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市历史悠久,距今约有7000年文明史,1700年城建史。春秋时是吴越争战之地,秦时设由拳县,三国吴时筑城。唐末筑嘉兴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隶属应天府,后改属浙江。嘉兴一府七县体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201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正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对嘉兴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分析,回顾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并在新时期发展特色与文化建市的背景下,提出了未来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字: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思路
一、嘉兴概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大明一统志》将嘉兴区位特点概括为“负海控江”、“左杭右苏”,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钱塘江与宁波相望,处长三角核心地带,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
嘉兴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马家浜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春秋时是吴越争战之地,秦时设由拳县,三国吴·黄龙三年筑城,按此推算,嘉兴的建城史已有1700多年。唐末筑嘉兴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隶属应天府,后改属浙江。嘉兴一府七县体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
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嘉兴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水乡特色的文化遗产。
(一)农耕文化之根— 马家浜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被学术界誉为“江南文化主根”,是和崧泽、良渚、古吴越文化一脉相承的史前文明的代表。目前全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8处,马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南河浜遗址、庄桥坟遗址、皇坟山遗址等在史前文化中占有相当地位。
(二)红色文化之源—南湖红船。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游船上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局,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作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江南文化之魂—水乡文化。嘉兴境内湖荡众多,河网密布,水域面积约占8%,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江南城市布局因水而生、临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兴的特色在嘉兴尤为明显。月河、芦席汇、梅湾街、新塍、王江泾一里街、王店梅溪六大历史街区风貌依旧。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充满江南水乡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嘉兴端午习俗等13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运河文化之韵—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约110公里,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新塍塘等8条河流呈放射状通达周边,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最独特运河城市景观。据调查,嘉兴境内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586处,大运河嘉兴段最早使用“溢洪堰”、“泄水闸”,最早使用分水墩调节水流流速,突出体现了其科学价值。
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其中市本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201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正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嘉兴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发三十年间,我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总体规划也经历了三轮修编。
开放之初的1981年,我市城市人口规模约为11.4万,用地规模7.67平方公里。为适应撤地建市后城市发展的需要, 1982年,我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至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8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6平方公里。该规划为我市确立了三大楔形绿地和风扇形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至1993年,我市城市人口已超过2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达到17平方公里,大大超出了第一轮总规的预测。为此,我市于1994年编制了第二轮总规,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50万,用地规模77平方公里。
但是,到2002年,在短短的八年间,我市城市人口就增长到3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市于2003年委托深圳市规划院编制的第三轮总规特别提高了对城市规模的预测,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80万,用地规模86平方公里。至2011年底,我市建成区面积超过88.1平方公里,目前我市已委托中规院启动了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工作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大力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嘉兴的重要举措。
为了系统地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我市于2001年组织编制《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进行了修改。规划明确了按照“保其貌、扬其颜、铸其魂、显其韵”的总体思路,全面理清嘉兴市域文化遗产家底,深入挖掘嘉兴历史文化内涵,认真梳理嘉兴城市发展脉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切实改善文化遗产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环境”。
