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景观特色。
• 1、对乡土植物及地域性景观的认知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是指本地原有天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我国华北地区的国槐(Sophorajaponica)、白榆(Ulmuspumila)、山杏(Prunusarmeniacavar.ansu)、荆条(Viteschinensis),均为当地的乡土植物。
地域性景观就是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基础,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的特色景观。
因此乡土植物的地域性包含2层含义:第1层是植物观赏习性以及生态习性的地域性;第2层是植物文化的地域性。
2.1乡土植物生态习性的地域优越性
2.1.1乡土植物适应力强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种植乡土植物容易存活,降低养护管理成本。广西的乡土树种如木菠萝树、扁桃树、白玉兰、火焰花等;乡土野生草坪如狗牙根、酢浆草、链英豆、三点金和铺地蝙蝠草等。
2.1.2乡土植物群落稳定,抗逆性强
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可以构筑稳定的自然生物群落,发挥自养功能、保护当地的自然植被。城市生态立体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多种乡土植物组合造林,其稳定的群落可提高抗病虫害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乡土植物能最好适生于当地环境,形成当地富有生物多样性的顶极生态系统;其本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提高绿地的总体生态效益。
2.1.3乡土植物可突显本土特色
利用乡土树种可突显本土特色,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如广州的木棉、凤凰木,哈尔滨的白桦。秋天的白桦以其白色的主干和金黄色的树叶在哈尔滨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广州的凤凰木六月花开犹如一朵红云,盛情似火;“广州好,人道木棉红。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舟龙。三月正春风。”木棉为木棉科落叶乔木,枝干粗大,每年三、四月叶落花开,开花时满树猩红,艳如山茶。
2.2乡土植物文化的地域性
华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英,凭借着钟灵毓秀的大地山川,深厚沉淀的历史文化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灵气"。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植物,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和先民对植物的崇拜心理。同时《诗经》中以大量的植物作为比兴的载体,还体现了植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倾向,人们常把植物作为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征.赞美植物充实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一系列美的联想,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和认识。植物作为造景的主体,它更是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文化。
3、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植物既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乡土植物对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一是通过植物形象,二是通过植物文化。植物形象和植物文化的作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3.1通过植物形象塑造地域性景观
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乡土植物景观。北方的乡土植物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常有郁郁葱葱、雄伟挺拔的针叶林景观或季相分明的阔叶林景观。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的南方,常见的则是四季常绿、幽篁蔽日的植物景观。棕榈科植物是热带地区的乡土树种,树形优美奇特,姿态优美,叶片飘逸潇洒,树干挺拔壮观,常常形成它们所特有的棕榈景观。因此,一提到热带地区、海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棕榈科植物,从而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植物景观。
3.2通过植物文化塑造地域性景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家将历史文化引入园林。漫步园中,除了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受外,还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常常流于形式,忽略了人们深层次精神空间的需求。设计者们使用同样浮华的造景材料,同样空洞的造景手法,堆砌出没有个性的园林景观,也同样带来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要努力拓展园林的文化性,给城市人一片精神领域。
植物是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乡土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因此,以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最富生命力的。以乡土植物体现景观文化内涵具体有以下途径:
3.2.1利用乡土植物文化创造意境
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常常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有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竹还被视为最有气节的君子。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的品格等。装饰中常有“松柏同春”、“松菊延年,南天竹加南瓜、长春花合成图案,谐音取意可构成“天地长春”、“天长地久”,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了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在景观设计中可把这种植物文化与绿地景观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一定意境的景观。
3.2.2结合诗歌、画理营造乡土植物景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处处都是根据诗歌取材的植物景观。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得真亭旁植有几棵黑松,取《荀子》:“桃李倩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之意。梧林幽居旁边植梧桐树和竹子,取唐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诗句意:“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显然,诗歌与乡土植物交相辉映,才创造出具有人文特点的景观,这一点值得我们在设计中运用。
3.2.3乡土植物景观和设施景观相结合表现文化性
植物文化的表达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园林小品等作为配景才能更完善。荷为睡莲科多年水生植物,色泽清丽,花叶均有清香。当荷叶枯萎的时候,叶下的藕还生机勃勃,所以荷象征着坚贞的精神。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借残荷象征坚贞,并从建筑上予以呼应,阁内有银杏木雕,松竹梅槅扇挂落和飞罩,图案中松、竹、梅生机勃勃,鸟雀欢悦,这些都是傲世、坚贞和生命不息、精神不败的写照。竹为禾本科植物,枝干挺拔秀丽,竹节坚韧硬朗,竹叶四季常青,它象征着坚忍不屈,高风亮节的操行。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在庭院角落,花窗之外栽植紫竹、方竹、凤尾竹等。这些竹子或以花窗为漏景,或以粉墙为背景,如入画境,令人不禁想起古人咏竹的诗句。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饱含着文化意味。亭台楼阁因植物的点缀而变得生动且富有灵性,植物文化则在亭台楼阁的烘托下缓缓散发出来。乡土植物与雕塑的结合,可以使无形的植物文化变得更加直观,更易使观众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乡土植物与匾额、碑刻等具有文字说明的园林小品组合,不仅可以普及乡土植物知识,还可以传递乡土植物文化。
3.2.4乡土植物提炼出装饰图案的应用
植物形象被提炼出图案而运用到园林中也可以表现园林景观的文化性。例如大明湖改、扩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体现景区山水园林的特点、弘扬荷花文化的原则,使新建设施与景区风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主游路两侧的花钵,由整体石块雕刻制作而成,上部巧妙地设计成荷花、荷叶的造型,用以种植四季花卉。底座较纤细的部分以同一块石材雕刻成盘旋的藕瓜,既起到了牢固的支持作用,又不显得臃肿粗笨。整体设计独具匠心,融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体现了大明湖的荷花特色。在园林小品的游路上,有用鹅卵石精心组合成“映日荷花”、“出水芙蓉”等图案。各类建筑上的彩绘、石雕栏板,也多以荷花、荷叶、莲蓬为主题。就连随处可见的指示牌,也是荷花、荷叶的卡通造型,在细微之处尽显大明湖荷文化的丰富内涵。
3.2.5乡土植物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中国古典园林常借自然景物来凸显植物景观意境。自然界的风声、鸟语、流水、斜阳、日光、晚霞,在古典园林中都是表现诗情画意的背景元素。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将松、竹与风声相结合,借松、竹等物来听风,或在风的情景下赏景,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植物的“性格”,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大妙境,还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听风文化。梅,落叶乔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绽放,率万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与遗世独立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在两宋时期,人们已经赋予梅花崇高的文化象征,仅《全宋诗》中咏梅诗就达4700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对梅花景观最美的描写之一。水边植梅,清浅的溪水与高洁、疏瘦的梅花形成一致的审美意向,水面上疏朗、雅致的梅影,加上水中晴朗、悠远的月影,不仅极好地体现了梅花的美感,而且梅花的品格在水、月的烘托中得到升华[6]。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流于形式,缺乏生态思想的指导;园林材料、造景手法趋同;园林景观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表达缺失,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乡土植物的应用准则、寻找乡土植物在创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中的作用机理,发现把握乡土植物的地域性,用最合理的应用方式发挥乡土植物的特性,创建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城市园林景观是今后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
[2](美)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