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7 15:20 热度: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经济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农村这种长期滞后的状况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近几年来,由于中央政策的调整,工作重点开始向农村倾斜,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今年2月21日,中央再次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这是近几年中央第三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并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目标。
  一、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农村发展
  农村因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之目前农村的传播现状,农村的信息量还处于比较贫乏的阶段,要改变农村目前的现状,发挥电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美国学者赖特的大众媒体“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环境监视的职能。环境监视是指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在对农传播中自然应该这种信息传递功能。对农信息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上情下达,向农村广泛宣传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的方针、政策是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责。农民也急需从官方的有关文件中获知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发布,农业技术的推广等,为他们提供各种农事活动决策参考,并指导自己的行动。(2)下情上达,媒体应及时反映当前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真实报道农村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农民的生活现状,包括农村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未来趋势等,关注农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变化,关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总结变化的规律,反映农民的需求,引起社会个阶层的广泛关注,[3]也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3)内部沟通,农村社会是有一个有机的整体,农业、农村、农民是三个相互联系有机部分,只有三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取得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再说,由于缺少有效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许多农村内部的信息交流基本还停留原始的人际传播阶段,村落与村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通畅的信息渠道,作为电视媒体,就应该在其间起到这样的作用,从而促进传统农村社会想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为建立一个信息通畅、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外部宣传,反映农村新面貌,塑造农民新形象,报道农村建设的新成就,让农民走进电视,充当新闻报道主角,改变人们在心目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村传统落后的印象,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暂新形象。这也应该是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强化信息疏导,建设和谐农村
  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弊端,以及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解释、宣传方面的不足,中央的各项对农政策在地方上仍然存在政策宣传滞后,或者政策难于落实的问题。据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在苏南所做的调查:当前农村新闻传播存在农村政治信息流通不畅、报道僵硬,农民冷落诸如撤乡建镇、基层民主选举、计划生育等农村政治议题,运用大众媒介的舆论影响力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意识不强等问题[3],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长时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如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僵硬,群众普遍对政府持一种不信任甚至是抵触敌对的情绪。这种对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致使了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难于落实,而媒体却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起到协调者的作用,所以,媒体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增加平民视角,充当农民的代言人
  我国媒体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农村现状关注不够,但近些年来由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日趋重视,新闻媒体对“三农”也给予了更多的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一方面,新闻媒体在内容上应该增加农村题材的报道量,体现中央近年把农村工作作为重点的方针,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是在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的传递上更应体现这一原则,通过循循善诱、典型示范、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等软性方式间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有时也通过社论、评论、按语、批评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等刚性方式直接释放自己的指导功能[4]。电视因为在表现形式上具备声情并茂的特点,能够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农民朋友乐于接受。
  2、加大解释性报道的力度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报道形式,主要指的是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解释的目的是向受众提供农村某一事件在所有事件中的地位及前因后果,阐明某一重要的社会意见中的优越性,以帮助受众明辨是非、认清形势,确立观点,寻找对策[5]。在对农传播中,解释性报道主要运用于对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包括方针政策的制定的背景、原因、过程等都可以对农民进行传播,这有助以农民对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同时对方针政策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协调干群关系,缓和各种矛盾
  在改革开放的前期,由于体制、工作方法的缺陷以及各种官僚作风的存在,我国干群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协调,政府工作难于得到良好的展开,各项方针政策也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严重的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作为媒体在期间应该发挥协调者的功能,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加深相互之间理解,对农民心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媒介应该给以充分的宣泄通道,同时也应对政府对于各种问题的解答及时给以发布,消除误解,缓和矛盾,为建设和谐农村发挥作用。
  三、构架城乡桥梁,促进城乡共进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沟”理论曾引起学界的重视,“知沟”理论核心观点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的差距,人们接受信息的机会和接受信息量以及对信息的理解是不均衡的,久而久之,经济地位高的人和经济地位低的人之间将会形成一道无形的“知识沟”。用该理论来形容我国目前城乡之间的现状是很恰当的,要弥合城乡之间的“知识沟”、“信息沟”,只有通过外力,也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来达到。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电视也应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反映农村新面貌
  使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社会发展,要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说全社会煞费苦心,倾其全力,但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大的误区是,就“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跳出这个圈子。现在解决农村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6]。所以,电视媒体应该真实反映农村的现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既有政府部门来自政策、资金的扶持,又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社会各界能够为社会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齐心协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广泛报道农民工进城务工
  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是当前一个主要社会热点问题,主要焦点集中在农民工的权益上,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在城市地位低下,存在歧视务工农民的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等,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城乡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现在许多市民和企业对农民工缺少人文关怀,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也难于做到城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媒体应该对农民工所遇到的问题多加以关注和报道,对各种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实加以揭示,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使社会各阶层对农民工的命运给予更多的关注,加深城乡两极的互相沟通、理解,最终使各种利益冲突得到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3、广泛报道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
  目前,农村由于各种软件环境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精神食粮极其贫乏,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现在农村赌博成风,社会不良习惯盛行的局面。前些年来,电视媒体举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的活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以及文化部倡议的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活动,都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多年来,城市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文化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将这种文化成果向我国广大农村传播,达到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使农民对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对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不无裨益的。也符合了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四、促进观念更新,培养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当前农民普遍还存在着文化层次低,农业技术差,法制观念弱,传统观念强的特点,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民小农意识比较强,思想趋于保守,比较难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这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面貌长期处于一种封闭、裹足不前的状态,使我国农村经济难于融入到现代经济的大潮之中,这种现状反映了我国媒介对农传播明显不足的缺陷。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伯德格说:“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农民传播了现代道德,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7]。电视作为农村的强势宣传媒体,应担负起农民观念“更新器”的重任:
  1、加大典型报道的力度
  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时,主要根据其已有的经验,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却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给予接受和认可,而对于那些可以看到的事实和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却深信不疑,这种对事实和成功经验“眼见为实”的原则是目前各种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传播和推广途径。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对一种新型的水稻品种的推广,在推广初期,只有少数思想趋于开放的农民会进行尝试,而大多数农民则是从这少数农民试验成功后才会对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给予充分认可,所以,电视应该对新型农民、新经验等先进典型给予充分报道的机会,让农民从这种相互观摩和借鉴中形成和促进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2、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
  以市场指导生产,以市场促进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但是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却相对滞后,很多农民还维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之下,往往终年辛苦只是为了度日,没有多余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买,更谈不上以市场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对此,电视应该对农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做全方位的报道,提供各种方向性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规模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农民在充分了解农业市场的情况下,自主生产,自主经营,增强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这也是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内因之一。
  3、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中央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民主法制化进程,《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28条提出:“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目前我国公民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我国在前些年就把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突破口,在农村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机制,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这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电视媒体应该在这方面发挥起应有的作用。
  诚然,以上对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探析还仅仅停留在媒介功能微观层面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光靠媒介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来自政策方面的护持,更需要来自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合力。但对于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而言,首当其冲的是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形成新农村建设中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为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贡献力量。  

文章标题: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8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