迅猛递增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加剧,使原有区域内的碳氧平衡、热平衡、水平衡人为改变,对人类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城市中,特别是繁华的街道或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按一定距离或规模(道路可按500-800米,居住区可按3000人以上)建设休闲绿地,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的作用,改善(或调节)区域内小气候。
2.2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中的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大;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物质转向精神,从户内走向户外。休闲绿地可为生活在闹市中的人们方便提供运动休闲的场所,人们在休闲绿地中运动休闲,可呼吸新鲜空气,或观赏自然风景,均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利于身心健康。
3、城市休闲绿地的构成要素及分类论文
地形、水体、植物、建(构)筑物为园林绿地的四大组成要素,这四要素是显性的。除此之外,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阳光雨露、霜霓雾霭、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动植物,历史人文景观,甚或游览运动者个体习性、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等也都可构成休闲绿地的显性要素。时间、空间、人性化是休闲绿地的基本框架。户外运动休闲活动空间是城市休闲绿地应主要考虑的构建因素。
3.1从休闲绿地景观构成的内在关系可分为:
(1)实用性的:亭、廊、榭(架),商业、管理用房,公厕环卫公建,运动健身场地,健身步道,停车场,休闲坐椅,健身器械等功能设施,照明电气,监控音响设备,给排水设施,维修养护设施等。
(2)审美性的:音乐喷泉、雕塑类,景石盆景类,树木花草,墙面、地面艺术装饰等。
(3)视觉性的:指示牌,简介牌,报栏展板,宣传栏,楹联匾额等。
(4)背景建筑及绿地中的建(构)筑物风格形式,决定休闲绿地的空间特点。
3.2分类
(1)按建设规模大小可分为:1ha以下的小型休闲绿地,1ha~10ha内的中型休闲绿地,10ha以上的大型综合休闲绿地。
(2)按所处位置可分为:道路休闲绿地,滨水休闲绿地,居住区休闲绿地,风景区休闲绿地。
4、城市休闲绿地的景观构建目前存在的不足论文
纵观目前休闲绿地景观建设,由于行业无规范标准,理论研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高低,许多问题便显现出来。
4.1忽视前期,场地调查不细
大部分景观公司,由于设计任务多,设计工期紧,设计者对城市休闲绿地的场地信息(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状况、植被情况等)均来源于现状图或网络信息,只是将已有信息(现状图)直接输入电脑进行描图,然后选择一些优美的图片、符号在上面绘图,为构图而绘图。所谓的现场踏勘无非是设计人员走马观花地看看现场、拍拍背景照片而已,不做详细的观察,更谈不上同周边居民座谈或做问卷调查,不了解人们有什么需求和休闲绿地有什么样的使用群体,该做多大的硬质场地合适等等,因而所做的规划设计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也不能为决策者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
4.2远离场地,忽视人的需求
缺乏对场地的了解和详实的调查分析结果,只凭设计者的主观臆想构图,设计与人的需求、使用无关;大而积的草坪谢绝人的涉足,仅供观赏;开阔的水面拒绝人的接近,高高的硬质驳岸拒人千里;巨大的广场使人无处可匿;越竖越高的雕塑让人肃然起敬…..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休闲绿地空间成了展示的舞台,纪念的祭坛!
