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兴起的时候,空间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总是被赋予新的探索和意义。过去,人们始终在旧的空间概念上思考,常常爱用老子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说明空间。那当代建筑的空间应当如何体现。
关键词:空间、建筑、后现代、模糊空间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交替之间,德国数学家明可夫斯基在三度空间中引入四度空间¬¬—时间,正如意大利建筑学家布鲁诺•赛维所述:“建筑中,人是在建筑物内行动的,是从连续的各个视点察看建筑物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度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人的生存是空间性的,当人把他的空间外化为建筑空间以后,就找到了自身存在的立足点,就达到了真正的定居。空间和人是不可分的,建筑正是这种人化的个体,当代建筑的空间正应体现——
一.人的空间建筑是人化的空间,是生存空间的聚合。人是以心理特征为基本依据而区别于其它生物体的。建筑空间,毫无疑问总是通过思维去构成的,是人创造的空间,建筑亦包含了双重意义。1、对物质技术和物质生活要求的巧妙安排。2、反映了人们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种种要求。建筑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的物质及生理要求,而建筑艺术——精神功能,也包含于这种基本功能之中。就西方建筑的发展而言,正是这个意义深化的表现。从希腊、罗马、罗马风、哥特式、功能主义到如今的多元主义的建筑发展来看,建筑空间表现为组合多样性的增多;对人来说,就是意义增多,人性因素的增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正走上高技术和高情感的双重方向,每当社会采用了新技术,就必须有人的平衡的反应,这就是人的深厚情感,不然的话,这种新技术就会受到排斥。新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欣赏对象。建筑,这个时代的反映物,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变化,那种简炼、纯净的美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更注意事物内在的复杂性。
当代建筑的空间,既是人化的空间,其要素就应当体现人的要素,即场所及中心、路径和方向,范域及区域。中心所表明的生活场所指明了一个理想、公共的目标。这些场所对人来说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人在其中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中心和场所总是处于更大的关联之中,因而不能孤立地理解,任何中心或场所,事实在上都有相应的方向和路径。人从中心出发,会走出不同的路径,这些路径把环境划分成或多或少知名的区域,这是范域。它同场所、路径构成了人的完整空间意象。此三要素在体现人的空间上表现形式的不同,休现了东、西建筑中人的空间的差异。场所及中心往往以实体中心或四周封闭的中心的形式来体现的。埃及的金字塔、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明确的实体将周围的空间中心化,从而产生了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而中国的民居、皇宫以至庭园则是四周封闭的中心,则有非理想的、带有生活现实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截然不同,西方建筑空间是人的空间的直接体现,而东方的建筑空间的是一种含蓄体现。
二、模糊空间也就是文丘里所提“兼容”空间,黑川纪章所说的“灰空间”。其实质表现为空间特征差异的中间过渡中存在着的“含混性”和“不确切性”。空间中“兼容和不排斥,能把对立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联系起来,能在总体内容中纳入了对立和适应合理可行的东西,并赋予了多种意义。”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自唐宋以来,深受文学和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此后,这种美学思想又渗透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园林贵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塑作品,美人峰须细看才象,鸳鸯厅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俨然“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似是而非,形成一个“果且有彼是乎哉”的模糊空间,使空间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空间感形成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含蓄美。
日本的镰仓时代,“释迦其表,老庄其实”的禅宗思想由宋传入,对日本的文化、建筑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侧缘”是典型的灰空间,是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的一个内与外的媒介比历史最高水平合区域。“围绕建筑物建起一道‘侧缘’,具有多种用途。。。。。。然而,作为室内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内外的第三域,才是‘侧缘’的主要作用”。因此,东方建筑中永远有着一个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模糊空间是东方建筑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今天,许多西方建筑师们对模糊空间产生了新的兴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模糊(含蓄)空间可以较少的代价获得大量的信息,缩短时间中扩大了的空间,这种复杂与矛盾结合起来的空间,更为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与人们具有的更精煤炼、含蓄和高度成熟的审美修养相一致。所以,模糊空间又是人的空间的时代反映,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特点,是当代建筑空间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民族空间生活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生活习惯差异的民族,则更容易在建筑中体现其特色。美国加州盛世产木材,当地大量住宅是采用木结构,成为一种建筑风格。北欧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所建军房屋均为实体型,开窗小而少,以适应当地生活的需要。由于受地理环境、风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自身固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的审美观点,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各个民族化的空间。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如前所述,截然不同,即使是东方空间,日本与中国文化出于一宗,但在建筑空间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国际式建筑”忽视了民族化空间,企图用单一的模式套用于各民族空间、割断了历史,没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现代主义者们主张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地方风格正是基于这点,通过使用有意义的符号,创造一种反映历史、文化、民族的建筑,追求新建筑“亲昵于环境,成为建筑史的注释”。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就是这种地方风格的代表作。这实际上是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一种汇合,即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化空间。
中国古代的思想是以道家和儒家为主,以佛教和其它诸家为辅,提倡儒道互补。其中,道家主张返璞归真,重返自然,强调空灵,生动而无拘无束。中国的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受其影响是顺应自然,模仿自然。这种由建筑、山林、花木等组成的综合艺术体,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皆依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在古典园林更偏重线条感,强调线的表现力,这在日本建筑中亦有所体现。同时,儒家学说那种强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崇尚礼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则对称布局及城市规划有着较大的影响,并强调建筑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所以中国古建筑设计和主题常常是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使建筑有一种凝重、严谨的感受。
民族化空间的创造并非意味着对旧形式所谓片面追求和模仿,而应建立于对传统了、空间意识,美学意识等本质问题的发掘和探求,追求那种空间感,而不是空间形式本身。创造一个民族化的空间,必须立足于时代,不仅要着眼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必须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和技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体型简朴,线条明快,布局上借鉴了中国古建筑轴线的安排方法。单体设计中如“四季厅”,空间大,装饰朴实,既有波特曼中庭的宽敞丰富,却又摒弃了波特曼中庭那般富贵、华丽,给人一种宁静肃穆感觉,使人体会到了中国古典建筑空间的“空灵”感。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的建筑空间应当是一个为现代中国人服务的、具有东方美学色彩和民族性格的空间,是东西方优秀建筑艺术“兼容”的结晶。
参考文献:
郑定国:《模糊空间美学》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陈从周《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思想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