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但同时,冠以各种名目的设计作品迭出,建筑与城市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变脸”状态,其间环境质量恶化、城市发展混乱、文化传统失落等问题层出不穷。但一概否认“变”,亦不可。就此从“善变”与“嬗变”的区分、表现、实质等进行浅析,梳理脉络,从而为借鉴、吸收国外设计经验,成功获取他山之“玉”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工具。
关键词: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嬗变,善变,启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一路前行,建筑与城市设计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引动了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日甚一日。我国学术界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一时各种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伴随着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涌入设计视野。值得肯定的是,大量各种规模、层次的有益尝试,将我国的环境设计发展引入了一个新时期。但与此同时,冠以各种文化思潮、风格流派名目的设计作品迭出,花样纷飞、品类眩目,拆、改、建以惊人的速度频现,建筑与城市呈现空前的“变脸”状态,其间环境质量恶化、城市发展混乱、文化传统失落等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否因此一概否认“变”,止步于前人的金科玉律。这看似矛盾,而今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嬗变”的表现、原因、实质等进行分析阐述,梳理脉络、理清思路,将为借鉴、吸收国外设计经验、方法,成功获取他山之“玉”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工具。
善变与嬗变
不知自何时起,“善变”和“嬗变”泛化成一种流行语汇,在口口相传或是音频往来时,几乎完全等同;在书刊报章、杂志期刊等纸媒中,通用之事司空见惯;更甚者,有大众媒体美名的网络空间,“善变”和“嬗变”几乎合而为一,似乎“嬗变”可以完全取代“善变”,而点击“嬗变”的网页,呈现的都是“善变”的表意…究竟是张冠李戴,“善变”的高深化;抑或仅仅为聚拢眼球,“嬗变”成“善变”替罪羔羊;还是在意义上有着交叠之处或连带关系,这背后又隐含了什么,有必要先理清楚。
善变
善变:易于改变,多变。
当今世界的改变速度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未曾经历的,时下的设计、置身的城市,给了我们如此“善变”的感受,目眩神迷、转瞬即逝……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变”成了不变的主题,各种文化思潮波浪翻涌、前赴后继,风格流派林林总总、铺天盖地,设计作品迭出,花样纷飞、品类眩目,拆、改、建以惊人的速度频现,建筑与城市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变脸”状态,其间环境质量恶化、城市发展混乱、文化传统失落等问题层出不穷。就如新与旧的对峙—这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今世界多元杂糅的背景下,旧城、老屋将何去何从?虽现代人的认识已改变很多,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新、老再次狭路相逢,触目惊心的一幕仍在上演。旧的街巷里弄、老的房舍屋宇,是记忆、是根、是时空交汇时凝固的雕塑,况历史也不容草率的一笔勾销,对于城市、国家、民族更是独特魅力的源泉所在﹗借由一位现代建筑大师的感受,将这不同以往的表象特征化,凝练为①瞬息万变的超级都市②“转瞬即逝”的流行③失去场所归属和记忆的人④电子网络模糊了虚实界限,改变人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空间的存在方式。这虽是表象,但同时也担负“因”的作用,推波助澜﹗深究其因,财富积累—科技发展—思潮涌动—大众崛起—需求多元—高复杂性—不确定性,彼此互为动力、激发催生,虽运动是绝对的,不可阻滞,但为了以更高速度前行,补充给养和适度休息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需辨别方向,否则南辕北辙,人祸甚于天灾。舒尔兹立于社会历史角度中肯地讲:“如果事物变化太快了,历史就变得难以定形,因此,人们为了发展自身,发展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就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场所体系。”为了更好的发展,少一些“善变”。
嬗变
变:变化;改变。嬗变:演变。
将“变”视作多维向度的运动,是一种发展,是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实践的因、果及动力,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依此反观我们的城市,工业化进程极大激励了城市化浪潮涌动,城市作为高度发展的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集和形式,它发展的迅捷与多变让人始料未及,“城市在片断化,至少,建筑形式的视觉连续性已不能把握,如流动漩涡。原有的建筑变的迅速不合时宜,无法灵活适应现代城市的不可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可测。而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消费品的宿命——短命、易耗、用完即弃。”在此召唤下,建筑设计就如伊东丰雄所言:“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一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随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或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后,就没有人再需要它了。”难怪密斯以一种决定性黑格尔似的口气断言:建筑学是用空间术语表达的时代意志。它活着,且常变常新。
嬗变,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影响渗透的必然结果。另外,较之“变”被视作多维向度的运动,“嬗变”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筹谋建筑与城市设计时方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文脉及社会发展、科技等领域的变化和进程。
变是人类成长壮大、不断前行的不变主题,特别是,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的颠覆性变革,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从弱小到强势、从曲线到直线、从繁复优雅到单纯冷峻、从机械理性到人性有机、从形式服从功能到功能跟随形式、从“居住的机器”到“带装饰的遮蔽体”、从疑惑谨慎到顶礼膜拜、从为人称道至为人诟病、从高潮迭起到日渐式微、从天下一统到群雄纷争……从其独特而又寓共性的成长轨迹中,可得出两大启示。
启示一:“嬗变”,是发展、必然、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因、果及动力,也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影响渗透的结果,更是於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其得益于思想的突破、科技的进步、需求的改变、目标人群的转向及其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思想上的破旧立新,必然激起科学技术领域的锐意进取,大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面世,为“变”提供物质基础,而观念变革引动新需求,在新需求促使下,众多新领域群雄并起,物质基础厚积,科学技术蓬勃,使精英专有转向大众分享,需求多元导致风格多样,风格及其背后的理念又与个人、民族、信仰、政治、经济、文化、地域、时代等结合,多元化日甚…它们相互激发可产生巨大动能,影响波及广泛,不仅限于建筑、城市,对于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的发展都发挥强劲之推动作用。
启示二: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的逐步摸索、多方尝试与不懈实践,促成了当下世界大部分城市的建筑格局与城市风貌,这中间曾遭遇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上前所未有的理论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困境,崭新的城市出现了空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交通拥堵,规划混乱,风格上纷繁杂沓、千人共面,割断旧城市文脉,破坏历史面貌,这类情况屡屡出现、愈演愈烈,令人无法等闲视之。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携手共赢,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浮躁心态,更加稳健管理、通盘筹划,在发展现代建筑和城市的过程中力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现代特点的、同时也是城市文脉的当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是非常迫切的、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参考书目:
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建筑学报,1998,12
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赖因博恩/科赫著汤朔宁等译城市设计构思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克里斯蒂安﹒德维叶.城市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建筑学报,1985
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伊东丰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王受之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任海澜硕士研究生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13820134080天津西青区宾水西道延长线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邮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