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审美体验初探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0:18 热度:

  摘要:针对不同群体之间的景观审美体验差异,初步分析其之间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景观;审美体验;探讨
  1.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般的概念是指地表自然景色和人文综合景色,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和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从本质上讲,它因人的视觉而存在。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景观系统,当景观系统与其它自然和社会的系统相联系时,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就表现出来,当它与人类的审美系统相联系时,它作为审美体验的客体而存在,表现出它的审美功能,中国人历来对景观讲究“天人合一”,在古代观念中,自然界的树木,河流山石等都是上天赐给的,众民是天生下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自然景观视作崇拜的对象,实用的对象,审美的对象。这种自然生合的生长和循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使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与自然结成了“共生”“共荣”关系,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原始树庄向城镇演进,逐渐与自然相分离,人们重新改变了景观,栽花植树,再现人造第二景观,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逐渐希望返璞归真、重返自然。可是,景观作为一种视觉对象,既是自然景观,又是一种生态景象和文化景象,景观是人类的环境中一切视觉事物的总和。
  2.审美体验的概念
  审美体验,首先是审美的,它不同于一般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遍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的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审美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要有主体的层面。包括主观愿望和审美能力,还要有审美的客观层面,地域性,还要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审美当中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在审美中人的精神自由,可以达到很高很高的层面。
  3.景观的审美体验
  景观的美学质量是景观系统与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的功能表现,也即景观的美学质量不但取决于景观的客观特征,还取决于主观审美趣味,美学价值系统分别由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各个层次与景观信息系统的各对应层次相结合而产生,包含有韵律美价值,新奇美价值和意蕴美价值,其中景观的韵律美价值基于经验贵传的景观审美心理结构与景观内部空间结构结合产生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成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视觉来感知环境的动物,并具有对视觉环境(景观)吉凶,根据其空间结构的特点作出各种战略评价的心理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对现代人说已失去原有的生态功利意义,但它对现代人审美偏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人们习惯于“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景观,殊不知正是这种“诗情画意”的意识背后,潜藏着原始的人类的景观战略意识,这一层次上的景观美学价值是永恒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最基本的,而其它两个层次的美学价值,则是不稳定的、局限的、次生的,而自然景观是全人类世世代代所共享的资源,对其韵律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具有普遍意义。
  4.景观审美体验在不同类型人群之间差异
  景观是大众的景观,所以景观美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大众的审美趣味,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某种差异。
  4.1中国和西方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
  中国人奉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使得中国人没有走西方重客观分析的路径,是身入自然其中去体验、感悟,直觉地把握自然如人生一样的生命律动。西方人的宇宙观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面,注重“天人相分”因此发展了对自然进行客观分析的趋向.中国人从内在于我的观点看自然,从而得其美,这是中国人比西方人较早发现自然美的宇宙观的基础,或者说心里根源。西方人外在于我的观点看自然,从而得其真,
  中国人把自然看作如自已的美一样,先秦的比德之风,魏晋的人品之范更直接把自然之美与风度之美等而视之,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走向自然之道,如自然一样清静无为。西方人时时提醒自己,自然美是人以外的美,
  就时空视点而言,中国人以上下俯仰的心灵去把握自然之圆的流动起伏和它的生生节奏。西方人从固定角度集中一个透视的具点,看到了一个具象的、精确的自然,与此相应,中国人心灵洒脱,上下与天地同流,从有限见无限,又从无限中归有限,西方则追求时空的无限。
