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继承和演变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1-30 16:43 热度:

  摘要: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恰当运用,不仅能优化园林功能,体现地方特色,凝聚时代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学习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初步探究了园林植物配置继承和演变,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开拓思路。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继承
  一、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指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和处理好植物和其它的园林组成要素的关系,从而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英国一位造园家克劳斯顿(B.clauston)说:“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本文重点突出中国园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色及其四种表现形式,从而在继承和演变方面探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发展趋势。[1]
  二、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特色继承
  中国园林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它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载体紧密相连、相互传载,流传至今,不仅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入了人的思想认识的积累和沉淀,还有包括了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1植物配置渗透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至唐宋以来,直接或闻接地被引用或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气息,成为园林的一种主导思想,而园林中的植物又是自然界中一种美丽的生物,是有生命的,形态上的外在姿态和神态上所表现的内在底蕴,通过诗词、画理做出最充分、最优美的描绘与诠释,从而使游园的人获得更高、更深的园林享受。所以说,“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优秀传统。
  1.1植物配置善借诗词
  通过诗词内容反映园林植物配置就是种植花草树木,应符合诗情词义,要包涵文气,也就是说园林中配置植物,要有文化气息,要有立意。选用反映花木性格内涵、歌颂其花姿树容的诗词进行配置,创造出与自身心志相融合的自然条件,形成富含诗意的氛围。[2]
  如“听雨轩”一景出自李中的“听雨入秋林,留僧复旧棋”。而“留听阁”则是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句意的再现。不知是先有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先有水边古干横斜的梅花配置?值得人们去斟酌。唐代文人张九龄咏竹,称“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元代杨载《题墨竹》亦写到:“风味既淡泊,颜色不赋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以此两首诗看来,竹被大量运用到园林植物配置中,符合了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是对自己人格的追求。
  1.2植物配置巧用画理
  山水画的兴起,使士大夫们对天地自然景色的描绘,超越了单纯依靠文章诗词,增添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在山水画的表现指导下,运用造园技艺,在适宜的地点营造不少的精致园林,增添了植物配置的艺术,丰富了造园手法。
  园林植物配置首先从画理的“形似”中来,也就是通常说的“写意”手法。所谓“形似”,对植物来说就是数量不在多,树姿要适宜,栽植位置要符合画面需要,力求“气韵生动”。从清初《芥子园画传》图谱的文字中了解山水画中描绘的植物配置的特色和风格,如两株丛植“二株有两法,一大加小是为扶老,一小加大是为携幼,老树需婆婆多情,幼树需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三株丛植“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柬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山水画要求“正标侧抄,势以能透而生,叶底花间,景以善漏为豁”,意思是景点的正面,视景中心要使其显露突出,成为“标的”,侧面则应该简略。这几句画论,不但可以指导植物配置,也符合植物生长习性。[3]
  2植物配置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体系是大自然,园林的建造是以师法自然为原则,其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也就当然如此。之所以说具有“大自然”体系,植物配置主要有以下几点:[4]
  2.1植物配置巧借自然万物、气象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生之于自然,取之于大自然,也就是造园时应该间接或直接利用周边可用的万物资源。本于自然,就地取材,如果“取”不来,就要“借”来,纳园外山川于园内,作为远望之园景,称为“借景”。如留园中漫山枫林,杂以香樟,点缀亭、榭一、二,秋时醉红撼枝,层林尽染,与一墙之隔的中部银杏茂叶相映成趣,互为借景。除此之外,还可以借日月星辰、云雾风雪等自然气象,这里不再作介绍。
  2.2植物配置模仿自然的形态
  在古典园林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模仿自然之美实为精湛绝伦,在咫尺“方壶”之中造就出别有洞天的超自然胜景更是叹为观止。在植物配置方面,植物色、香、姿是自然界赋予植物固有的形态和特性,也是人们直接领受的观赏内容。一种植物常不能兼备这三方面的观赏效果,通过植物配置仿自然之色、香、形等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如“三五之林”就是取其自然中“林”的形,三株五株自由栽植,取其自然而又均衡,富有自然的风格,形成自然林地的简单轮廓,再增添植物色、香搭配,就简单浮现自然林木的形态。
  2.3植物配置受自然规律指引和约束
  自然物的存在与形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古典园林植物有耐阴喜光、耐旱恶湿、快长慢生、寿命长短以及花开花落、季相色彩的不同,这一切都要符合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规律,必然要遵循自然万物运行机理。
