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历史性与传统性表达影响下的上海公园设计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08 06:50 热度:

  摘要:本文以上海的近现代园林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公园的发展为例,探索了中国近现代园林所受的外来影响。重点研究了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与传统性手法影响下,上海90年代后建造的公园中关注历史性与传统型的设计表达。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隐喻,文脉,上海公园
  
  1近现代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自19世纪的鸦片战争以来到建国前期,波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着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国传统园林,传统园林走向了衰落的状态。进入80年代后,新时期的中国园林建设开始挣脱仿古和强调功能的苏联模式的束缚,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运动的影响,设计建设了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新园林和园林建筑;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南方,一些由外国园林设计师设计的园林开始兴盛起来。
  2后现代主义景观
  2.1后现代主义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的一股设计思潮。普通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设计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在景观设计领域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理解,对场所的重视以及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当然它对文脉的继承并不是对传统景观元素的简单复现,而是利用现代造景手法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传统进行阐述。
  在对于场所历史和场所精神的表达和演绎手法上,主要是以后现代叙事文脉主义和隐喻主义为代表。
  2.2后现代叙事文脉主义景观与后现代隐喻主义景观
  2.2.1后现代叙事主义
  后现代叙事主义景观是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保护、恢复、更新和对话等方法,赋予历史遗迹景观新的意义并构成叙事的基本事件的一种设计倾向。另外,后现代叙事主义景观延续和发展景观基地的历史文化并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或者使新景观和它周围的环境、地理等特征保持空间的连续性。
  2.2.2后现代隐喻主义景观
  后现代隐喻主义景观是后现代主义景观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是指为了反映景观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的内涵,通过引用一定的符号或形式,以隐喻的形式赋予景观的意义,从而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后现代隐喻主义景观隐喻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形式暗示内容,但所用的形式必须为大众所熟悉的,是约定俗成的,如十字架暗示着耶稣,一串佛珠暗示着空灵的境界等。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中,文丘里的弗兰克林纪念馆,巴黎大西洋花园等都属于这一种类型。
  第二种是引用历史文化片段,并加以变形或更改位置,改变材料,改变组合,也即所谓的引经据典的隐喻主义。这类隐喻用了符号学的方法,使原来的传统语言和时间能再次复活,使新空间与老空间有一种视觉关联性,就象文学上引用古典成语和典故一样。古代的原有功能在今天已基本消亡,但在新空间中重新采用古空间的形式或结构片段,会使人意会到历史文明的继承性。日本筑波文化中心广场、雅各布.贾维茨广场、市场公园等。
  第三种以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环境景观等特征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组合来传达环境、文化的意义。如自由广场、加州情景园、威廉姆斯广场、联邦法院广场、潘兴广场等,属于这种类型。
  第四种用装饰的来隐喻,即利用装饰构件、图案、雕刻、色彩来隐喻景观的意义等。如日美历史广场,就把许多的日本的诗词和事件背景的图像刻在石头上来传达意义。
  3上海近现代公园的发展
  3.1城市公园的产生
  上海开埠前,尽管在上海有多处的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却是没有的。公园这个概念是真正从西方引进的一个产品,这也是园林受外来影响最深的一个类型。
  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一起到来的,是1868年在黄浦江岸建成的第一座西式公园“公共花园”(即黄浦公园)。在此之后,英法租界等又相继建成了虹口游乐场(今鲁迅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极司非尔公园(今中山公园)。至1927年,两处租界先后共建造了14个公园。然而这些公园除了苏州河畔的一个小公园外,其他公园都不对中国国民开放。清末民初,上海地方政府开始在其直辖区辟建公园。青浦县将曲水园改作公园开放,宝山县则利用相邻的小宅院改为城西公园。
