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探讨中国古典的建筑设计观念,提炼出五点建筑、园林、室内装饰设计中着重提倡的设计思想。其中有诸多值得当下的设计工作借鉴和学习理念。
关键词:闲情偶寄,古典的建筑设计观
引言: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美学家,在戏曲、诗文、史学、园林、服饰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他一生辛勤笔耕,著作多达数百万言,其中《闲情偶寄》堪称其一生艺术经验的结晶。书中语言朴实似在与读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读后,毫无一丝做作之感。其中,本文重点解析居室部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部分内容,探讨了其中所蕴涵的古典建筑观。
一、因地制宜,注重实用
注重实用是李渔设计思想中最基本的特征。在房舍一节的论述中,开篇即强调房舍的实用性。他认为“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居宅无论精粗,总能以避风雨为贵。”三言两语已看出作者的态度倾向。在随后的房舍细部设计中分项着重强调了实用的重要性。
“途径”一段写到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在古代园林设计中忌平直而求曲折,往往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体现游园的乐趣,古人认为每经过一次曲折,就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使人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然而在这里作者却强调了必有一捷径需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和以备紧急情况之需,足见其对于设计中美学与实用的兼顾。
出檐深浅的细部设计,也强调应以实用性为重,否定了设计过分注重美观而造成使用困难的思想。“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此外,他还为“贫士之家”设计了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避雨,可撑可下两全其美的“活檐”,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感情。
提到窗棂、栏杆,虽然要求明透玲珑,然而这些都属于次位,居首的则是“制体宜坚”,“坚而后论工拙”。窗栏设计和营造房屋一样在实用、坚固的前提下注重美观,形式服从于功能。作者不仅对窗棂、栏杆的根数、眼数、牢固实用性作了分析,而且在设计纵横、欹斜、屈曲等窗栏样式时也始终贯穿了这一设计思想。由他设计的纵横格,“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
他认为当时置顶格的做法“抑高者就下,顶格一概齐檐,使高敞有用之区,委之不见不闻,以为鼠窟, 良可慨也。”又有“高其中而卑其前后者,又不美观,而病其呆笨”。于是设计了新颖的做法, “造成之后,若糊以纸,又可于竖板之上,裱贴字画”,而“方者可用竖板作门,时开时闭,则当壁橱四张,纳无限器物于中,而不之觉也。”在每处设计中,总以实用为重,一切设计皆力求兼顾美观与实用,并尽量赋予每个设计对象使用功能,而非区区一个摆设、一个观赏作品。
二、别出心裁,腐草为萤
《闲情偶寄》侧重强调设计之创新的重要,表达了作者一生为人清高,好为矫异、不与人同流合污的思想。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他倾其一生致力于研究、呼吁园林的创新,强烈鄙弃时下相互抄袭、墨守成规的作风,并引以为耻。批评当时通侯贵戚“必肖人之堂以堂,窥人之户以户”,“ 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他认为一个人即使能力浅薄,缺乏高才,仍可以稍用心思,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即使设计并不华贵,技艺亦不高超,仍然值得提倡与鼓励。
正是把“新”看得超乎一切,李渔十分强调家居装饰的创新。他设计了便面、匾额、坐具(暖椅等)无一不富有创意;营造园居同样主张“不拘成见,一榱一角,必令出自己裁”。设计的窗栏,除常见的纵横、欹斜、屈曲三种格式外,还设计了湖舫式、外推板装花式、花卉式、虫鸟式、山水式、尺幅式、梅窗等九种窗栏,每一种窗栏的制式均不同旧制、求新求异、独运匠心, 尤以“屈曲格”中的“桃花浪”富有创造性 :“此格最坚,而又省费。曲木另造,花另造。俟曲木入柱投笋后,始以花塞空处。上下着钉,借此联络,虽有大力挠之,不能动矣。”真可谓独出心裁,千年一人。
然而开窗借景的方法更是异于常人,创新了丰富的思路。首先设计了“便面”。具体做法为“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装有这种便面的船就可以将“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不但娱己,外部景物时时变化,皆可收入便面仿佛欣赏一副图景;而且娱人,往来的游人也能够看到船内的景象,时时景异。只是无奈,便面仅限于设计草图而没有得到实现。
