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浅析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1:47 热度:

  摘要: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讨论建筑学若干重要特征,从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形式与建筑功能;形式与象征性;文化与传统,四个方面提出见解。
  关键词:美学理论  建筑形式  建筑功能    象征性文化与传统
  19世纪西方伟大哲学家康德认为:“智力才能可分理论、实践和审美三部分。”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登提出另一种观点:“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那么建筑的评判、建筑美学的理解是否存在某种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呢?假如这种标准存在,人们又应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和掌握它呢?对某种思想的正确理解的“钥匙”何在?在目前混浊不清的建筑审美氛围中,从另一个角度——建筑审美的哲学意义——审视我们的建筑设计或许能大彻大悟、豁然开朗。思想认识的僵化、固执偏见往往是建筑审美和鉴赏的绊脚石。建筑师更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封闭起来。毋庸置疑,对美学理论的断章取义、经验主义盛行、主观片面猖獗、繁琐玄奥和理论教条加深了建筑美学认识的模糊无序,建筑师彷徨心理的扭曲雪上加霜,造成自信心的衰减、建筑鉴赏力的退化。
  一、建筑美学理论及其作用
  建筑美学理论在于规范和指导设计实践,是建立秩序的准则,如同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伟大建筑先驱们在其著作及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古典建筑理论那样,影响并指导了数个世纪的古典柱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演进,我们大可不必机械地、教条地摆弄这些理论,安于模仿与套用。理论不是灵丹妙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矛盾。因此可以认为由此建立起来的美学形态及其内涵、外延不可能包罗万象而广受称许。我们利用这些理论框架作为构思而生成的建筑作品常常与它本身宣称的并不调谐,其形象并不能震撼人心。
  黑格尔认为:建筑是只有一半表达力的手段,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概念。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注释。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倾注精力推敲表现效果,无疑是大多数人所信奉的设计方法。但善意的努力也可能会导致设计方向的错误,歪曲建筑概念的阐述,影响建筑设计中相关方面的表达。不少建筑动辄染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用差强人意的建筑理论套之,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表达概念的工具,反而损害了建筑本身概念的表达。
  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
  与具象艺术的电影、绘画一样,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形式构成与建筑功能,而建筑美学存在于最终建筑起来的多维组织形态中。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它以某种物质形态满足功能需求,如居住、办公、商业等,那实质上也就否定了建筑形式和表现的精神价值。“形式追随功能”的信徒以此夸夸其谈。难怪,时至今日把功能的标签与建筑的形式混为一谈仍大有市场。贝聿铭设计的巴黎浮宫金字塔造型的博物馆,从方案伊始就搅得满城风雨,大家可能注意到金字塔形式及功能与传统的概念相悖!它不在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中且与现有的浮宫建筑极不协调。然而它却奇迹般地矗立起来,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获得法国总统亲临剪彩的殊荣。
  形式与功能这两个对方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融合的。假如我们理解形式必定要为功能服务的话,那为什么非要给建筑表现形式划定范围呢?仿佛归于此范围的建筑形式可以相安无事,稍有差池就被斥为离经叛道呢?问题或出于人们太容易偏执、太容易轻易否定一切了。
  西班牙国立体育中心体育馆又是一个形式不追随功能的例子。由三榀不平行钢架构成的屋面起伏轮廓及由极不规则折线围合的外墙,乍看起来根本不能与常见的体育馆外形概念扯上联系,形象地讲,它更像机械化厂房。馆内各相关功能空间布局自由灵活,没有约定俗成的套路,如升高的运动员出入口、训练厅的中柱、呈不规则状高低错落的观众看台,尤其是夸大的变形屋架处理构成了该体育馆超出常规的空间视觉形象,极富个性的建筑形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用功能主义的概念来理解它,结论恐怕只能是一头披着钢铁外衣的怪兽。
  三、建筑形式与象征性
  建筑形式与象征性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对虚无的存在作任何象征想象。如把建筑当做艺术的一种形式,那就难以否认建筑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否则建筑美学存在的价值就存置疑了,建筑审美美也就毫不意义可言。建筑艺术不同于具艺术的构成形式和象征表达方式,所以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角度、思维意向应有所调整。
