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谈现代园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所属栏目:伦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16 09:06 热度:

  摘要:“董子读书台”运河故道上名贯古今的文化遗迹,曾经亲历和见证儒家传统文化巅峰时刻,它因此也成德州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文化生态园林建设方兴未艾,如何解决现代城市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相互依托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通过对德州新建“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中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分析,探讨现代园林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德州董子读书台;天人合一;现代园林;传统文化
  
  “董子读书台”作为德州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曾经亲历和见证了儒家文化的巅峰时刻,是传统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董仲舒和他的“读书台”因此也成为德州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德州“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依托运河古城“九达天衢”的地理优势,以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为宗旨,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这个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人文生态园林,已成为儒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为提升德州现代城市形象增添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董子及其“读书台”
  董仲舒,字宽夫?今河北枣强人。[1](约前179—前104)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这位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大师青年时代,读书并“下帷讲诵”在德州度过十三载。董仲舒倡导“天人三策”,提出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治国理想被汉武帝采纳。此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统治者宠用的“正统文化”,同时也奠定了董仲舒“大儒”的历史地位。
  “董子读书台”据有史记载距今已有700多年。据德州文史记载:“董子读书台”“座北朝南,有正门一间”,“台基高丈五,台周围砌有青砖半截花墙,台上正殿三楹,前抱厦系卷帘棚式;殿内靠背墙有一木质神龛,龛内木牌上镌有‘董子读书台’五字;正殿两侧各有小楼一座,系钟、鼓二楼…”民国前后毁于兵燹。
  2儒家文化之“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占有着及其重要地位,至今仍深刻影响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当代建筑、园林艺术的规划设计,诸如人们至今经常提到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等。本文重点分析儒家文化关于“天人合一”在“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建造之中的具体运用。
  关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重要的命题之一。究其的由来,国学大师张岱年这样记述:“‘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张载以前,董仲舒讲过‘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观念不是出于董仲舒,而是本于孟子。孟子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观念,但他的‘性天同一’的观点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渊源。”[2]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天人感应”之说论虽然有着浓重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何以成体,不可一无也。”[3]这里,董仲舒肯定了天地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人”的积极作用,是一个较为深刻的观点。
  上述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客合一,二是天人合德。正如董仲舒所言:“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要求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应该服从于自然,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也是儒家的“仁德”思想。
  这种儒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进一步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的规划和发展。特别是对打造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更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3儒家“天人合一”观在董子读书台中的应用
  3,1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区域规划之“天人合一”
  新建的“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坐落于德州市区东部经济开发区沙王河(隋运河故道)流域,以南北流向沙王河为中轴线,划分东、西。而东部又以“柳湖”分庭,构建北岸滨水区“董子台”人文景观和南岸“春晖园”生态园林区;西部为“董子文化街”和商业服务区;这三个区域层次分明、功能互补,集文化艺术、娱乐教育、仿古纪念建筑,创新生态园林多位一体的现代文化景观。
  “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规划之初,得到全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著名教育家欧阳中石教授指出:“董子读书台正面为水域,西面是董子文化街可以效仿苏州园林的模式,在水中搭建木桥、吊桥等设施,为游人提供驻足远观的场所。对大殿的布置,应避免设计成朝拜供奉的庙宇……充分利用廊柱、门额、牌坊等空间,用碑刻、书法的形式充实宣传董子学术及儒家文化的内容,提升董子读书台的文化境界。”[4]欧阳先生更为注重的是“董子读书台”儒家人文精神与整个园区规划形式内在的联系,其思想观念具体体现了“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天人合一”、“教化为先”的文化主题。
  2,3 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区域建园形体之“主客合一”
  公园以“安德桥”下沙王河向北一公里寓意“天下一公”,视为中轴线,左右分野。河南端跨岸而建仿汉代汉白玉水上牌坊一座,建制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庑殿式,楣额饰以汉画石刻,古朴典雅,颇具汉代遗风。前镌“三策固本”、背刻“源远流长”昭示董子思想千古流芳。沿河北上800米,迎面即是“董子读书台”。读书台青砖灰瓦,鸱吻高耸,读书台上有前后、两大殿。台基呈“复斗状”,北高南低。二层平台上建有“正谊明道”柱式冲天牌坊,取意董子曰:“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仁义法》)东、西两角建有“规亭”、“矩亭”以此取代钟、鼓二楼。源于“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教人知礼重德,遵守秩序。