于是,他在自己家参照便面的思路,结合家里的环境条件进而设计了“尺幅窗”或称“无心画”。顿悟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乃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于是山不再是山,成为屋中墙壁一画;窗户不只是窗户,而变成一副画。这里既体现了作者善于创新精于变化,也足见他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这以后就引出了他最为得意的设计——“梅窗”。起因很简单,大雨淹死两棵树,枝干被砍下闲置。于是他别出心裁, “取老干之近直者, 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剪彩作花, 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后来“自设便面以后,则生平所弃之物,尽在所取。”友人见后,无不拍手叫绝,称赞嘉奖。
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交流
作者一项自诩“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因为这些饰物都违反了事物的本性,看起来虚假而不真实。终年搜索枯肠,终于悟出一良方,在厅旁四壁尽写着色花树,先塑造出一个写实的境界,然后蓄之以鹦鹉。将蓄鹦鹉的铜架只留一根,在画松枝的墙壁上凿一小洞将铜架插入, 就呈现出“松为着色之松,鸟亦有色之鸟,互相映发,有如一笔写成”的自然韵味。将静态的画作为禽鸟的栖息背景,动静结合,画中鸟,鸟后画,浑然一体。这一观点在园林建筑中体现最为明显。“开窗莫妙于借景”使“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使人如自然,畅神悦性。由此足见对人性与自然充分的尊重与考量,对于自然和谐的崇尚。
古典私园中普遍筑山砌石,他认为筑山不仅是艺术,还需要解决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因此必须依靠工匠。主张叠山贵自然,不可矫揉造作,反对石多于土或全部用石的石山做法,提倡沿袭宋以来土石相间或土多于石的土石山做法,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
四、删繁去奢,简约为美,经济为重
开篇之初即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 。不只匪特庶民之家应崇尚简朴, 王公大人也应以简朴为美。居室之制应当“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他讽刺奢靡人家,因为不能独出心裁,只得靠富丽华贵比人见长,然而新奇素雅才是设计的最高境界。文中介绍的各种装饰装修做法,无不以精简为首,即使稍有花费,也绝非雕镂粉藻的浪费。
窗栏应当“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简约就持久,繁复则易遭破坏。窗棂栏杆之制,一定做到“头头有笋,眼眼着撒。”
时下女墙(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奢侈的做法都是自顶及脚皆砌花纹,不仅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而且也是人工与金钱的浪费。他认为应该“止于人眼所瞩之处,空二三尺,使作奇巧花纹,其高乎此及卑乎此者,仍照常实砌,则为费不多,而又永无误触致崩之患”,真正做到“丰俭得宜”才是有利无害之法。不禁想到时下一些设计,单以美观造型为目的,无视建筑安全、保温、舒适性,还造成无端的经济浪费,实在应该和古人学习一二。
五、虚室生白
古语云“虚室生白”,作者认为“无事不妙于虚, 实则板矣。”在联匾一节,提出虚白匾——用坚韧的薄板,贴上字后刻空,“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
墙壁流行“糊壁用纸,到处皆然,不过满房一色白而已矣。”于是设计了新颖的做法,既省钱又有庸腐新奇之别,止在稍用其心。先糊壁作底, 后将豆绿云母笺随手撕裂成零星小块,贴于底层上。令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歌窑美器。其中的大块可以题诗作画,也是一则韵事。另外,“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也足见过犹不及的设计理念。书房壁也持同样观点,“书房之壁,最宜潇洒。”壁间书画自不可少,但是粘贴太繁,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志。进而说到“天下万物,以少为贵。”步幛不是不佳,所贵在偶尔一见。
李渔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挑战传统,有别于一般文人士大夫的拘于礼法。尤其当创新,摒弃奢侈华贵,结合经济,实用,废物循环利用,实在令人拍手叫绝。书中尚有诸多其他方面的叙述,朴素细致,正如作者本人一样简朴细腻,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所提倡的创新、自然、和谐都是值得今天提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沈新林:《李渔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1991。
[3]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