  建筑形式不是凭空捏造,作为物质世界的一分子它不可能不带有自然形态的特征,如C•N•列杜设计的妓院方案中采用的男性生殖器官平面。另一方面象征性以确定的建筑包络为基础。丹麦设计师伍重实际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造型构思来自航海的风帆。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它所呈现的雕塑般造型确实叫人对其具有的独特象征意义钦佩万分!我们还可以从1993年9月澳大利亚悉尼市在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宣传标志中看到悉尼歌剧院,其象征意义早已超越建筑形式所蕴含的象征范畴。E•沙里宁设计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TWA)的造型意念取之对天空翱翔大鸟的提炼。它将功能、形式、象征自然巧妙地柔和一体,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功能主义却不能完全赞同建筑的这些象征意义。它们认为建筑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关系的揭示应统一,功能关系应该从建筑的外观形态中窥测到。诸如此类的陈腐之见曾被视为建筑审美的客观评判准则之一。如果照此办理,那我们对高迪的科洛尼亚•盖尔教堂的廊柱的形态就无法理解了,因它不像功能主义归纳的柱式,而是一种将奇特的装饰造型植于结构原理之中的建筑形式。这是一个反传统、反观念得东西。功能主义的偏执观点同样遭到后现代派的抨击:在建筑立面引入从历史的“残渣”中拣来的象征、符号、色彩、图形贴在其上,把建筑的“脸谱”搅个天翻地覆则更是大逆不道了。
  “建筑形式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如同古埃及金字塔被黑格尔认为最新建筑的范例一样,从其纪念性、稳定性及全然无使用价值的东西中看到了唯一的功能——象征意义。”时至今日我们对形式和象征之间的关系、对两者赋于建筑的价值仍是含混的。认同和理解只是感知对象整体中的一个方面,千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识泰山。我们还是要回到建筑美学本身的因素上来,评价和审美都不应离开这个前提。表现主义并没有排斥功能要素,功能主义最好也不要对表现主义的建筑吹毛求疵,两者的融合点依然存在。
  建筑形式与象征性离不开建筑技术的保证。结构的合理选择、形式的有机联系同样含有满足功能要求的意义,如大跨度的体育、文娱性建筑的层面结构。人类从原始居住状态逐渐演变到现代居住地形态,其内部组织结构仍沿袭着古老的概念轨迹——栖身、活动。现代技术、经济发展、政治的昌明使原始时代的不可能变为现代条件下的可能。居所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功能得到有力的保证,这难道不符合功能主义的愿望吗?另一方面,对形式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形式美的憧憬并不妨碍功能表现,相反它们是催生建筑形式构成绚丽色彩的重要刺激因素,因为工程技术面对社会需求和实际矛盾,每一次变化和理论上的突破都对形式与功能的演变起促进作用,加速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建筑文化与传统
  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任何建筑都带有传统的痕迹,往往视此为文化累积、延续的活化石。这些既给我们一丰富的传统、文化借鉴,也给我们的现实创作带来积极抑或消极的影响。任何一种建筑形式、文化形态、传统意识、艺术思潮如不随时代而进步,不论它与历史上曾经如何灿烂辉煌,衰败是必然的。思变是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建筑的发展亦然。一种建筑形式、风格思潮的盛衰包含着文化、传统的连续性:色彩的借用,形式的变形,空间组合尺度的增减,符号、图腾的隐喻等都可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使我们在现在和历史建筑中受到感召、冲击。
  建筑师创造活动的努力往往附会许多理想的成分,结果是期望与沮丧并存。假如我们从文化的范畴看待建筑活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崭新的视点来审视建筑文化和传统的问题。建筑的乡土性、多样化的体现离不开我们对文化与传统的眷恋。蕴含着文化积淀的建筑形态才能构成审美的对象,乌托邦式的想象只存在于精神上。我们利用建筑作为文化与传统的表现载体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孤立的美学冲动;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溢而不是刻意的深妆淡抹。
  参考文献:
  [1]舒秋华,房屋建筑学[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51-79。
  [2]成长著,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南方建筑》,2002年04期
  [3][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4版
  [4]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建筑学报.2004.4.5~8

文章标题:建筑美学浅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111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