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这种具有典型西方文化精神的画种被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审美,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构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同化并予以发展,“意象油画”的概念渐渐明晰。
摘 要:意象油画构建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诗性审美意境,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把其放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探讨意象油画的现代审美意义。
关键词:美术论文发表,意象油画,传统文化
当然,意象油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其语言特征、表现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观念等艺术元素都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的影响尤甚。正如丹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他所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自然包含民族的审美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特别偏爱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油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衍生并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是融合主义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从表象上分析,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沿着写意和写实的语言结合模式而展开,而从精神上说,这个过程,又正是艺术家对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自觉对应的结果。”[2]我们从20世纪初期的林风眠的仕女人物、关良的戏剧人物,庞熏的中国图案到现代的吴冠中、苏天赐、邱瑞敏等人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入和自觉表达,油画中的文人画笔墨趣味和意境跃然而出,用关良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西画,要用中国画法画,我是中国人,应画出中国的东西来。
“意象”是我国古典审美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化品位的主要标准之一。意象的本质,是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3]油画的意象性特征符合我国诗性文化特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它是观照自然的意象思维和描述方式在审美经验上的投射,最终转换成油画的诗性艺术语言特征。
1 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的追求是感性的,其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摹写,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4]中国艺术注重心源和造化,其造型观念是意象性的,艺术家面对客观世界不能简单孤立进行审美观照,而要把主观的情感参与对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追求“得意忘象”,并不寻求物象的真实再现,夸张、取舍是意象性造型的主要艺术特征,以达到抒情表意的艺术目标。我国传统绘画造型的审美取向无意于精准的描绘,重视意象的情趣抒发,就是所谓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齐白石就认为造型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用传统的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以表达作品的神韵和意境。而油画是追求理性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之美,在这里中西文化的异质就需要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写中建立同构关系,对造型进行夸张和取舍,赋予造型以情趣和生气,画面的韵律通过笔墨式的节奏来表现,最终衍生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我们从吴冠中、赵无极等人的油画作品中不难看出。
2 诗性的审美意境
王夫之在《诗绎》里论到诗中意境的创造,指出我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中国画的写意性用笔所表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无不承载着画家的深情与深意。意象油画正是运用这种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表现方式负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与理想,渗入和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与文化心理,在创作理念上,不局限于真实的形象再现,而是综合提炼出客观物象的体验和感悟,凸显我国文化的品位格调和审美境界,正是以追光蹑影式的笔法来表达胸中之逸气与情怀,创造诗性审美的意象,所呈现的是纯粹的心中景观,如徐复观所说: “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摹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 [5]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诗性的精神存在与生命跃动。
意象油画展现了诗性与油画的“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内在精神追求中不仅凝结着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还预示独特的东方哲思,是一种油画本土化的诗化意境的展现,其蕴含着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在艺术构思上,中国油画家借鉴文人画的逸气抒发的表达方式,启发受众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在审美的外在表现上,忽视油画的光影、空间、体积等艺术元素,以灵动的笔法来诉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的满足,极大地融入个人情感,从视觉方式上予以概括,以诗性的审美观照来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质。
3 结语
油画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因其脱离中国传统平面视觉习惯而受到诟病,因而也无法得到宣扬,当油画作为完全的视觉画种,而不是传教士的道具进入中国,中国的画家也面临如何改造以适应中国人的视觉审美样式,这也就为意象油画的形成埋下文化之伏笔。因此,在第一批完整学习西画的画家的意象性表现中,可谓是被动的意象性,因为其本质就包含了对东方艺术本质的献媚,当中国画家们慢慢从西方艺术中梳理之后,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之融合的空间,这种意象的追求进而从被动变为主动,其表现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最大的强化。意象油画作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造,边界十分宽泛,它表现的典型的东方审美,我国的意象美学结合于油画的创作实践中,透析着我国意象的思维方式和表述经验对油画的审美结构的“我化”,传达出中国艺术家以独特的自然感悟方式驾驭油画的语言,诠释东方精神和东方意蕴。我们在解读意象油画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油画材料画中国的水墨语言,需要重新审视东方审美的现代性意义,尽管西方油画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并不局限于此,但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现代文明下的文化冲突。艺术的时代性和传统的融合会形成“意象油画”,但是,艺术的多元价值又鼓励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种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但任何成功的样式,都足以建立一个解读的建构体系,成为艺林一枝,创造我们艺术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
[2] 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85.
[3] 尚辉.意象油画百年[J].美术,200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