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是目前玉米(ZeamaysL.)育种的方向和基本要求[1]。随着国内外畜牧业的发展和玉米加工业的不断壮大,对玉米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外玉米品种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有代表性的是先锋种业选育的先玉335,自2006年通过审定以来,其突出的丰产性、稳产性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青睐。而中国的玉米品种却暴露出诸多不稳定因素,如产量不稳定、抗逆性差等。
摘要:阐述了玉米(ZeamaysL.)品种恩单803的选育目标及经过,介绍了恩单803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全面总结了恩单803的栽培技术要点,为恩单803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玉米(ZeamaysL.),恩单803,选育,栽培技术
中国的玉米育种目标从稀植型向密植型、从一味追求高产型向稳定高产型、从生理型向抗贫瘠型转变[2,3]。为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组引入外来种质资源,改良骨干自交系,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杂交种恩单803,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1育种目标
育种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抗多种病害、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4]。湖北省及周边玉米生态区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生态条件复杂。玉米的立体分布明显,在海拔70~1600m的地区均有玉米种植。二是玉米生产上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进一步多样化。玉米生长季节灾害性气候频发,“冷、热、涝、旱、酸、风”等因素制约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玉米生产上新的病虫害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弯刺黑蝽对玉米苗期的危害加重和海拔700m以上地区玉米灰斑病快速扩展。三是玉米依然是山区农民不可缺少的饲粮兼用型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四是玉米生产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玉米生产的粗放管理特点日益突出,生产上,农民需求轻简栽培技术和耐粗放管理的品种。为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课题组确定了适宜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育种目标:选育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广适的玉米新品种。
2恩单803的选育过程
2.1母本N68的选育
母本N68于2001年用自育系N21与外引自交系J51杂交,次年用N21回交一代组建基础群体,以改良N21的吐丝不畅和结实性较差等性状,在海南和恩施连续自交7代于2005年选育而成,定名为N68。
2.2父本F79的选育
父本F79于2001年用引自华中农业大学的自交系Y8G61-512的2个姊妹系进行杂交组建基础材料,以改良Y8G61-512的结实性和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在海南和恩施连续自交6代,于2004选育而成,定名为F79。
2.3恩单803的选育系谱
恩单803的选育系谱具体见图1。
3品种特征特性
3.1母本N68的特征特性
株型紧凑,叶色浅绿,穗上节间长,叶片较窄;生育期适中,在恩施海拔1200m地区春播生育期为129d左右;株高235~240cm,穗位高75~80cm;雄花分枝4~6个,分枝长;主茎叶片19片;果穗筒型,果穗长18~19cm,穗行数14.2,行粒数28~33粒,千粒重240~250g;出子率87.2%;结实性好。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灰斑病、纹枯病和青枯病;茎秆坚韧,抗倒力强。其综合性状优,株叶结构十分有利于群体的透光,抗本区域的主要病害,结实性好,繁殖和制种产量高,是符合育种目标的自交系。
3.2父本F79的特征特性
株型半紧凑,叶片着生较密,叶色浓绿;雄花花药外颖紫色,花药紫色,花丝浅绿色;果穗短柱型,子粒硬粒型、黄色,穗轴白色。在恩施海拔1200m地区春播生育期130d左右;株高220~228cm,穗位高70~74cm;雄花侧枝分枝6~11个;主茎叶片19~20片,叶片持绿期长。果穗长12.0~14.5cm、粗4.2~5.1cm,穗行数18.6,行粒数26~32粒,千粒重280~290g,出子率86.9%。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抗玉米灰斑病和穗粒腐病。综合抗性较好,子粒品质优,与N68配合力高,是符合育种目标的自交系。
3.3杂交种的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雄花颖壳紫色,花药紫色;花丝浅绿色;子粒黄色、中间型,穗轴白色。生育期134d左右,年需活动积温2900℃左右。株高306.4cm,穗位高127.5cm。雄花分枝8~12个,分枝较长。叶片19~20片。果穗长19.8cm、粗5.3cm,秃顶长1.9cm,穗行数17.0,行粒数38.7粒,单穗粒重、千粒重分别为199.1、323.3g;干穗出子率86.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容重784g/L,粗蛋白质含量(干基)9.05%,粗脂肪含量(干基)3.49%,粗淀粉含量(干基)74.40%,赖氨酸含量(干基)0.28%。大斑病0.9级;小斑病1.6级;纹枯病病情指数16.9,9级病株率1.0%;锈病1.0级;穗粒腐病1.2级;青枯病病株率5.0%。
4产量表现
4.1区试结果
2008年恩单803参加湖北省玉米二高山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992.10kg/hm2,比对照鄂玉10号增产5.5%,居第三位。2009年平均产量为10541.10kg/hm2,比鄂玉10号增产9.6%,增产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居第三位。2008—2009两年平均产量达10266.60kg/hm2,比鄂玉10号增产7.6%,增产试点占总试点的比例为81.3%。4.2生产示范结果