  中国的园林艺术美在于它和绘画艺术为缘,而且如绘画那样以自然为蓝本,“虽有人做,宛如天开”,这里,园林之美不但和自然之真融为一体,而且和绘画艺术的真与美紧密相联。西方的园林艺术美,突出地与科学,技能为缘。它的“合规律性”,主要是合科学规律性,因此,园林中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中规中矩,体现出精确的比例关系。
  4.2、南北呈现不同表现。
  和西方园林系统的严整秩序之美相比较,中国园林系统突出地表现出参差天趣之美,但是在中国园林系统中,参差天趣也不是涵盖一切园林的普遍品格,在这方面,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宫苑系统以及北方某些宅园,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宅园系统也有校为明显的个性差异。北方宫苑风格之“巨”,首先表现为面积的广褒性。新现存的北方皇家园林来看,“北海”有1000余亩,颐和园有4300余亩,圆明三园有5200余亩。再者,还表现为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量多,体量大,例如颐和园,囊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其中宫殿园林建筑有3000余间,可见规模之大,规模巨大,景物宏多;称为“壮观”,用西方美学术语则是崇高,崇高与秀美是相互对照的两个美学范畴。秀美除了比较小外,还有“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曲线“不强列刺眼”等特点,江南宅园也有这类特点,它们绝不追求对称秩序,整章划一,而追求各部分见出变化……而最突出的一点,新是“小巧”。往往江南宅园地不求广,园不求大,山不求高,水不求深,只求能供留连,盘恒守拙、养灵、隐退、归复自然……
  北方宫苑之“丽”集中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以及内容的敷彩,陈设上,这就是金铺交映,玉照生辉,室内雕绘藻饰,屋面绚丽斑斓。与之相反,江南宅园系统从总体上说,是既不壮丽,也不富丽,它所追求的色调,风格不是那种铺锦列绣,鎏彩镂金之美,而是一种清水芙蓉,自然天真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北方宫苑还是南方宅园,都是建立在“宛自天开”的“真”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程度不同的自然风景园,中国园林或小巧或崇高的造型格局,或淡雅或浓丽,绮丽的色调风貌,以及自由中不会规整的构图章法,就主要地构成了它那丰富多彩的美。
  4.3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差别
  专业人员与其它群体审美差异表现在:
  专业人员对古村落的田园景观,古朴的居民,房前的菜园,柴篱,农田曲折的田间小路,临水的石碑,高大的古榕树等都有相当高评价。与之相反,非专业人员则对黄色琉璃瓦屋顶的仿古建筑,装饰豪华夺目的的高级宾馆或高层现代楼房有相当程度的喜好。
  对此,专业人员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与非专业人员较强的直观性,专业人员对灰色调及朦胧的水景评价较高,追求天然野趣和弃俗归真的浪漫情调。非专业人员对奇特造型地貌的特殊偏爱,由于风.水等自然条件作用影响下往往形成奇特,生动象形地貌,诸如“望夫岩”“童子拜观音”等,生动的造形地貌使复杂的自然景观的可读性增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这也许就是赢得大众偏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5.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某种差异,主要由几方面形成:
  5.1首先,人类的系统发育(进化)决定了其生物基因上的景观编好,它体现在本身的韵律的感知和评价。既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但实际上,这种民族独特个性的审美,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地遗传下来并具有极大稳固的东西,是一种文化审美的历史沉淀。
  5.2环境。
  社会政治历史,科学文化的广阔背景对审美会发生特定的影响。正因此而形成的君主气质影响了景观的建筑及其布局,而且烙印到周围的自然花木中去了。仿佛是国家制度抽象而成的一种图示,一种权威性的象征,使人自然而然感受到绝对的君权统治的严整气氛。再者,人的后天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人的景观审美,群体间审美偏好的一致性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减弱。景观审美的个别差异由独特的个性,非凡的个人经历,会使个别人对景观中的草一木产生不同情感的反映,因此对景观中的某些信息特别敏感。
  5.3景观分布的地域性。
  这种分异意味着景观信息的存在,它为人们对新的景观探索提供了可能性,当习惯于某一种景观中生活的人来到另一种景观中时,如果新的景观对他来说太熟悉已致于不包含新的信息或太生疏已无法接受新的景观信息,则景观对他来说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美感。
  6.结语:
  为了减小不同群体之间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差异,提出几点拙建:
  6.1正视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开展景观美学的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引起不同群体景观审美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众进行景观美学方面的普及教育,可以减少其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审美观上的差异。
  6.2去异求同,映起公众的景观资源保护意识,在大量差异和矛盾面前,我们应寻求并充分利用同一性的方面。
  6.3邂实新虚,使破坏性建设降到最低程度。既要保护好地表原有生态系统,减少损失,同时也要积极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如植树造林活动,共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文章标题:景观审美体验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108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