  3.2上海现代公园的后现代影响
  纵观上海近现代城市园林风格主要受三个方面影响,包括租界时期欧洲风格园林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其中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开始掀起新一轮绿地建设浪潮,大量的境外公司介入以及大量的西方思想被引进中国,后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被逐渐带入到公园设计之中。后现代语汇中的“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场所精神与文脉,对意义的探索,自然的精神”等,不仅在外资事务所中,在本土事务所中也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设计语言。
  
  4上海90年代后的公园绿地中的后现代隐喻主义与文脉主义表达
  延中绿地
  2001年对外开放。作为市中心的绿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将具有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予以保留利用,其中有中共二大会址、《中国青年》旧址、平民女校旧址等;
  太平桥绿地
  2001年建成。保留石库门建筑的一处墙面上,用黑漆刷着“嵩山打字誊写社”的字样,也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凯桥绿地
  2001年建成。该绿地设计中位于凯旋路次入口的有一片红色墙阵,其中有一面以“梦”为标题的纪念墙。在墙面上,勾勒出动迁基地的平面轮廓,还镶嵌着29块绿色的动迁房门牌。
  除了上面所说的明显的纪念性雕塑之外,利用环境心理学中的综合性感知理论,凯桥绿地在不经意处也用了隐晦的手法从各个感官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比如全地通篇使用色彩泛旧的砖墙,木制顶棚,木制地板等。位于下沉广场西侧的弧形廊道,采用了半边砖墙围合,木地板铺地,这是个很好的感官记忆体系。所用地板是陈旧的木地板,它和鞋跟的弹性触感以及发出的回声,完全和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的地板一模一样。对于拥有相同经历的人们,这一区域是个怀旧的好地方。
  华山绿地
  2001年底建成开放的华山绿地,以她自然野趣、朴素宜人的城市森林风光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为上海市民演绎了一曲城市森林的优美乐章。
  在绿地北部,为保住原有的几株大水杉,设计时将水杉地势保持原来的标高,竭力保护“历史的见证者”一一水杉。同时,在大水杉周边新种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等,组合成“杉杉相映”的杉林景区。林间的卵石健身步道为老年人带来健康的乐趣。
  华山绿地在地坪、园路处理上,体现古朴、素雅、自然的原则。除了在中部广场铺设部分花岗岩地坪外,多为具“上海特色的台阶路”、青石板路、卵石路和板岩路等。
  徐家汇公园,
  建成于2002年。亮点在于保留72年历史的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修缮时还增加了光电设施和基座浮雕墙等。二期工程中则保留了原中国唱片厂具有法式风情的小别墅。保留了作为民族工业象征的烟囱,体现了绿地的场所精神
  此外,采用微缩形式,象征上海地图。公园湖设计成黄浦江形状,架设了“徐浦”、“卢浦”、“南浦”、“杨浦”4座“大桥”,并在湖面第一个弯道处设计了豫园景观。
  古城公园
  2002年建成。沿景观轴展开上海昨天与今天的对话。一条沿下沉式广场至丹凤台的弧形坡道逐步上升,似乎在探索历史的轨迹,述说着“城墙的故事”。
  沿人民路为大片草坪和蜿蜒曲折的小溪,让人联想到老城厢的护城河,形成了蕴藏着特殊历史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致。以新形式和手段再现了城墙和护城河的过去。
  南部保留了一处动迁的民宅的局部,真实记录了建设绿地前,这里是老城厢的大片危房的历史。并在森林包围中保留历史建筑钱业会馆,作为对历史遗迹的致敬。
  丹凤台为全园的最高点,也曾是当年上海制高点的历史遗址,如今让游客再次体验到站在当时丹凤楼位置上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上海历史文化的价值。
  不夜城绿地
  建成于2002年。以“开闸扬波”为主题,正是为了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展现闸北历史文化发展的浮雕墙和开闸扬波的雕塑水景,回顾、展望闸北区的过去和未来,并体现了闸北区人民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100多米长的反映闸北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展望未来的景观文化墙与6m宽的人行道组成一条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长廊。
  四川路绿地
  2002年建成。绿地的西北角,仿建了一处石库门遗迹,并和观演小广场结合在一起,取名“三新里旧址”,不仅让人体会里弄生活,而且为市民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上海延虹绿地
  建成于2003年。体现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是绿地规划的主题,在绿地分区规划上,专设“虹桥史话”主题景区。为了将虹桥路百年历史变迁和建筑文化特色浓缩于绿地内,以大枫杨树为主体,周边设历史沧桑景观墙,墙体以厚实的黑色花岗石构筑,墙面上镶嵌表现虹桥路发展历程的现代金属丝网照片,大小不等,布局活泼。照片选取了百年虹桥路老照片,当时的地图、具有代表性的老花园别墅、虹桥开发区新貌、宋庆龄陵园及雕像等,向市民和游人展示虹桥路100年来的历史变迁。