4.3千园一面,缺乏地域特色
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平原,无视地域差异的逆境栽植,全国一时一风,什么草坪热、雪松热、桂花热、银杏热等,某城市因地制宜有所创造,其他城市不去研究人家如何创新的的途径,而是“人云亦云”的跟着模仿;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建筑小品(如仿汉白玉栏杆、铁花坐椅等);牺牲原有地形地貌,盲目追求构图优美,忽视景观的象征性、地域性特色,千园一面。
4.4标准奢华,人工景观盛行
低头是豪华花岗岩铺装,抬头是大型音乐喷泉,仰望则是数人高的不锈钢雕塑,缤纷的色彩,堆砌的小品,亭台楼阁为主导的造园,人工痕迹浓重,只为追求最炫目的景观效果,而忽视对工程造价的考虑。过多过滥的硬质铺装,草多树少,忽视休闲纳凉,遮荫避雨的功能需求,也忽视人在绿地中的感受,强调眼球经济,人工景观盛行。
4.5主题牵强,文化标签乱贴
设计者本身缺乏文化修为,对人文历史的肤浅理解,将多种设计要素堆砌于一块不大的绿地,不仔细研究场地已有的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习性、民俗风情,而是人为地去模仿欧美风格,冥思苦想地命名这文化、那文化,主题过于牵强。符号化、图解式的人工小品,仅模仿了历史文化的外在形态,是一种肤浅的表达,缺乏文化底蕴。
4.6跟风求洋,缺失自然生态论文
植物配置追求“大”、“怪”、“异”,跟风求洋,不注重本地植物的应用,也不重视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平地起陡坡,山体被炸石削平,洼(湿)地被填平,农田取土填湖(填海)造园,大动土方。既增加造价,也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人为改变了原有生物的栖息环境,亟待修复的自然空间未能得到合理整治。追求形式美的硬质园林景观难以达到改善环境气候的作用,管理维护成本高昂,缺失自然生态,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5、城市休闲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信息进行思考,并在一系列的选择中最终得到一致意见的过程。生态规划是利用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信息提供一些允许和约束条件,从而为景观决策制定过程提供依据[1]。
城市休闲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5.1深入场地,仔细踏勘
设计者必须脚踏实地地深入现场,并以设计者和游览者的双重身份去仔细了解场地信息,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5.2遵从环境,减少破坏
对踏勘和搜集调查的资料进行仔细地分析,采用有效措施保留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干扰破坏,保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保持绿地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5.3相地布局,因地制宜
保持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作适当疏理;恰当的地形微处理,高处堆坡、洼(湿)地理水,达到自然舒适。
5.4以人为本,满足功能
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生活习性出发,尽量满足各结构层次人群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
5.5适地适树,植物造景
乔、灌、草按合理比例搭配种植,水生、藤蔓植物按景观需要种植,利用植物的特性塑造景观;并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植物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生物的需要。
5.6结合文化,突出特色
对场地区域内人文历史景观做细致的研究分析,选出一种适合本园的特色文化作为绿地景观的文化底蕴,加以突出表现,创造绿地特色。
5.7节约造园,持续发展
对场地周边居民作详细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合理设置硬质景观;绿化植物以当地植被为主,降低养护维修成本;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节约造园;以园养园;保证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5.8科技创新,与时俱进
在施工工艺、材料选用上做好创新工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设计理念做好规划设计方案,与时俱进。
6、城市休闲绿地的景观构建
景观是社会进程和环境进程的共同产物,景观规划应解决涉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问题[2]。
城市休闲绿地的景观规划应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析场地,回答使用者是谁;二是适应使用者的行为和需求,解答如何使用空间;三是协调人和场地的关系。
这就需要景观规划师应从空间、动态、人性化三方面着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空间设计:要求景观规划师以双重(设计者、游览者)身份脚踏实地去体验和考察场地,面对真实的空间,借助各种科学技术设备,理性地全面剖析场地现状,以确定休闲绿地景观空间的构成特点。
动态设计:景观规划师将休闲绿地的场地设计看作是一个积极寻求改善环境气候途径的过程。一般流程为:①承揽业务→②描述空间现状(场地的内容、边境、空间和时间等)→③了解场地的综合运行机制(管理单位)→④评价现状(从生态、健康、美观、连续性和整体性)→⑤寻找改善环境气候的因素→⑥科学预测建成后的发展和变化→⑦优化方案提出改造建议、设想。
人性化设计:景观规划师应以普通人的尺度和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作为规划设计依据;并以人的日常心理、行为、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作为组织空间及细部设计的参考坐标;以能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愿望和客观需求(包括生理舒适、身心安全、获得尊重、交流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等)作为设计不断前进的目标。
