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职称论文发表殖民文化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

所属栏目:导演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11 15:30 热度:

  阿米尔・汗和《芭萨提的颜色》 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于 1963年 7月7日出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代表作品有《宝莱坞: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德里六号》《芭萨提的颜色》等。

  [摘 要] 《芭萨提的颜色》由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导演,阿米尔・汗主演,它讲述了5个爱国青年的故事。影片于2006年上映后在各国都引起了轰动,还在 2007年获得了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印度电影观众奖的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该影片在回忆20世纪初印度爱国者的反抗和当今青年们为好友报仇而开始的觉醒两条主线中交替进行。本文也将从这两条主线出发以反思和觉醒改变两方面去说明爱国者心理的变化以及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意义。

  [关键词]导演职称论文发表, 印度,殖民,爱国

  一、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

  在20世纪初的印度,一个镇压过印度革命者的英国警官受命处死一些革命者,但他却被这些革命者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留下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日记。若干年后,他的孙女苏阅读了这本日记,深受感动,便凭着一腔热血辞掉电影公司的工作,来到印度拍摄这部记录那段历史的影片。苏到德里大学的学生中选演员。一群充满朝气却每天醉生梦死并对印度这个国家心如死灰的年轻人以及一个飞行员进入她的视野。拍摄伊始,由于青年们已经习惯于每天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行为根本没法理解,致使迟迟不能进入角色。这时候灾祸横至,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朋友中的飞行员阿杰遭遇了空难。阿杰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因为政府高层的否认而死后名誉受损。青年们的内心开始为枉死的朋友、为多难的祖国而改变。他们要做的事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唤醒这个国家。

  二、历史的反思

  电影《芭萨提的颜色》的开头有一句话“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不能奉献给祖国!”这句话也是这部电影主题的一个概括。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爱国和牺牲。芭萨提意味着春季,又意金黄,它代表着牺牲,是印度的爱国色彩。另外黄色也是对历史回忆部分的主要色调。片中历史和现实交替,不同年代的故事却用同样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的反思和觉醒。

  电影的片头是一个镇压过印度革命者的英国军官的回忆,他得到命令要处死这些革命者,却被革命者在死前依旧从容地唱着歌看着革命者的书这样视死如归的行为所感动,在行刑前他对革命者说抱歉要这样结束,革命者说:“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死后还会有更多,更多。”英国军官把这些事情记录在日记里。在日记中他写道:“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试图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着我的神情,清澈、坚定、毫不退缩。”多年以后,他的孙女苏阅读了这本日记,深受感动,便凭着一腔热血辞掉电影公司的工作,来到印度拍摄这部记录那段历史的影片。

  这部纪录片是回忆20世纪初的印度,几位革命者用劫火车抢来的钱买武器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这激起了英国的愤怒,他们通缉革命者,开始枪杀无辜的人民,人民想要反抗逃走却都躲不过被枪杀的命运。在躲避通缉的时候,英国军队追来,Bismil 等几人被捕。而后不久,Azad 遭到胆小者的出卖被透露行踪,Azad在躲避过程中驾车驶入河中才得以逃脱。每一次的反抗都会被暴力镇压,这让民众更加愤怒,“每次抗击都是英帝国主义棺材上的一颗钉,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这件事让革命者更加下定了反抗和解放的决心,他们刺杀了两名英国士兵,然后决心要去自首说出事实,“――可如果被抓,一定会被绞死。――我知道。要开启聋子耳朵,需要有力的呼喊”。但是现实和他们想的有些不同,在刺杀后的追捕中,Azad身受重伤,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爱国使命,其余的人则陆续被捕。在狱中的革命者仍然不断为祖国祈祷,无论是遭受酷刑还是用宗教的力量都无法使他们屈服。他们在狱中绝食抗议,与英国军官谈判要纸、笔和一份新闻日报。于是他们被强行喂食,遭受更加严酷的刑罚。这次反抗持续了114天,史上任何革命任何人都没持续过这么久。英国军官无奈之下当着Bismil 面处死了一名革命者来要挟他,却依旧无法让他们服从,最后英国军官只能决定将他们全部处死。 他们在死前依然在口中咏诵:“这一天我们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的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我们的勇气更为锋利。不要错把沉默当成屈服,后面是那滚滚熔岩。哦,烈士,哦,英勇的人,有一天敌人也会赞颂你。”

  历史中的事情最初无法得到青年们的认同,他们习惯于每天醉生梦死的生活,就如同DJ 毕业几年也不愿意离开学校一样。他们无法理解飞行员阿杰的爱国之心,对这件事也总是在玩笑中一带而过。而在阿杰飞机失事之后,他们才开始理解历史中的这份爱国情感,对革命者的爱国行为开始认同,从这个过去的故事中开始反思。他们如同革命者一样对腐败和针对民众的暴力行为很反感并勇敢地进行了反抗,“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加简单,你们怎么不出去改变着一切?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可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们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革命者的精神仿佛重新回到了他们身上,他们想要效仿历史为好友报仇,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改革之心。