  梦清园
  2003-2004年上海市重点工程之一。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和历史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为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利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
  项目设计构思特别注重珍惜过去,立足现代与面向未来的动态历史观,重视旧产业景观在改造项目中的运用。
  在分析国内外成功滨水历史产业区改造案例的基础上,确立了动态而完善的产业建筑改造利用原则,即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或全盘被动保护,而是针对老建筑的不同保护级别,分别做出全盘保护和局部保留的灵活处理,并根据科普和景观的要求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及相应的细部形式。改造后的产业建筑将成为室内展示中心、临水景观平台、啤酒沙龙等,而3个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将用折线形的溪涧勾勒出昔日场地的轮廓,隐喻文脉主题,并充分考虑建筑艺术风格、结构特质、功能等与城市、环境景观的有机协调
  滨江森林公园
  2007年底开放的滨江森林公园属于郊野公园性质,其前身为苗圃。设计构思在公园的道路框架上既体现“自然”的内涵又保留苗圃原有的主要道路(石板路及旁边的水杉林)。对石板路的保留也是重塑场地记忆的方式。
  
  5分析与结论
  分析查询上海已经开放建成的141座公园,从20世纪90年代后建成或改建过得公园中可以找到以上一些蕴含着后现代主义文脉主义和隐喻主义表达的公园绿地设计。
  从上述绿地公园的建成时间来看,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开放的作品,查询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公园园林设计还依然处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或者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导向下,尚未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因子。
  90年代中后期引入的国际化设计的理念,亦即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2000年初期就立刻在大量的公园设计实践中展开。这些公园设计在表达后现代思想中对于历史与文脉的尊重,在应用文脉主义和隐喻主义手法的时候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在这些设计中保留原址中的元素。例如徐家汇公园的烟囱,华山绿地的水杉,凯桥绿地的门牌号。这一手法原是能够用隐喻主义手法来表达对于历史的记忆,然而当这一手法的应用成为了通用守则,就显得很为了保留而保留,失去了对于其原先该有的含义。倘如整个设计都与历史文脉无关,为了表示对于历史的记忆,牵强附会,就与赶时髦无异。
  除了保留建筑和小品的元素,设计者也开始探索营造一种氛围,例如凯桥绿地的木质地板,滨江森林公园的原有石板路结构,以及基本保留了原有苗圃的基本框架。
  通过现代材料还原历史的场景也是后现代隐喻的手法之一,如古城公园模拟旧护城河和城墙的记忆。梦清园用折线溪涧勾勒原有场地布局,四川路绿地仿建了一处上海的石库门等等。
  然而分析对比这些公园的设计,发现后现代的历史性与传统性表达还处于一个非常稚嫩的时期。相对于前述讨论过的那些后现代文脉主义和隐喻主义的代表作品,上海公园的设计还只停留在对于局部的关注。而缺乏对于全局的把握,对于场所精神,场所历史的整体理解。设计手法上也尚不能自如的运用后现代隐喻的手法,所以就产生了在表达上形式单一的问题。
  这就有待设计者们更深的理解和学习后现代的多样化表达手法,从而能够形成自己有独特特点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学院,2005
  [2]高黑.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3]吕明伟,赵鑫.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国园林,2000(4)
  [4]周向频.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3)
  [5]周向频.跨越园林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园林的境遇及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2)
  [6]张璐.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3
  [7]苏志国.解读上海现代园林——东西方园林文化的渗透与交融:[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6
  [8]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城市规划学刊,2005(3)
  [9]周向频,杨璇.布景化的城市园林--略评上海近年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城市规划汇刊,2004(3)
  [10]周向频,陈喆华.上海近代租界公园西学东渐下的园林范本.城市规划汇刊,2007(4)
  [11]龙渡江,胡希军.中国古典园林的后现代出路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文章标题:后现代的历史性与传统性表达影响下的上海公园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697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