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体现了一种失去平衡的扭曲的关系。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因此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它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要创造好的形式便要依靠有审美感受力的设计师。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到密斯,再到后来的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那么,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梁思成先生最初也坚信快速预制,生产,安装的现代主义。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然而受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梁先生后来趋同于苏联模式,主张给建筑加大屋顶,保持中国建筑的轮廓,导致了一场所谓的复古主义和浪费的批判,后来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探索就戛然而止了。
梁先生的探索也许未果,但却从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更加关注“本土化”风格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等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本土化”这一关键词更加展示出它的重要性。然而“本土化”如何发展成为近年不断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城市日益同质化和丧失其历史性的趋势下“本土设计”理念在城市的层面,用文字化的视角对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建筑大师崔恺,是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的实践者之一。他的近期作品“德胜尚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德胜尚城这组办公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在延续原始基地肌理的同时还对城市周边环境尤其是德胜门进行了很好的呼应.其理念主要包括:再现原址的旧城结构和肌理,营造开放的城市空间,唤起城市的记忆,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或许找到了一个好的初衷。然而就作品本身而言,精致的美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西方建筑的痕迹,只在细节处尽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显得有些生硬,反而更加上市了文化气质。半中半洋,难以理解。这难道就是建筑”本土化”看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正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一个建筑是,应该更多的把自己的视角放在城市的立场上,放在对城市文化的追寻上进行设计,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标志性建筑来表现自己。”这是以崔恺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建筑观念。这种观念也许更加迎合了中国城市的规划定则。对建筑有严格的限制,包括高度,形式等。然而这些定则是否合理?我们是如何对待城市建筑的?中国城市的最大问题是,总是觉得老的东西不毁掉就不会来新的。于是乎,拿北京城来说,顺应城市化不断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或仅仅为了表现中国逐渐成长的综合经济实力,大量的胡同等建筑形式被拆除,或是重新粉刷,新的材料,形式和手法的介入,逐渐失去了文化本身的底蕴,掐断了城市文脉,磨平了城市肌理。殊不知老的东西是你的母体,母体没了用什么来承载新的东西呢?
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故事,然而我们的故事却在一步步被冲淡。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其他国家学习。先看东京,东京是个非常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但那里不仅有大厦,而且有旁边的小街,小街里面的酒肆,小饭馆,到了晚上灯火辉煌,所有人都到这里去聚集,城市空间非常丰富,有快速路,慢速路,还有小路,所有的衔接也设计得很好,人行非常安全,地下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大多数人认为东京是某种自然增长的有机更新,并不受任何局限,那里是产权私有的,所以只要私人同意就可以盖很高的房子,所以你会看到很高的建筑旁有很传统的寺庙,神社。在北京则被禁止,因为风貌保护需要一个缓冲范围。退一步讲,纽约城也有较为严格的规划限制,但是它遵循的是天际线理论,就是说只对人视线和地平线角度的限制。因此纽约城的高建筑前会形成广场,使建筑沿街道后退,还是很划算。这些城市是生活质量非常高的城市,是文化自信的城市,可以做世界上最大的办公楼,广场,也有保护的皇宫等古迹,现在看来,整个城市的发展完全现代化,也没有因此失去特色。而说到文化,中国的5000年华夏文明,在这里却没有达到这一境界。是我们对文化的过于自信,或是”溺爱”?还是受到综合国力影响下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对“本土化”,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建筑界的主流完全是面向发展的,即使他们做的东西认为很有本民族风格,他们自己也不愿承认。这样看来,我们确实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和文化的巨大转向,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既继承传统又符合时代特色,实现本土化,再从本土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寻找新的“逻辑起点”。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