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宗教——对普遍伦理的再认识

所属栏目:伦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10-12 16:31 热度:

  摘要:自从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提出“普遍伦理”问题之后,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莫衷一是。然而,“普遍伦理”最先由宗教界提出,这说明了看似不同的宗教存在共通之处,这为“普遍伦理”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现实社会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趋势,为“普遍伦理”的产生提出了必要性。有关“普遍伦理”的问题应当在这个意义上被理解。
  关键字:普遍伦理,宗教的共通之处,全球化
  一、从宗教作为伦理道德的构成基础谈对赵老师的反驳
  赵老师的“普遍伦理”所强调的“普遍”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针对当前哲学和思想文化领域流行的价值多元论和道德相对主义,强调伦理道德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各种伦理价值是统一的,而不是孤立的,各不相关的;其二,针对全球化所引起的政治、经济、和平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强调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遵守的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显然,赵老师是从精神意识和实践操作两个领域来探索“普遍伦理”这一问题。其一是从理论层面去理了伦理价值的统一性,而其二则是从实践操作中,依据这一统一性的伦理规范要求遵守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正如赵老师所说,对于“普遍伦理”可能性——这一伦理学的元问题的追问是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的,即“普遍伦理”只是一种主张,而且是一种尚未付诸实践的设想。那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对这个问题的追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赵老师认为在当代世界,任何伦理只有满足具体的绝对性、超越后现代、成为内在的“自生系统”、应用性、具有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价值观、跨文化等六项“可能性的条件”,才能具有全球范围的普适性。而笔者对赵老师以上所说的超越后现代、具有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价值观和跨文化等三项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赵老师在论述这三点时,无不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因此笔者对它的反驳,也是着重从分析思想文化领域的伦理理论和伦理实践角度入手的。
  赵老师在文中所言:“伦理学讨论的对象是伦理道德,即在一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而“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他们都包含‘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由此,文明和文化中的宗教与伦理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与赵老师所言:伦理不是以宗教为基础的——不同,笔者认为伦理道德构成的基础正是来自于对哲学和宗教的考虑。
  二、普遍伦理提出与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1993年,在人类历史上,来自于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代表就最基本的共同道德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第一次达成了共识。1993年9月4日“世界宗教会议”签署了《全球伦理普世宣言》,并发表了《世界伦理宣言•导言》,对“全球伦理”或曰“普遍伦理”进行了解释,《宣言》的发起者们希望通过《宣言》的形式形成全球性或世界性的普世伦理,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贫穷问题、战争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男女问题。全球伦理的概念不仅强调有不同信仰的人,也强调那些非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信仰者。事实上,全球伦理的概念是基于一种思想:即全世界是一个人类的大家庭,以共同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行事,所有的宗教和信念系统都承认人类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
  你希望怎样被人对待,那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每一个人都必须被人道地对待,不能杀;不能偷(DonotSteal);不能说谎;在性方面不能不道德。
  这些来自于不同信仰的基本的价值观使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全球伦理不指向于反对任何人,而是邀请所有的人,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将这些基本的伦理原则内化,并且据之而行事。事实给我们证明,我们固有的观点——不同宗教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世界宗教会议”提出的“普遍伦理”使其变得论据不足了。“普遍伦理”最先从宗教领域提出,这至少说明了赵老师所强调的“普遍”的第一层含义,那就是看似不同的宗教之间仍然是相关的,看似不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共同之处。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广义的宗教情感与特定的宗教教义的不同。就后者而言,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学说,如犹太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等等,在它们的教义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不可通约的内容,如源于农业民族的佛教的不杀生与源于游牧民族的犹太教的不可杀人,其间就存在着关键的差别,由此出发当然就塑造了不同的生命伦理学风格,这也正是恩格哈尔特提出俗世伦理学的立论所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就广义的宗教情感而言,它们在不同的宗教体系中却有着相通之处。具体而言,这是一种敬畏感,以及因之而产生的对人性的净化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这与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起源与地位有关。
  毋庸讳言,宗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这是因为宗教源于人类最深层次的基本精神需要。没有一种动物的个体在落地之时比人类的婴儿更为软弱无能的了。确实,作为一个种族的人类,与其它动物相比,它在体质上的劣势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人类唯一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仅是她那无与伦比的智力优势,然而,正是这种相伴着智力而来的意识,促使人类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助,于是才会执着地去寻找一种最终的依靠和慰藉,这就是宗教的最初根源:“需要保护和帮助、慰抚和鼓励,对人的存在及其世界的理解。”由此产生出对神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崇尚自然,正是中国文化中可贵的闪光点。钱穆曾经如此评价道,中国人常说鬼斧神工,又说天工人其代之,明代的宋应星,写了一本有名的专门讲究制造工业方面的书,其书名就叫《天工开物》(1637年)。这里所说的鬼斧神工与天工诸语,都是不愿意对外物多施人力的表示。这不是说中国人不愿用人力,只是不忍用人力来肢解自然。中国人只想用人的聪明智巧来帮助造化,却不肯用来代替造化或说征服造化,因此,中国人不崇尚机械,认为这不是天趣,而窒塞了天趣,反过来也会损伤到人的天性。
  在此意义上,顺其道而行之,就是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的一种具体表达。在犹太-基督教文化体系中,更是强调人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地位。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从泥土中造人,这一说法含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暗示人类来自于自然,另一方面,它又暗示人分得上帝的部份神性,因为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造人。上帝赋予每个人以独一无二的灵魂,并且上帝还道成肉身,以十字架上的鲜血,来为人类赎罪,以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的尊严和地位,在宇宙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将人降格为物,以技术手段去肢解、操纵人自身的行为,都会遭到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强烈谴责。
  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普遍伦理的现实必要性
  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潮流、世界现象和热门话题,与时俱进地不断深入到人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如果从实践上加以划分,一般认为全球化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作为全球化基础和原始表现形态,经济全球化的拓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市场化、社会化和外向化、国际化。新技术的突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化的联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于是延伸为文化、社会、政治的全球化。
  正如赵老师所强调的“普遍”的第二层含义,全球化需要全球伦理,因为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和媒体全球化也意味着问题的全球化:从财务的、劳动力的、到环境的、有组织的犯罪和恐怖主义,由于这些,有必要提出全球伦理的标准,应该遵守最基本的伦理原则,需要伦理的全球化。为了使经济活动服务于人类的社会目标,全球化需要一个和伦理框架,这个伦理框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伦理系统,而仅仅是最必要的、最小程度的所有的宗教、国家和利益团体共享的价值观、基本态度和标准。也就是说,从道德的态度上来说是人类共享的最基本的伦理,可以被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认同,也被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认同。全球伦理不是一个新的思想或理念,它没有代替原来的各家宗教的圣典。
  如此而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恰恰验证了赵老师对于“普遍”双向内涵的解读。虽然对赵老师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条件,我仍然持保留态度;但是如果套用霍尔顿(G.Holton)的“科学的二元化成长”理论:科学分为学院科学和形成中的科学,有关普遍伦理的讨论只能是“形成中的科学”,而且赵老师也指出,“‘普遍伦理’只是一种主张,而且是一种尚未付诸实践的设想”,那么关于此的讨论就是开放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文章标题:伦理与宗教——对普遍伦理的再认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unli/103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