  三、现实的改变

  阿米尔・汗的电影总是很有深度,敢于直面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在电影里直面社会的腐败,批评政府,对传统与劣根性进行挑战,甚至用鲜血作为唤醒民众的武器向所有的人表达觉醒让我仍是十分震撼。游行静坐、暗杀部长,他们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为好友报仇恢复好友的名誉。然而,对于个人而言,觉醒有时候是一种悲剧。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五位爱国者的牺牲。虽然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但也不得不接受那五个年轻人都已为揭露真相、唤醒民众献出生命的事实。   电影中苏的祖父将日记留给她。苏被这本日记里的记载深深打动,想要将日记里的革命事迹拍成电影。她到德里大学的学生中选择演员,一群充满朝气却每天醉生梦死的年轻人进入她的视野。开始拍摄的时候由于青年们已经习惯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行为根本没法理解,致使迟迟不能进入角色,他们更愿意享受校园生活而不愿意扮演革命者。可是苏的真诚感染了他们,甚至使他们与信仰不同但同样积极的拉克曼冰释前嫌,共同筹拍这部纪录片。在影片拍摄进展顺利的时候灾祸横至,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朋友们中的飞行员阿杰遭遇了空难。阿杰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因为政府高层的反唇覆舌而死后名誉受损,元凶却逍遥法外。小伙子们忽然感觉到,自己体内的热血开始为枉死的朋友,为多难的祖国而沸腾,于是计划刺杀国防部长为好友报仇。计划终于成功了,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行为被说成是恐怖行径,国防部长反而被说成是爱国人士大肆宣扬。他们决定说出事实自首,在自首之前Karan杀死了涉及国防部军火交易腐败的父亲。他们去电台向所有民众说出事实,却遭到了军队的围剿。画面定格在他们最后的笑容上,枪声响起。他们牺牲了,却换来了印度人的觉醒。民众在沉默过后爆发,说“今天是印度政治历史上最悲伤的一天”。

  故事的转折就是阿杰的罹难。阿杰是印度的空军飞行员,驾驶着米格27,但由于国防部的腐朽,这些从俄罗斯进口的战斗机都是劣质货,高官们借此交易中饱私囊。阿杰在飞机失灵后本来可以跳伞,但为了避免飞机坠入人口稠密的城市,而坚持把飞机驶向空旷的无人地带,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国防部长为推卸责任,阻塞舆论,否认飞机存在质量问题,把阿杰说成缺乏经验,“轻率”的飞行员,污蔑了阿杰的名誉。五个青年作为阿杰的挚友,陪着阿杰的母亲来到广场静坐示威,抗议国防部长不负责任的言论,并要求他引咎辞职。这件事激怒了部长,他下令军队驱散集会,并不惜动用暴力。阿杰的母亲被打破了头陷入了昏迷,被送进了医院。这更加刺激了五位年轻人的觉醒。他们决心效法革命者刺杀国防部长。他们成功了。但是,社会并没有改变,他们被认为是恐怖分子,国防部长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儿子。官官相护,国防部长的继任者很可能将重蹈覆辙。青年们愤怒了,他们不能就这么罢休。他们要用最后一声的呐喊去唤醒民众的意识。于是他们决定去自首,不是在警察局,而是在电台。他们要让全社会都知道真相。他们要用自己的希望去实践一个绝望,他们让所有的印度人知道了事实,公众意识开始觉醒,虽然最后警察把他们枪杀了。

  故事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的交错中伸展着。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和在20世纪初的印度发生的事情很相似。爱国者们同样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醒了公众的意识。影片的结尾也是最让人振奋的,人们在沉默之后爆发,“我们会把这火花演变成熊熊火焰”,“这会像汹涌的波涛结束这腐败”,“真相必须得到揭露,如果非要以这样的方式,我们都会赞同”。

  影片上映之后,社会反响巨大。该片上映一个月后,一项针对博客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朝向政治,尤其是贪腐和低效问题。由此引发了印度关于贪腐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同时,人们的反思也指向了自身,关于如何支持非政府组织、履行纳税等公民基本义务以及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的问题,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同时在社会活动中,青年的运动也活跃起来,其实很多学生及民众原先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在接受采访时18%的人认为影片《芭萨提的颜色》是促动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虽然没有在邻国巴基斯坦上映,但其影响力却扩展到该国,其报纸和电台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并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因此,一个叫做“芭萨提效应”的名词开始在印度流行。

  四、结 语

  电影结束了,5个青年和他们热血沸腾的生命却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是一群勇敢的人,他们把勇气付诸行动,他们面对丑恶没有屈尊的忍受,而是去牺牲去改变。他们是第三种人,面对死亡,没有哭喊,没有沉默,他们在爆发,他们在拯救国家。懂得自由,懂得尊严,更敢于担当,敢于用血去行动,只要青年民众不懈地奋斗下去,这个古老的国度必然更加美好。爱国不是一种口号,不只是针对外敌和强盗,更多的是用行动来改善我们自己国内的局面。看了《芭萨提的颜色》,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只是默认和抱怨,而要行动,要改变。台词里有一句话:“因为默认不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行动更困难。有本事,去加入政府、警察、军队,去改变这个社会。”

  [参考文献]

  [1]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巴沙姆.印度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文章标题:导演职称论文发表殖民文化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aoyan/2266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