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介空间的历史沿革与借鉴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30 16:58 热度:


  中国院落空间的意识,在于把宇宙概括为象征模式置于人的起居生活之中。它空间的联系不是在于数量的叠加,而是空间的流动和气息上的延伸、融合与贯通。其室内室外不是互相独立,而是内外相生、虚实对比、空灵渗透的。
  从性质上讲,院落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之间的一个融合过渡区域。房屋的“外”是院落的“内”,院落的“外”是组群的“内”。对其围合的空间元素而言,它属于“外”的部分;对它围合的空间元素以外的空间层次而言,它又是属于“内”的部分。建筑和院落彼此从属又互为主体。由于内外一体的围构意念与处理方式,使院落空间在引入自然天光与草木装点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内外互补关系,从而表现为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
  
  ㈢城市系统的中介特征
  传统的城市格局多以道路网为骨架,采用“里坊制”。在里坊单元中,街道虽不具广场形态,但就空间层次和活动内容而言,已具有一些希腊广场或罗马广场所拥有的共性。也就是说,街道空间在界定内外、公私的空间层次中,所扮演角色与蕴涵的特质,正是城市中介空间的意义。
  1)亦内亦外的形态
  作为城市网络的街道,相对于城市是“内部”空间,相对于建筑组群却是“外部”空间。正是这种亦内亦外的模糊不定性将所有组群建筑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并在内外空间层次的相互渗透中,使组群建筑空间得以自由地向水平方向发展,延续至自然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一种融合、渗透、动态的空间形态。(图2.17)
  2)公私融合的媒介—街道
  传统的街道空间,多是各类生活行为的活动场所。在这里,街道不仅没有隔断两侧的活动,反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络。在街道组构的城市中,建筑直接向道路敞开,居民的日常生活扩展到街道中去,人们在这里过路、经商、闲谈和嬉戏,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互为一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老百姓生活场景。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街道空间是居民共有的,在界定内与外,公与私的空间层次中,显示出一种多样化而难以界定清楚的复杂暧昧现象。从上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街道空间具有相对内外空间层次的亦内亦外特征。它在城市组构中,使得城市层次与地景层次,城市层次与组群建筑层次之间可以内、外互动。
  ②街道空间是公共活动与私密生活融合的媒介。
  不难看出,由“间”、“院”、“街”、“城”发展而生的传统建筑空间系统,无论在哪一层面,均表达了亦此亦彼、转换介入、内外连续的模糊性。经由各层面不同形态的中介空间的包容与连续,内外空间得以渗透融合、调和、互济以满足多层面人性生活品质,这正是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中介空间的追求所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标题:城市中介空间的历史沿革与借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79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