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省级期刊《美与时代·城市版》,《美与时代·城市版》杂志系郑州大学主管,河南省美术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美与时代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专业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592,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61/B,邮发代号: 36-107。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经河南省出版局批准,美与时代杂志社推出城市版,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摘要:不可否认,新的材料技术、结构技术和营造技术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带给城市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逼迫,技术早已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并凌驾于文化和人之上。因此,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是对城市文化所造成的破坏抑或泯灭。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弘扬城市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技术,文化
正文
长期以来.技术一直被作为进步的同义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住宅区、良好的生活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欲望也不断滋长。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污染、流行疾病恣意以及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逼迫,技术早已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并凌驾于文化和人之上。
一.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传统技术与传统城市文化的演变
在技术发展的古典时期,人们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并与自然关系密切。在人类历史起源之初,“技术”与“艺术”是同根而生的。传统技术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力的使用,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更多的能量,而是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对美好事物以及生命意义的追求。在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技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避难所,更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2.现代技术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
然而,现代人关注更多的是技术的工业应用,脱离了文化的轨道,很少以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目的,更多的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和目的。可以说,工业革命后的发明更多的是走上了非人性化的道路,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镶嵌于文化之中的技术之路。反映在城市建设上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阻滞了城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出现“三废”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而城市开发也陷入盲目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误区。
二.技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1.对城市外在形象的影响
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地等形体语言构成。由于技术的发展,所谓现代化城市“国际标准”的推广,引发城市文化的单质化与同质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重,”特色危机”现象在全球城市中蔓延。
建筑设计缺乏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城市建筑在不断向高、向大发展,然而.在大量建筑相继落成之后.却鲜见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形神兼备的中而新”的建筑。
城市规划缺少对文化特色的维护。要保持一个城市的特色.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中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很多城市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在选择快速发展道路的同时.却以牺牲自身的优势.牺牲表现力、想象力、感召力丰富的城市文化特色为代价。而规划建设的结果则造成了文化品位的降低.文化面貌的趋同.文化特色的减弱,文化价值的缩水。
2.对城市内在素质的影响
内在素质则包括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治安状况等因素。在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城市的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同质化”和“趋同化”。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但如果天下文化一体,那么也是文化的死期。因为文明的碰撞是世界前进的最大动力,这对立中产生的火花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此外,注重使用功能,忽视精神追求也成为目前城市文化面临的问题之一。当廉价生产成为生产尺度时,功能主义就成了一种固有的风格选择。功能主义者将建筑看作是“居住的机器”,讲求纯形式,完全漠视地域、环境与历史特性,造成城市建筑与空间的断裂与分离,景观的延续性被破坏,场所感不复存在。
三.应对措施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经过正确引导,才能为当代城市文化服务。因此需要用文化整合技术与城市,从而走向文化指向的技术。
1.对旧城的保护
原真性:历史遗产要美,更要真,但并不意味着不可变动,而是要对遗产本身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充分尊重与保护。如日本神社20年一次的迁宫,虽然每次都是用新的木材重新建造,但其传承保护的是传统的建筑工艺和宗教仪式,而不是二十年前砍伐的木材。传统木木构建筑2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建筑遗产反映的是历史的动态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遗存到现今,因此取舍在这里就成为关键,并最终决定了保护技术手段的选择。
可持续性:任何修缮技术的运用都具有并不太久的时效性,但遗产保护的目的确是让遗产永远的存在下去,交付给子孙后代。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考虑可逆性,正是为了在后人进行保护修缮的时候还能够面对一个真实的遗产,而不是当今技术的产物。
可靠性:遗产的唯一性和珍贵性,修缮中应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措施,如果确实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必须通过严格的实验加以验证。
2.对城市的整治
强调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清机械地照搬国外城市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危害,认识到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责任意识指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中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有价值的城市老建筑加以保护,深人挖掘有个性和本土价值的城市个性元素。中小城市要讲求特色,越早回归文化和生态原则,回到重个性、讲风格的思路上来,可能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着重建设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代表了一个城市特色,是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文化的整合塑造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形象主要通过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和城市的特色建筑、文化氛围等要素,这些特色的塑造需要各种文化协同发展,整合发展才能达到。
保留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一个城市的个性更多地是在过去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而民风民俗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当代文明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更是城市个性得以凸显的最为直观的特征。
3.对现代建筑的包容
今天的中国城市随着大规模的现代建设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上。不论城市在生长过程中经历过怎样的挫折与缺憾,城市的高速度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城市正成为全世界现代建筑师注目的焦点。甚至一些海外建筑师纷纷抢滩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城市正成为他们建筑艺术创新的试验场,这种现象也存在“文化殖民”之嫌。但如果我们能够先承认自己的落后与不足,能够虚怀若谷地秉承中国自汉唐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态度,我们的城市与文化将受益。
一些现代建筑师利用先进的建筑材料与技术,在自己建成与未建成的作品向人们传递与表达其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技术的同时,也会试图在其作品中诠释自己对文化的感悟。
结语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体现在该城市的市民素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交通通讯发展水平以及资源集散、生产要素集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等方面,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它的文化和创新能力。浓厚的文化氛围、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勇于创新的思维以及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才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不要让技术喧宾夺主,更不要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苏柳徐苏宁.《城市发展中技术与文化的角色认知》.城市建筑学者论坛.2007
[2]吴良铺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3]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吴良镛.中国城市发展的科学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2002
[5]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高亮华.人文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孙成仁.无重化世界的技术与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