城市休闲绿地的规划设计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概念性规划)、方案扩初(控制性规划)、施工图设计(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其具体操作步骤可按以下进行:①承接任务,前期策划→②踏勘现场,研究环境→③总体构思,形成方案→④业主审核,市民参与→⑤方案评审,深化扩初→⑥再次勘测,施工设计→⑦编制预算,施工交底→⑧配合施工,细部深化。
6.1承接任务,前期策划
仔细研究设计委托书(或招标书),明确休闲绿地的功能定位、总体框架、建设规模、投资额度、可持续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确定休闲绿地景观规划目标。
6.2踏勘现场,研究环境
景观规划需要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于规划师来说,首先应从现状图或官方网站了解所设计的休闲绿地所在场地的区域位置、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年降雨量、季风风向等)、土地属性、历史人文景观、交通道路等基本情况;二是到现场进行仔细踏勘,详细了现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人口结构、规模经济、场内场外环境等;二是做好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性、风俗民情、活动规律和行为需求等。并将所搜集了解的信息归类分析研究,确定可用的景观因素,避免不利的因素。
6.3总体构思,形成方案
利用场地分析结果,确定总体定位性质、内容、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总体定位应与文化内涵及深层警世寓意相结合形成构思草图,做出一个初步规划轮廓(概念性),再逐步明确入口、广场、道路、湖面水体、绿地、建筑小品、管理服务用房、建筑小品等具体位置,画出草图,使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思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视觉上美观、舒适。再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征询讨论,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集思广益,逐步理清思路。最后将规划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局部景观透视图绘出完成图纸部分。再将方案设计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与图纸装订成册,形成一整套规划设计方案(概念性)文本。大型休闲绿地还需完成多媒体汇报系统。
6.4与业主(建设方)沟通,让市民参与
将规划方案文本送交业主(建设方)审核,并将规划方案图纸在网上(或展板上张贴)公示,让市民(特别是场地周边居民)参与讨论。设计者应注意搜集审核意见和讨论建议,再根据审核意见(或市民的建议)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如增删项目、投资增减、用地范围变动等),使方案更趋合理完善,形成汇报评审文本。
6.5方案评审,深化扩初
由业主(建设方)邀请各层级的领导,各专业的专家组织召开方案评审会。设计方向专家领导全方位汇报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理念、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投资估算等。领导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设计方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扩初,完成后,再进行扩初评审定案,完成方案的规划审批。
6.6场地的再次勘测,完成施工图设计
扩初设计评审定案后,设计方应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对场地进行实测勘察(如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土壤酸碱度等)以提供施工图设计的详细依据,并按设计任务书(或招标书)规定的工期完成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图纸,形成整套设计文件。
施工图设计就是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做出详细设计,在空间上确定规划元素的形态和布局,并将决策的结果用图纸形象地表现出来,并详细考虑各元素在空间组织上的变化,为详细规划赋予实际意义,施工设计表现了之前所有规划研究的综合思考。
6.7编制预算,施工交底
设计方将施工图纸提交给业主(建设方)后,业主(建设方)可组织专人编制预算。编制标的,组织施工招标。施工招标完成,确定施工方后,施工队伍进场,设计方应对设计图纸的设计内容、设计要点、关键部位、关键技术问题对施工方进行逐一交底,以确保设计理念的实现。
6.8配合施工,深化细部
施工过程中,设计方应派驻设计代表在施工现场跟踪服务,以便及时与施工方沟通,并及时处理各景观节点细部,深化景观节点细部设计,使景观更臻完美。
优美的城市休闲绿地景观的构建,需要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奇思妙想,需要施工者的精雕细琢,更需要管理养护者的细心呵护。只有三者协力共同创造,随时间推移而日臻完美。
城市是一个大的综合体,城市的绿地景观需要形式丰富多彩。公园、游园、广场、休闲绿地各有其魅力和存在的必要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科学的绿地体系,必须建立点(公园、游园、公共绿地)、线(道路、铁路、河渠)、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形绿化防护林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防护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美]弗瑞德•A•斯迪特主编P40-41
[2]《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美]弗瑞德•A•斯迪特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