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构建筑谈中国古代建筑观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2-12-15 09:14 热度:

  摘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构架体系占据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它在我国建筑体系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成为世界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的特点既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相关,又与中国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技术有关,更与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观密切相连。

  关键词:木构建筑,中国,石构建筑,西方,文化观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使中国建筑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的特点既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相关,又与中国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技术有关,更与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观密切相连。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构架体系占据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它在我国建筑体系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成为世界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木构建筑以木结构为骨架,以其他材料为围护物。它采用屋基上立柱,柱间用枋相连,梁的两端承檩,檩上列椽,椽上铺望板与瓦,形成屋面。由于整个屋顶的重量全部由木结构承担,而墙不承重,墙只起遮蔽与间隔空间的作用,这种建筑不仅墙上开的门窗大小都不受限制,而且连墙也可以不要,如仅有柱子和屋顶的凉亭和长廊,它们没有墙,对人的活动与四处眺望都给予极大的方便,使屋内与屋外,人与环境都处在统一中。

  木构建筑各构件的连接采用的是榫卯方式,不仅方便施工,组接灵活,而且整个建筑还可以承受压力,具有很好的弹性,经受一定的拉力。木构建筑对于地震或强风等自然灾害,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它往往是晃动几下,又恢复原状。即便墙倒了,但整个建筑仍然稳固。这说明榫卯连接的木构架非常坚固,它不仅支撑着房屋,而且还抗击着外力,使建筑岿然不动。

  中国的木构建筑无论是宫廷、寺庙,还是住宅、园林,都是以群体组合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建筑群。单幢建筑组合,围成院落。院落对于中国建筑来说极为重要,它对于组成院落的单幢建筑而言,意味着一个开放的活动中心,是室外的共享空间。但对院落外的其他建筑而言,它就是封闭式的、隐私性的空间。院落的组成会根据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院落之大小相差甚远,大的可以容纳上万人,如内廷广场、午门,显得宽广、庄严;小的仅容数人,亦如普通住户的天井,小巧、玲珑、幽静。宫殿和寺庙一般采用以轴线为中心,两边对称的方式布局,给人庄重、肃穆之感;而园林、民居,虽然也免不了轴线对称,但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形成一种自由布局,给人亲切活泼、别有洞天之感。有些建筑群体还院落相套,轴线相生,构成多层次的统一群体。这就往往使人刚一进门并未看到建筑组合之妙,必须一重门、一重门的慢慢品味,才能领略整个建筑的别具匠心。

  中国建筑重木构,西方建筑重石构,主要是源于各自思想观念与文化背景的重要区别。

  中国建筑由于是属于人居,不论宫殿、民居都要求明敞舒适,通过建筑来营造一个空间,既适宜人居又适宜祭祖,所以注重建筑的水平展开,更多的是表现出优美。西方由于强调对神的崇拜,建筑既是神保佑人的见证,又是人崇拜神的场所,所以对建筑的高耸较为注重,以体现神的威严,因而建筑立面尽量向高空发展,往往表现出崇高。如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腾空耸立,显得十分高大,打破了人们心理上的平衡与稳定感,显然是为了把人引向崇高感。古埃及人崇拜太阳,他们建造的方尖碑,一般认为是象征太阳的光芒,他们建造的金字塔也以体量巨大高耸著称。

  中国古建筑重群体组合,西方建筑则重个体演变。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单个建筑较早定型,由此建筑的工程法式可成为一种程式化施工,工匠只要凭前辈言传身教,依据经验施工便行之有效。由于单个建筑个体定型早,有着各种规定,故难以做出较大的变更,尽管它可以在组合中形成不同的群体,但个体风格少,因而中国古代建筑较大的变革少,沿袭传统的多。西方建筑虽也有群体组合,但相比之下它更注重个体的样式,从古希腊三种柱式到古罗马的五种柱式,从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到俄罗斯东正教堂的洋葱式,都非常重视建筑物个体的风貌,以显示每一个教堂的不同样式与风貌,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中国建筑注重今世,而西方建筑更注重永恒。由于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神是永恒的,所以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人却是有限存在物,所以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西方建筑多为永恒,为后代长远考虑多;中国建筑少为子孙后代考虑,注重的是今世。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他的话鲜明表达了中国人对建筑的看法。的确,人与物的存在时间无法相比,人是有限之物,人生难以超过百岁,而物则可流传千年。这样,人的住宅与建筑只要满足自己使用的年限就够了,何必去要求后代住在前辈人的住宅里呢?更何况后代人对前辈人的住宅与环境是否满意,尚难得知。既然如此,对于一般性建筑,还不如让后代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安置住宅与建筑,才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何必去越俎代庖呢?中国人对生活抱着一种实际的态度,并不想为后代操办一切。当然,中国人对纪念性建筑、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建筑会有不同,如皇室陵墓、石窟寺、万里长城等,都要做长远打算,它们要另当别论。

  西方人受神权、皇权、人权等观念的支配,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的是二者的冲突、对立,西方建筑重视人为,讲究与自然的对立,即便巴洛克与洛可可式中有一些自然花纹,也不过是用自然来装点人工之作而已。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的是二者的融合,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中国古建筑十分重视建筑、人、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既要适合人居住,又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宜,还要富于自然情趣。如中国古代园林就非常重视周围的环境,讲究因地制宜、掘地造山、种植花木、修建园池,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营造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使园林富于诗情画意,或穿林越涧,或临池俯瞰,或登山远眺,使人在园林的游览中深感人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就像一本人类历史文明的教科书,,它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物,也是人类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见证。中国未来的建筑发展不仅要中西融合,取人之长,而且也要发挥自己的优点,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构人类的幸福美好家园,真正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

文章标题:从木构建筑谈中国古代建筑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1478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