2006年参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组合鉴定试验,结果比对照鄂玉23增产13.8%;2007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品比试验中,产量达10894.36kg/hm2,比对照海禾1号增产8.7%;2008年在恩施三岔乡生产示范,单作密度52500株/hm2,平均产量达11036.24kg/hm2,比对照海禾1号增产7.9%;在咸丰县尖山乡生产示范,密度49500株/hm2,产量达10358.63kg/hm2,比对照正红311增产12.7%。2009年在恩施市崔坝镇、巴东县大支坪乡、利川市凉务乡等地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产量达10369.78kg/hm2。2008—2010年在恩施及周边地区示范种植表明,恩单803表现为高产,高抗玉米大、小斑病,抗玉米灰斑病;品质优,出子率高,子粒容重高,深受试种区种子经销商和农民的普遍欢迎。
5栽培技术
5.1合理选地,适时播种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始于1948年,1956年应用于生产,1978年中国从日本引进该技术[5]。覆膜栽培与裸地栽培相比具有增温、保墒、调肥、促进早熟和高产的显著效应[6-8]。因此,恩单803在二高山及高山区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保肥、保墒性好,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待日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表层5~10cm的温度达到10~12℃时方可播种。
5.2规范育苗,适时移栽
保证苗齐、苗壮,宜采用塑料软盘或营养块育苗移栽技术。在配制营养土时,每公顷用肥量可加优质锌肥7.5kg、优质磷肥150kg,还可拌入7.5kg克百威于营养土中,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采用营养盘育苗,幼苗宜在2叶1心前移栽;采用营养块育苗,幼苗应在3叶1心前移栽。移栽前用毒死蜱或灭杀毙乳油500倍稀释液进行喷雾,做到盘苗带土、带药移栽,以减少鼠、鸟和地下害虫的危害。
5.3合理密植,群体适度
实践证明,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9]。但群体密度的增加会给玉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多、秃尖增长、株高和穗位高增高、子粒容重和百粒重等品质性状下降[9,10]。恩单803的密度、肥料试验表明,单作密度为525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与马铃薯等其他作物套作时,密度以45000株/hm2为宜。
5.4科学用肥,前控后促
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为施肥原则,达到前期适度控制可蹲苗防倒,后期适度促发不早衰的目标。此外,合理利用秸秆和农家肥对培肥土壤有明显作用,有利于玉米植株的良好发育和产量的增加[11]。移栽时,每公顷施复合肥450kg作底肥,配合施用农家肥15000kg;在可见叶为7~8片叶时,结合中耕除草,每公顷施150kg尿素作苗肥;在可见叶为14~15片叶时,每公顷施450kg尿素作穗肥,并培土防倒。
5.5科学防治病虫害
5.5.1主要虫害防治在湖北省二高山和高山区,主要虫害是弯刺黑蝽、小地老虎和玉米螟等。使用60%高巧或福美双+戊菌隆+吡虫啉悬浮型种衣剂或35%丁硫克百威干粉剂拌种防治弯刺黑蝽[12]。用50%辛硫磷乳油以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以药土比1∶200拌细土,每公顷撒施500kg药土防治小地老虎[12]。在玉米螟处于低龄幼虫期时,可用14%毒死蜱颗粒剂、3.6%杀虫双颗粒剂、3%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株1~2g,或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煤渣拌匀后在玉米心叶期撒入喇叭口内防治玉米螟[12]。
5.5.2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立枯丝黑菌、玉蜀黍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引起[13]。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和苞叶[14]。该病在湖北省二高山以上地区发生较重,因此在恩单803的推广应用中,要注意对纹枯病的防治。主要是进行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渍降湿,及早剥除病叶以控制病菌的蔓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的菌核数量。同时结合药剂防治,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5.6适时收获,及时晾晒
恩单803活秆成熟,即当全田果穗苞叶70%变黄、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时达到生理成熟,此时为最佳采收期,要适时抢收抢晒,防止子粒霉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刘佼,侯保印,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晋单79号的选育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1):17-18,35.
[2]张世煌.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思路和技术水平比较[J].种子世界,2007(4):9-10.
[3]柏大鹏.先锋玉米育种试验系统和现代玉米育种有关问题探讨[A].孙世贤,杨国航.中国玉米品种科技论坛[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2-321.
[4]母贵琴,潘旭浩,杨克诚.3种类型玉米种质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J].玉米科学,2011,19(3):25-30.
[5]赵久然,陈国平.我国地膜覆盖玉米栽培的现状及展望[J].北京农业科学,1989(1):10-15.
[6]陈振武,李真,王岩,等.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5):110-113.
[7]宋治世.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产量高效益好[J].耕作栽培,1987(3):21-23.
[8]李宗信.玉米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J].湖北农业科学,1988(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