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当前的农业节水灌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合理化建议,为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建议
1.近年来农田灌溉事业的成绩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不仅是灌溉面积的增加,而且各地结合当地条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都有所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南方灌区的塘坝建设,增强了雨洪拦蓄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北方缺水地区开发地下水灌溉,发挥的作用尤其值得赞扬。北方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井灌,现有井灌面积超过2亿亩;在地表水灌区内打井,开采地下水作为第二水源,灌溉面积也达到2亿亩;二者合计接近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一半。西北干旱地区灌溉,凡是实行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都有效地解决了灌区次生盐渍化问题。这些经验都值得深入进行理论总结。但是,当前农业节水灌溉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我们探讨、解决。
2.当前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农业高速发展,用水过多,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剧城乡矛盾,破坏生态平衡。
(2)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
(3)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4)水利院校的教育和教材内容重视水工结构的设计理论,忽视管理科学与实践。加上部分水利建设项目常以形象工程表现政绩,而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所以,就形成“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社会思潮。
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不仅工程续建配套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而且节水技术改造更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更新传统观念和技术知识,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长远发展考虑,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具有新知识和新思维的后继人才。
3.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一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或灌溉水利用系数);二是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水分生产率。二者结合,缺一不可。特别是在资源性缺水地区,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不应当把提高灌溉效率作为评价节水效果的唯一指标。因为灌溉过程中渗漏流失的水量转移到了地下和下游水域,换个地方和开发方式仍可再利用;如果把采取工程措施减少的渗漏和流失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灌水次数,或移作他用,将增加水分腾发量,加重水资源紧张形势。
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业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对节水灌溉有普遍意义。资源性缺水地区需控制灌区腾发耗水量,使之与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平衡。工程性缺水地区也需控制灌区水分腾发量,以缩小水资源调蓄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对灌区内部工程而言,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渠系供水流量,降低工程造价。正确选择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的组合,可取得节水与增产的双重效果。
在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中,应充分发挥开发地下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水资源,适当开发利用,可发挥增产作用;否则大部分会流失和无效蒸发。开发地下水灌溉,可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潜水蒸发,并且可使渗入地下的水量大部分得到有效利用,效果远大于单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开发地下水灌溉,可使受气候变化水资源年际丰枯不均的情况得到调剂,提高供水保证率;开发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位适当下降,有利于防治渍涝灾害;采用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运用的灌排方式,是克服灌区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打井灌溉,就地取水,可适时浇水,减少渍涝盐碱灾害,有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
基于以上认识,对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减少灌区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为此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2)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应把开发地下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并发挥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作用。
据水利部农水司2007年完成的全国各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现状为0.46;1996-2006年全国大型灌区实施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亿亩,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8。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由此可见,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行之不易,而且即使达到了0.5的指标,仍然有50%的灌溉水未能直接利用。因此建议,在所有灌区,凡是水文地质条件适合打井灌溉的地方,都应当把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排方式,作为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为此,应组织力量做好规划。
(3)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灌区建立供水组织,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和配置运用,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组织保障,避免再度出现兴渠废井和兴井废渠的失误。在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农业节水灌溉贯彻群众路线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地表水灌区,或地下水灌区,这样做都是成功的。
4.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管理和科学研究
基于农业节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采取开放方式,吸纳多学科专家参与;二是要科学总结建成工程的管理运用效果,从中取得经验和改进方向;三是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取得的科学数据直接为改进生产管理服务。
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分两个层级。一是宏观战略研究,意在为灌区建设找出正确方向,使之与流域的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相适应。二是微观的技术性研究,意在解决生产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并为落实宏观战略研究提供支撑。
农田水利是防汛抗旱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从农业生产的诸多条件分析,减少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有效的措施是改善农田的排灌条件,把现有灌区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多年来,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总结
本文针对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进行了与探讨。为减少灌区蒸发蒸腾耗水量,需要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标准是使灌区包括耕地与非耕地的综合腾发耗水量与当地多年平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适应,以此作为项目设计和水资源控制运用的基本原则。灌区应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和供水管理组织,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推行灌排区自主管理体制。应加强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应结合灌区监测评价,跟踪农民生产进行,使研究成果得以直接应用于项目设计和指导农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