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丹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1-24 17:03 热度:

  【摘要】本文以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为例,针对其保护中存在的保护框架不完善、保护理念与机制相对落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等典型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对同类城市有所启迪。
  【关键词】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对策;丹阳
  
  我国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存在于非历史文化名城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正在逐渐被蚕食;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着保护框架不完善、保护理念与机制落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作为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典型代表——丹阳市,地处南京和苏锡常两大都市圈交汇地带,具有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因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丹阳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探讨保护策略,以期对同类城市有所启迪。
  1. 概况
  1.1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丹阳是一座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在历史上曾是春秋吴国季子封疆和南朝齐梁帝王故里,古时名胜古迹众多,境内历代名人辈出,城市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公认为全国文物之瑰宝,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墓碑和唐中和铜钟则为江苏乃至全国所罕见。至于古之丹阳八景、练湖二十四景、七峰山房等则可与其他江南名胜相媲美,众多的古建筑、古墓葬又代表着丹阳历史文化之丰富。丹阳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文物控制单位23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300余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
  1.2保护工作概况
  丹阳市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出台了《丹阳市文物保护办法》、《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职能》、《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加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视地下考古挖掘工作。
  对文物进行普查并分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修复一批重点文物,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成功发掘一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等。
  (3)对历史地段进行控制,划定了西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4)重视重点文物的规划控制,完成了《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
  (5)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宣传和研究。
  2. 存在问题
  2.1保护框架不完善,难以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度、认识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格局、城市环境风貌、大量非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资源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已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不局限于单纯的保护,而且更注重突出文化主题,促进历史文化活力的再现。
  然而,非历史文化名城由于保护框架还很不完善,屡屡出现“漏保”、“欠保”的现象。以丹阳为例,在本次规划以前,丹阳没有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仅编制了《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九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由于缺乏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系统指导,丹阳历史文化的保护内容主要停留在对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实行保护措施,而对城市格局、传统风貌等缺乏保护意识,对区内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缺乏有力措施。
  2.2保护理念与机制相对落后,无法有效引导城市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丹阳历史文化保护出现了城市建设对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不够、历史街区保护与周边发展协调不够、文物古迹保护与周围城市环境融合不够的“三不够”的问题。目前,由于大规模旧城改造强烈的冲击,老城区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由于对西门大街历史街区的保护采取的是简单化保存的措施,造成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进程极不协调;除了南朝陵墓石刻,对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停留在对文物个体实施保护阶段,文物保护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同时,在现阶段,由于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城市建设未能有机结合,作为城市重要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未能发挥充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3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城市总体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历史地段一直存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延续城市文脉需要对历史地段进行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对旧城进行改造,导致历史地段不断遭到“建设性破坏”。
  从丹阳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城区保护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丹阳老城风貌已不复存在;政府虽然划定了西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但保护效果却并不明显。西门大街虽然仍保存着古运河码头、胡家住宅、林家大院、正义坊、城隍庙遗址、警钟楼、三思桥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但由于没有对历史街区进行系统的保护,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有效监控和保护,居住在古建筑内的部分居民乱搭乱建、出租房屋,破坏了古建筑的原有风格。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西门大街历史街区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累积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社会结构也趋向于老龄化、贫困化,与城市发展进程极不协调,与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3. 思路与对策
  3.1科学架构保护框架,全面展现历史文化内涵
  科学构架保护框架的意义在于将城市历史传统空间中那些真正具有稳定性、积极意义的东西组织连接起来,并将历史要素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进来,形成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展现传统特色文化内涵为目标的城市空间框架。
  3.1.1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构成。
  (1)自然环境要素
  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候条件。
  (2)人工环境要素
  指人们建设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指对丹阳以内城河、护城河为骨架的传统空间格局和传统民居、特色街市以及各类文物点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人文环境要素
  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指对居民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包括历史人物、宗教信仰、岁时节庆、传统文化等。
  3.1.2保护框架的构成结构
  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
  节点――人们感觉和识别城市空间的重要参照物,指对山水、寺观、民居、楼阁、古塔、古墓葬、古井、古木、牌坊等的保护。
  轴线――人们组织生活,体验历史的主要通道。主要指历史街道。
  区域――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各街区,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特殊的感受。主要指西门大街历史街区。
  3.1.3保护框架主题
  在概括提炼丹阳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城市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和单个文物保护点的保护,整体地保护丹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为突出保护丹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确定出保护框架的主题有:
  主题一:“江南文物之邦”——突出丹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景观风貌的保护。
  主题二:“吴文化发祥之城”——突出丹阳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展现吴国早期古城址——葛城遗址、春秋吴国季子封疆的魅力和内涵。
  主题三:“齐梁文脉体验之城”——突出保护齐梁石刻及古墓葬等,展现丹阳齐梁文化。
  主题四:“红色革命战斗之城”——突出保护丹阳的革命遗迹,展现丹阳红色文化。
  主题五:“文人雅士寄寓之城”——突出保护名人故居、故里等,展现丹阳名人文化。
  3.2创新保护理念,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之路。
  一是确立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理念,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在服务发展中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地位和水平。
  二是树立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理念,促进文物管理方式的转变。按照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利用—再保护”原则,以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载体,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促进文物再保护,以此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文物保护工作新机制。通过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历史文化大保护的新格局。
  3.3采取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策略,促进城市历史与现代共生。
  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继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出发,采取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策略,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促进城市历史与现代共生。
  整体保护有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整体提升地区的价值和魅力。但同时历史地段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因此,一方面,我们应积极保护历史地段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采取有机更新方式,解决人民生活需求同历史环境中生活设施匮乏、人口密度过大等不利的客观问题。保护和更新的意义都在于其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发展成为既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功能的城市环境。
  因此,无论从丹阳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还是从旧城改造的难度来看,采取“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策略,有利于解决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和谐发展。
  4. 结语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老城更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威胁,加强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十分及时且意义重大。历史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艰巨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劳永逸。只有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灿烂的历史文化永远传承。
  
  注释
  ①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及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有历史文化城镇2000多个,其中98%以上都没有获得法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称号。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8.

文章标题:对丹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664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