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的延伸性和包容性之艺术设计论文

所属栏目: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26 16:17 热度:

  摘要:场所有场所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而当我们尝试寻找场所延伸性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其中丰富的空间和情感关系,它是对于已有文化的一种理解与运用,最终体现在建筑或景观上的时候,我们将怎样运用与体现,让设计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关键词:场所精神,文化,设计
  场所当被一种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在设计的世界里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构成,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表达对场所精神的延伸性和包容性的理解。
  1场所的概念
  场所作为一种概念,从狭义上来讲,被称作基地;从广义上来讲,被称作土地,历史文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可以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这种认同感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开始了探究的历程。我们首先在辞海里找到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形式,对于使用者和建筑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门、窗、墙等实体所构成的建筑物,而是建筑中看不见的那一部分,使用这个建筑的人,和人们用它来做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意义实际上所传达的也就是场所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古罗马人早早的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他们认为建筑是要有意义的。从地域性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场所精神讲的就是“地杰人灵”的人地关系。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定气氛,也正是这种特定的气氛才造就了不同的场所特征,赋予了场所地域性,地域性是让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原因之一。当这种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设计手法时,往往体现在设计师所运用的设计元素上和设计布局上。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木构架所形成的是主要的结构方式,及传统园林的借景置景方法,在西方古希腊建筑中的三大柱式、中世纪的哥特建筑,十九世纪英国水晶宫,西方园林的规整布局等等这些,都是在表达场所的地域性。
  大部分建筑产生于乡土过程,地方与地域认同感的形成不需要任何人努力去实现。然而工业化使地方限制日益松弛、科技进步带来了技术潜能爆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过程中导致新的思想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侵蚀了地方和区域的本土差异。现在的乡土景观更要适应用于当地自然和土地,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在城市中,我们也希望可以找到适应它的景观,有助于发展一些更加乐观、前瞻性的特性,它需要涉及的不仅仅是对于过去的一种延伸,还需要面向不同文化属性的包容。
  2场所的延伸性——源于过去但不囿于过去
  在《建筑师的20岁》中,我们发现六位建筑大师的共同特点之一,他们高龄却仍然很年轻、而且非常敏锐,在他们身上,年龄的增长赋予自己的丰富经验反过来拓宽了自己。国家、城市家园也是这样,每一个被建造起来的场所都具有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这种昨天的历史和文化越是厚重,越是要赋予明天更多的开放感,源于过去却不囿于过去是现代设计创新的新思路,也是场所延伸性的关键。
  在现代城市中,地方文脉来自于历史。历史所留给我们的是沉重还是前进路上的财富,取决于我们共同的智慧。对于历史遗址的改造,可能我们既不能赞同库哈斯曾经指出的“去他妈的文脉”,也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单纯为保护而保护,只会让历史变为负担,忽略环境的改变,我们将不在使这种压力变为一种生命的反张力。我们要知道保护的价值在哪?它是否是为了给生活在现在的人们提供帮助,又是否真正考虑它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否将破坏环境的程度减到了最小,那么漠视周边环境与城市结构之间的要素联系,给场所的延伸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现在。历史遗址的改造给了我们一个重读历史的机会。在那些凝结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智慧面前,我们是惟命是从还是满不在乎,都是极端的。而尊重并发展才能让历史的光环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熠熠生辉,这才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规划师、城市保护者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我们需要为保护与发扬我们所继承的社会遗产尽一份力,更要为下一个来阅读的你能看到那过去的故事同时又满足了一种新的功能和审美的需要而努力。
  3场所的包容性——使其所在成其所成
  包容是一种智慧。整个20世纪,不断深化的科学研究水平还在进一步侵蚀在场所这一概念中已经确立的认同之源,它基于以前的确定性。随着人们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加深,其场所的认同构建过程的转变与联系也进一步增长。因为文化的存在,使场所的精神得以传播、延续。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传承方式而存在,其意义影响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方式。21世纪被喻为全球化时代,除了我们本身文化的存在,冲击我们的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需要发展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跨文化景观——合作共生。此时的我们需要支持新的认同实验,而无需松开我们自己已确立的根基。一旦我们重视跨文化性,就会强调我们所有物理尺度的场所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举让•努维尔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为例【图3-1】,它通过形式的操作来激起一种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接触的深厚感情,可以被理解为高科技文献和阿拉伯装饰的一体。功能与装饰的结合,可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这一途径要在场所设计中被实施起来是困难的,因为这有赖于对一系列人群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并不只限于设计者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前面我们谈的都是人的问题,而自然的力量不可忽视。也许在电影《2012》里,就早早的给人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从过去和现在中看到了未来,我们得有这个意识,自然——近年来已经有人对它的解释有所改变,从一个外在于不同于人类文化的独立世界,转变为一个越来越依赖于全体人类社会运转的领域,并在其中形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人类的行为和设计,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历史演变的作用,它是共同定居的自然结果。利用乡土材料和植物,成为了人与自然的又一相处之道。
  论文结束语:迄今,所有设计决策都企图在使用层面强化人类同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然而文化意义层面的和谐共生也很重要。文化景观所要展示的延伸性与包容性大大帮助了我们实践这一过程。我们尽可能的展示我们所做的设计决策,无论是体现在历史遗址改造方面、城市景观元素方面、城市空间尺度方面、我们都将帮助使用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理解共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英•沃森,本特利著;魏羽力,杨志译.设计与场所的认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俞孔坚著.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他的土人景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
  3.勒•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顾朝林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
  5.李伟.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历史叙事—从历史角度看伊恩•麦克哈德与景观设计学.新建筑.2005年05期
  6.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1期
  

文章标题:场所的延伸性和包容性之艺术设计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onghua/115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