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枯山水是一种造园手段,但在今天,它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之一,这是因为在“枯山水”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使得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当代日本建筑,枯山水,禅宗,茶道,苦行自律,物哀,枯淡
日本建筑属东方建筑体系,除了具有东方建筑的共性外,日本又是一个有着独特建筑文化的民族。提到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枯山水”文化。在今天,“枯山水”不仅仅是一种造园手段,更代表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独树一帜的力量。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枯山水在当代仍然牢固地根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新一代日本建筑师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设计出许多具日本传统风格的作品。
我们常说,安藤忠雄创造的教堂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置身于长谷川逸子设计的庭院中,见不到城市的喧嚣,抬头是蓝天与纯净的晶体“山峦”,四顾是连续的梦幻表面,与传统的“枯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景观规划,或是建筑室内设计中,加入了“枯山水”,我们就会感觉到强烈的日本气息…那么,究竟什么是枯山水,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含义,使得它成为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之一。
一, 什么是枯山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常绿的树木和灌木花卉,或苔藓、薇蕨(微小的蕨类),或者根本没有花木。在枯山水中,庭园中所使用的石头不同于中国的湖石,它不求瘦、皱、漏、透,而求气势浑厚;理石方法也不是叠掇,而是利用石头本身的特点,单独或成组地点布。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犹如万重波澜,石块根部的砂石耙成环形,似惊涛拍岸。花木疏简而矮小,精心控制树形而又尽力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以求与整个枯山水的风格协调一致。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特有的民族审美意向.
二,枯山水——“禅心”之园
1,概述
日本的枯山水被称为“禅心”之园。禅宗思想对枯山水乃至整个日本文化的影响,都很深远。
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庭园的尺度、规模比一般的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小得多,但却在小面积的庭院中通过写意、象征的手法、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来,这正是“缩之千里,程于尺寸”的禅宗境界。它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砂象征湖海,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灌木,不种花而种植蕨类、青苔等。枯山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极其简洁的景物蕴涵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禅宗情怀,无与伦比地表现了禅的“空寂”思想中的“空相”或“无相”,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验其中的意趣,“禅”的意味非常浓厚。
枯山水庭园中常用的白砂也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在宗教思想中,卵石、白砂被视为明净之物,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枯山水庭园中多用一层细石覆盖面积较大的裸土,以保持地面的干爽、清洁,地上薄薄地布一层砂,似为流水,让人心情渐趋平静。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沙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经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喻静水,“z”纹可喻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喻雨水溅落,涡旋纹可喻漩涡,叠加半圆纹可喻浪涛或波涛击岸。
2,茶道与枯山水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之一。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人们常说,品茶即品禅,因而才有“禅茶一味”之理。它“是以饮茶为手段,修炼性情,交友会客的一种独特仪礼和艺术”。其思想及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上。枯山水中,也可看出茶道的精神。
“清”——清朗,洁净。枯山水的的色调统一于灰绿,避免过多的装饰,避免过多的装饰,尽量保持自然的风韵和原始的质感,洁净纯粹。
“静”——宁静,淡泊。只有在宁静中,人们才会集中心神,因此在枯山水的设计中,努力营造幽静的气氛,与尘俗的喧嚣隔绝,让人们静心,坦诚面对自己。
“和”——协调,和悦。茶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在枯山水塑造是氛围中,很容易使人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使人的内心变得单纯和融洽。
“寂”——空闲,闲寂。在日语里有个古奥的词,内涵即涉及艺术品的古老与珍贵,又涉及某种质朴美,枯山水的石,沙,砾,青苔,型篱,都努力给人一种静寂的力量。
在茶道中,枯山水已经突破了物质外壳,游客们通过它“径得天真”,感悟自我,实现心灵上的修行。
3,苦行,自律与枯山水
为精神自律而设计的无水庭园,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和“自律”精神,枯山水摒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砂、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从地理环境来看,岛国的资源贫乏让日本人始终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并积淀出日本人苦行、自律的心理特征。日本人谦虚谨慎的钟情于苔藓与草地。而日本人的苦行和自律让其在心理上更追求荒凉孤寂中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莫思考。从而劝谕观者惟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
4,物哀与枯山水
“物哀”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 枯山水的“物之哀”所反映的永恒,在宗教意义上突出了“禅”的本质。其类似墓地坟场的悲悯气氛,反映了日本民族所追求的独特的生死观———这是一种让所有其他民族几乎都无法理解的超人性的审美。“物哀”是悲情之美。在日本枯山水所营造的审美意境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动人心魄的物哀之美。
“枯山水”庭园,只有尺寸之地,只有意象化的山与水,然而正因为没有蓬勃的花草树木,从而摆脱了四季的荣衰,正因为没有真实的流水,所以摆脱了盈涸和运息。俗世人生难免有生老病死,所以是短暂而痛苦,只有摆脱了这一切,才能到达永恒的乐土。这就是“枯山水 ”所要表达的情感,它深深地渗透了悲观、厌世、彻悟、往生的“物哀”之美。
枯山水中植物的配置方式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 , 虽然也讲究植物的比德状兴意义 , 但只求野花小草 , 不求名花异卉。用于造景的这些野花小草本身 , 没有多少直接的观赏价值 ,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欣赏花木本身 ,而是要以花木配合其他造园要素 , 追求“有若自然 ”的景致与意境的创造 , 表达一种在平凡中追求深远 ,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感情。而且 , 枯山水的花木配置景致随四时而变化 , 表达了日本民族对四季花木敏感而细腻的独特感受和心境 , 其氛围幽雅、纤细而充满自然情趣。枯山水的细腻、哀怨、凄清、敏感的物哀之美 , 就是在这种看似无心实则精心的造园手法中得到点点滴滴的体现。
5,枯淡与枯山水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神秘的、微妙的、朦胧的“枯淡之美 ”。日本文化受佛教的影响非常深刻 , 其审美意识具有极浓的宗教色彩。在这种审美意识的背后是浓重的佛教意味 , 背负着“宿世 ”、“宿命 ”的重负 , 常感人生短暂、罪孽深重 , 在内省中心情沉重而痛苦; 又极之向往虚幻的“极乐之境 ”, 祈求通过静思、反省来求得心灵寂灭 , 感悟人生。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反省人生、但求寂灭的“枯淡美 ”。
日本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庭园擅长运用写意和暗示的手法 , 通过白砂、石块和少量苔藓等的单调组合 , 形成冥漠空无、冷寂凝止的情调和幽玄深邃、逶迤晦暗的庭园风格
三,结语
枯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禅宗哲学思想,以及禅宗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日本特有的民族性格。这个文化内涵,正是枯山水至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也是枯山水成为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之精髓的原因。
当代许多日本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索与把握,在不断引入异质要素的同时,将两者加以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完善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理论。这给我们中国新一代建筑师提供了榜样,进入21世纪,是建筑生态与个性共存的时代,建筑与环境概念正在新的文化基础上,只有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以现代人的意念加以创新,才是对传统最有效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劲农 《日本园林—枯山水》 2007年5月
2.廖为明、楼浙辉《日本园林的特点及启示》江西林业科技2004年第四期
3.卓智慧《自然环境对日本园林形式和特点的影响》上海建设科技2005年第五期
4.伊红珊《浅析日本园林》河北林业科技2005年8月
5.【日】铃木大拙 著 徐进夫 译 《禅与艺术》【M】北京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