(一)全力打造三大历史文化街区。自建城以来,以官署为核心、以城垣为限,嘉兴4.28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历史街区始终保持相对完整,其中尤以梅湾、月河、芦席汇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最为珍贵。2004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共计投入约10亿元,全面启动了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修复,同时把街区整治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梅湾街曾是富贾、名人居住之地,因此在建筑风貌和门、窗等细节装饰上,讲究精雕细刻,突出其精致、富贵之气。月河(中基路)街区的建筑,着重反映水乡古城普通民居朴实、淡雅的风貌。芦席汇街区着重再现临水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三个街区均兼顾了观光、居住、商业等功能,但梅湾街更侧重商业、办公的功能;月河街区更侧重观光、休闲的功能;芦席汇街区更侧重休闲、居住功能。
(二)倾力塑造水乡文化特色。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嘉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运河是嘉兴的一条金腰带,是嘉兴的母亲河。近几年,嘉兴着力开展了南湖周边整治,积极参与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围绕“一湖一河”做足水乡文化文章。
先后编制了《南湖周边高度控制规划》、对南湖周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和引导。又投入约3亿元,新建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和七一广场,先后建成环南湖游步道、南湖退塘还湖工程、南湖亮化工程、南溪园绿化改造、仓圣祠修缮、揽秀园南园、勺园(江南丝竹馆),文字书碑苑等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南湖景区文化内涵。
为加强古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分析了京杭运河在嘉兴的特色定位、空间结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沿河空间的综合整治与景观界面设计,对运河两侧500米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明确各类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制定保护对策。
(三)努力保护民俗文化遗存。进一步加大对嘉兴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名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根据《马家浜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了马家浜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启动马家浜遗址公园、马家浜博物馆建设。充分挖掘嘉兴端午民俗文化,先后完成伍相祠、端午祭台、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小瀛洲仓圣祠等建设,每年举办端午文化节,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参与。
(四)着力挖掘嘉兴名人文化资源。嘉兴自古教育发达,学风兴盛,官学、书院、私塾众多,英才辈出。自唐至清末,共出状元13人;明清两代共有巍科27人、进士1300余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39名;近现代有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陈省身等一大批著名人士,这些嘉兴籍名人的事迹成为激励后辈奋勇向前的宝贵遗产。为充分挖掘嘉兴名人文化资源,嘉兴先后投入资金,修缮了沈钧儒、沈曾植、朱生豪、王胡桢故居,建成了褚辅成史料陈列室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九避难处(含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址)。又从历代与嘉兴有关的名人中,精心挑选出巴金、刘禹锡、陆贽、褚辅成、吴镇、赵昚、黄昆、蒲华、汪胡桢、谭其骧十位名人,选择市区重要地段,建设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雕塑。
四、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思路研究
(一)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有计划地复活嘉兴古城风貌。今年开始,嘉兴市区按照“两年打好基础、五年明显见效、十年基本完成”的总要求,对老城区总面积近1000亩的14个片区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此次有机更新,把保护生态环境、扮靓城市客厅、复活传统街区、保护工业遗产、塑造城市门户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目前我们已委托省规划院开展了《嘉兴市中心城区城中片分区规划暨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的编制。该规划旨在通过研究历史发展脉落,协调保护与更新关系。针对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空间肌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相应的保护提升措施,并做好老区、新区建设风貌控制原则,彰显嘉兴独特水乡风貌、弘扬特色文化内涵。
其中,子城区块和南湖湖滨区块都已列入首批更新项目,已完成《嘉兴市子城广场片区改造规划设计》,设计范围包括瓶山公园区块、子城广场区块和天主教堂区块。通过对子城、天主教堂、城隍庙等核心区标志性地段的整治和修缮,展现古城的历史面貌。南湖湖滨区块也已编制了《南湖景区改造提升规划》,对南湖景区功能、交通、景观等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二)结合“两新”工程建设,有重点地开展古镇古村保护。2009年开始,嘉兴对全市镇、村实行的规划统筹布局,根据调整后的规划,将全市855个行政村、17000余个自然村集聚到47个现代新市镇和37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下一步,结合“两新”工程建设有重点地加强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开展古镇、古村调查,分类制定保护规划。布一批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景观设计方案。重点启动新城、梅溪、一里街三处历史街区的修缮保护规划的编制。
(三)结合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步骤地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嘉兴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兴起。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现代工业得到快步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企业改制转型,原有的老企业面临重新改造转型的抉择。这些工业企业曾经是本地工业发展的代表,也在国内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地位。进一步通过制定嘉兴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和工业遗产扶持政策,对一些重要工商业建筑,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我们在对老工业企业开展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原民丰造纸厂、嘉兴绢纺厂、嘉兴冶金机械厂三家企业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区,并将这三家企业中部分厂房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同时,对原民丰造纸厂、嘉兴冶金机械厂用地区域进行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