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城市广场入手,进而研究讨论分析城市文化广场,通过对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设计原则、设计要点等多方面描述,了解认识文化广场,从而在设计中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以达到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目的。
关键字:文化广场;主题文化;人性化
0引言
“广场热”现象产生于近年,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建广场成为市政建设一项“龙头工程”,成为一种潮流。对于城市广场来说,城市广场不是要不要建,是不是“过热”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的问题。从城市总体的环境,从居民的生活要求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广场还不能达到要求。无论是人均指标还是均好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尤其是均好性、丰富性和适用性。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设计师应更好的利用现代城市各民族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色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运用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
1认识城市广场
1.1城市广场的起源及发展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1]。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1.2城市广场的性质分类
广场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诸如按类型分有:城市广场、交通广场、市民广场、市政广场;按活动性质分为文化广场、休闲性广场、政治性广场、商业性广场、纪念性广场、宗教性广场等[2]。在什么位置建设什么性质的广场十分重要。定性不当也是以往广场建设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场的定性同样应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城市的空间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为依据。
2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文化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文化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文化广场功能布局;文化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文化广场设计要点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3.1选址。
文化广场的地点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带,注具备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布局选择应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根据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决定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的位置,必须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3.2尺度和规模。
城市文化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城市规划大小决定[6]。
目前在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盲目求大,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此风更盛,以为尺度与质量成正比,也许还有攀比的因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但这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政治需求下产生的但从历史上看,大型广场的出现的确与举行军事的政治仪式分不开,并且是专制和集权的一种象征,如果罗马圣彼得广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政治性集会将越来越少,城市中需要更多的是市民文化或园林休闲广场
3.3与周围建筑的协调。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去。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并且在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是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设计(图1)。
3.4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3.5整体环境设计。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3.6空间环境塑造
文化广场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节假日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作用。因此,常选址于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商业中心地段(老城或新城中心),有较大的空间规模。在内部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常利用点、线、面结合,立体结合的广场绿化,水景,保证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广场空间应具有层次性,常利用地面高差,绿化,建筑小品,铺地色彩,图案等多种空间限定手法对内部空间作第二次、三次限定,以满足广场内从集会、庆典、表演等聚集活动到较私密性的情侣,朋友交谈等的空间要求。在广场文化塑造方面,常利用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的小品,雕塑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灯具、铺地图案,坐登等元素烘托广场的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其广场达到文化性、趣味性、识别性、功能性等多层意义[4]。大板文化广场参考人类心理的亲水性,景观和娱乐相结合,人景合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图).
4、总结与思考
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广场建设应当说才刚刚起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今后应当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应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对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起到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文化广场。
参考文献
[1]郭恩章.对城市广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2002/2
[2]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规划师/0998/1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王柯,夏建,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美)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李芗,何窻,张勃.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中国园林.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