  植物的生长习性,除与环境紧密相依外,自身的生长特点,种内和种间的关系,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乔木生长慢、寿命长,轻易不能更改,事先要妥善研究其生长习性,对生长速度、根系强弱、树冠大小、喜光性与耐湿性都应有所了解,这些种内与种间的关系将影响到今后的生长良好与否,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一组群落的稳定性。《芥子园画传》树谱卷首,就有在画树时应“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的描述,表现出对植物种植生态环境的考虑,此外,还提出了“树中衬疏柳法”。一般情况下大树下若生长着一棵小树,小树枝条下垂,树形瘦弱,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解释,就是此树由于被周围树木荫蔽,光线和生长空间受限,故枝干生长受抑,而显现瘦弱及枝条下垂的体态。
  2.4植物配置诠释自然神韵
  中国的古典园林“树木栽植要聚散起伏,错落有致。……既要追求模拟自然的形,又要把自然的气韵反映出来。”这触及到设计者与观赏者的文化素质,如能做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多是传达了自然神韵,而不在于绝对模仿自然,可以通过“景、意、情、理4个字来传递、展示自然神韵。
  一个小小庭院中的芭蕉树,加上天空中的落雨、时间的夜色,就产生了“夜雨芭蕉”的意境,使欣赏者油然而生各自的意与情;而那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大自然环境,加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能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有“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情与意,难道还不能因此悟出各自的种种人生哲理来!
  三、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是利用自然、仿效自然、又创造自然。由于植物这一园林基本要素自然本性,在表现“大自然体系”这一传统特质上比其他园林要素更深、更广,也更具魅力,是现代园林值得学习和继承发展的。通过借鉴学习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园林植物配置发展作了更多的启发思考,下面简单谈谈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演变和发展。
  1植物配置服务群体演变:贵族、私人性转向大众性[5]
  古代庭园的造园家有两种,一为文人雅士,二为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这些造园家营建的古典园林或为己用或为封建贵族所有,其审美主体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如今,私人占有园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城市公园、开放性绿地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园林中植物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
  2植物材料选择演变: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其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当然,这些封闭式的园林,历史上仅为满足少数有闲阶级的需要而建,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3植物配置形式演变:规律、简单化转向灵活、与多元化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常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那种“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缩影,使其配置形式局限性强。虽能让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在这方面是很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需求的。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还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4植物配置原则演变:艺术性转向科学与艺术的结合[6]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
  时代的更替带来了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在如今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是设计的艺术和科学性结合的准则。
  四、 结语
  如今现代游人踏进雅致小巧的古典园林对“小”和“远”园子为之感动叹息,而又对那别有洞天,融有区域情感特色的景物而畅怀,留恋,产生古代文人相似的精神抱负。尽管如此,作为历史见证保留下来的古典园林,在审美和功能上和用现代有相当差别,特别是现代植物配置,更是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精华,通过运用现代的技术和艺术原则,营造出精巧现代的植物景观。正如陈从周先生说的,我国古典园林代表了那个时代面貌,时代精神,时代文化,当时并不感到有何缺陷,今天全部收归国有,对外开放,就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的需要,这是由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要求发生转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声平,刘纯青.论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2
  [2]李进选,付晓渝.浅谈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07.2
  [3]张兰,包志毅.由《芥子园画传》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园林,2003.11
  [4]朱均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J].中国园林,2003.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1

文章标题:浅议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继承和演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555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