  前大殿为“董子祠”,仿汉时重檐庑殿顶,五开间建制。“三策殿”位于其后,坐落在九级高台之上为仿汉二层楼宇建筑,红柱红窗、灰瓦白墙。其下五开间、其上三开间,殿内为抬梁式架构,与九级高台合为“九五之尊”,建筑遵循了儒家传统形制。
  读书台正下方是一方花岗岩铺就的水岸广场。广场正中巍然屹立着董仲舒全身青铜塑像(下文另有论述)。广场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石桥,“正谊桥”和“明道桥”。这是诠释董仲舒“义利观”之“正我”而后“见利思义”最好的“桥梁”。
  读书台南临“柳湖”。湖中西侧有一人工小岛并有“人和桥”与之连通西岸。岛上树木葱郁、楼台亭阁古朴典雅,董子“三年盖不窥园”就是这里。此非彼园,现代人游历这里是为了感悟董子青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精神,并以激励后人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柳湖”中另建一舫、一亭和二桥。“一舫”即“春秋舫”,取意于董仲舒“天人三策”之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一亭”即“数帆亭”前迹为名士田香城所建于柳湖岸边,现移建于湖心,有“之”字形“地和桥”与之连通“不窥园”。“二桥”一是“廊桥”。系七孔石桥,有五间灰瓦坡屋顶架于桥身之上。取名谓“天和桥”;另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之”字形“地和桥”。“天和桥”、“地和桥”与“人和桥”三桥相依相望,和谐相处。于此也赋予了儒家文化“天地人和”崭新文化语意。
  “春晖园”生态园林区是“柳湖”南岸的延伸地带。园区内石路盘综交错、石刻林立,凸显了园林生态与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有机互融的美学价值。在造园语境上,充分运用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园冶》理论元素,尤其是它的“无往不复”、“构园无格、切要四时”(《园冶•借景》)的时空观念,也就是园林艺术的实景源于中国画的“移点透视法”,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欣赏方式过程中去体会时空感与生命感的文化与哲学意义。这一点,在“春晖园”园林建筑四维表现中得以充分运用。此外还借鉴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风格,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的艺术手法,使人置于其中“可游”、“可观”、“可悟”,尽情体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意境。
  西部董子文化街区。这是一条极具江南特色的文化街区,黛瓦白墙、庄重典雅。在“尊古怀古”的幽思中,追寻着魂牵梦绕的江南情愫。也许是董仲舒曾任江都(今扬州)易王刘菲国相十年的原由,德州人民以此来追忆董子的故土情结。
  董子文化街入口处有一对仿汉代子母石阙,古朴典雅、肃穆庄重。在汉代,“阙”是一种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纪念性建筑,用以附载儒家文化道德观。在此用意是为了彰显中华民族“尚礼崇德”的传统美德。
  文化街区主要以恢复德州历史文化印迹和纪念德州历史文化名人为背景,融入现代文化市场机制,突出德州文化特色并使之融入文化市场大环境之中。这些进一步丰富了“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的历史内涵。对于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和建设“有德之州,运河名城”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3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建园细节之“天人合德”
  “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建园细节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人德”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园林雕塑、建筑色彩、装饰构件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讨论园林雕塑和建筑色彩方面的问题。
  园林雕塑:园林区划内的石径、水岸,建筑构件、场地、草坪之中处处凝滞着雕塑的美感,而其附载的文化内容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几例以点代全:
  董仲舒塑像
  首当其冲的是公园的标志性雕塑---董仲舒青铜塑像(雕塑大师钱邵武创作—笔者注)。铜像高约十二米,岿然屹立于“读书台”前面的广场上。钱邵武先生以其对董仲舒人物思想、精神气质的深刻理解,借鉴汉代雕塑粗狂奔放、简洁洗练、“气魄深沉雄大”的艺术特征,成功塑造了这位“佐王之才、天人大儒”。
  董子目光深邃、神情镇定、气宇轩昂,高举右手伸出食指---“一指冲天”,立于天地之间。不难看出,规划设计者的用意旨在高度体现董仲舒“大一统”、“天人合一”、“独尊儒术”“三策固本”的思想,只让董仲舒独树一“指”(而不是三指),其形义之妙,一语中的。
  董子雕像的浩然之气,既体现了董仲舒向往“仁政”---“以德治国”的理想观念,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他自身“以人安人,以义正我”道德修养。一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此言用于董子的仁德品行恰如其分。
  其二,影壁画像石刻
  影壁位于“读书台”首层台级最前端“︹”形结构,全景式刻画西汉初期文、景、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景。这一壁画由一个清晰的思路:这就是汉代政治思想转化的过程体现:从景帝时期“无为而治”崇尚道家哲学,转化为武帝时“独尊儒术”尊崇儒家思想,实现国家政治“大一统”的“有为而治”。这一过程的转变,董仲舒提出的“三策固本”实乃“功莫大焉”。
  建筑色彩:“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文化元素,以古代宫殿、庙堂、传统民居及江南园林建筑用色为蓝本,体现儒家文化“天人合德”之美。“读书台文化公园”内主体建筑是以棕、白、灰或以白灰色为主调,蕴含着稳定、中立和信赖的“厚德”情怀;“文化街”的建筑色彩则以“黛瓦白墙”为特点,体现着淡定、宁静和高洁之人格之美。
  4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给我们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如何运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来打造主题“文化公园”的思考。“主体文化公园”的实质是体现民族精神文明的主题,教化和诱导广大民众的心理行为和文化意识。“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的建园主题就是为了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打造具有人文气质的生态园区。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主题并使之融入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赋予了“天人合一”崭新的思想内涵,这也正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意义所在。新建“董子读书台文化公园”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马勇,旷世大儒---董仲舒[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7:P2,
  [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P140-153.
  [3]马勇,旷世大儒---董仲舒[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7:P118
  [4]德州日报,长河晨刊[N]2008,12,25.
  

文章标题: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谈现代园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unli/714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