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南通从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五城同创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精准定位,即基于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搞好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和美丽的花园城市,以及从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四位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带,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本文探讨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类型及其理论分析,简介了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及理论探索,研究了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的意义、特征、科学内涵以及理论研究方法。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现代农业;城市经济;南通模式;南通中心城区
一、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一)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类型
1.都市园艺业
都市园艺业是充分利用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先进生产力组织园艺生产经营活动,并为大城市提供先进的多功能的现代园艺系统。都市园艺业包括通常所说的高效精品种植业(采用生态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种植,以高档的蔬菜、瓜果、花卉和种苗等为主体产品)和绿化生态型园艺和旅游休闲型园艺等都市园艺业,其中后者占比达到80%左右。都市园艺的兴起表现出城乡相互渗透的生产格局,城市带动园艺进步、园艺促进城市建设。
2.都市生态养殖业
都市生态养殖业就是将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和利用生态学规律,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养殖业生产活动。生态养殖业是养殖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仅仅是养殖业本身产量的提高,而且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南通都市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以特色畜禽和水产为主。
考虑南通河流出现了富营养化特征,特别适宜鲢、鳙、青、鲫等肥水鱼类的生长,而通江水利设施建成后水文情况的改变也影响鱼类繁殖和洄游,因此要采取人工孵化放流等补救措施来增加它们的蕴藏量。放养肥水鱼类,实行轮捕轮放,既能充分利用南通水域的天然生产力,增加渔获量,又能发挥肥水鱼类的清水绿水作用,有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及水产品物种保护及其平衡。
3.都市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等产业先导性特点,代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都市农产品深加工要实行科技产业化,科技产业化是以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起点,通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规模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等几个阶段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都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主要是果蔬精品化加工和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高效有序的肉类和水产品制品加工生产体系。
4.现代农贸物流业
坚持“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现代农贸物流业中枢。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引进、整合、培育现代农贸物流企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贸物流企业群体。改造和提升农贸市场,培育和扶持农贸物流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大户等农业物流主体,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农贸物流业营销网络。
5.都市农业休闲服务业
按照都市农业休闲服务业经营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自然休养村等六种形式。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中心城区开辟绿色景观、市民公园、花卉公园等,让市民放松调整身心,体验农耕与丰收的喜悦,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类型的理论分析
通过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中的都市园艺业和都市生态养殖业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因为这不仅提高产值和效益,而且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都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农贸物流业和都市农业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则是都市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的发展延升,寻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它们都是以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依托,在其寻求最大幅度附加值的同时,又发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搞活流通和促进消费等正的外部效应。
二、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及理论探索
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能充分利用科技提升都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生产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德国模式
德国的一些工业城市,工业相当发达,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宁可植树造林也不种农作物,因此大农业中的林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林业改善环境这一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市民农园宗旨由保证食物供应和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转向以农耕体验和休闲为主的经营方向,逐渐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型农业模式,并在欧洲流行。
(二)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
在美国,都市农业被称为都市区域内的农业,占美国总面积的10%,其生产的农产品价值已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3以上。主要形式是耕种社区或称市民农园,采取农场与社区互助互利的组织形式,密切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美国学者认为,市民农园是一种创新与变革,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三)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顾的日本模式
日本政府1970年制定《新城市计划法》,1971年制定了《农业振兴地域整治法律》,主要内容是规定保护农业和绿地面积,限制市内新的开发行为和无计划的扩展,鼓励农民安心经营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观光旅游农业、建立自然休养村、专业观光园、娱乐农园和农业公园等。
(四)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营性工厂化农业的研究。在城市化水平高而土地稀缺国家,位于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能率先享受城市强大的资本、设施、科技和劳动力的高度密集性、经济辐射力、便捷的交通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具备了实施工厂化生产的条件,这方面研究重点放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服务型都市农业的研究。DanaSill首次将都市农业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认为要积极接纳都市农业作为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丰富。
三、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理论思考
(一)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
南通中心城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一种“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今年上半年南通相继制定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和《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新规划的中心城区包括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全部,通州区的金沙、五接、平潮、平东、兴仁、兴东、先锋、张芝山、川姜等9个镇,总面积85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规划了“二环、五廊、五心、多点”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其绿地建设目标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1%,其中公共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人均绿地12.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3平方米。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规划区主要是指港闸、崇川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内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6万亩,2012年后仍然保留的农地9.1万亩,2020年后仍然保留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绿地约5.1万亩,占总面积的9.6%。主要进行全面基础设施规划和中长期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重点构建“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三大产业板块,以推动近期规划10个项目,带动和促进中心城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
南通中心城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是基于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搞好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和美丽的花园城市,以及从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四位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带,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南通中心城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结合南通实际的,富有南通特色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近代先贤张謇在家乡南通的实践,创造了南通是世界“田园城市”、“全国模范县”和“中国近代第一城”等辉煌,南通中心城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将再创南通是“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南通模式”等新美誉。
(二)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特征分析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都市化区域农业的一种新认识、新观念。南通从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五城同创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精准定位,这就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以下特征:
1.网络式布局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所包括的范围是指城市化地区和周边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农业。它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设计设计、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的。它具有圈层性、走廊式和点片状及网格化相互交织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整个中心城区形成人居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系统。在具体设计操作中,要将其作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具体开发的项目内容要进行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充分论证,然后科学地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
2.多功能开发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对都市型农业的需求,不仅是新鲜、安全、营养和多样化的食品供给,而且还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彰显文化和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功能需求。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就是适应这种功能需求转变的发展模式。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全方位地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服务,最优化地提高南通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态文化品位。因此,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开发,而且是生活、生产、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开发,是多功能的大农业。
3.产业化经营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高智能的绿色产业。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中要尽可能地应用高新科技和现代管理,形成高层次、高品位、高生态性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准农业体系。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培育融生态、生活、生产、文化、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实现种养加、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城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三)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及研究方法
1.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从理论层面看,是继国际上已经使用的都市农业(MetropolitanAgriculture)或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和都市型现代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之后的一个崭新概念。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在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的有助于构建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的高层次、高品位、高生态性的城市绿地系统和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准农业体系,是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实现产业基本功能由“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向“生态、文化、生活、生产”的发展序次转变,实现产业主要产品的“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依序提供向“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同时提供转变,实现生产方式的个体生产方式、协作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集团化运作、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模式转变;其本质是强调城市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及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其根本做法是在把南通这个国家规划的未来中心城市建成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同时,搞引得来、留得住和能发展的集生态型、科技性、产业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项目。
2.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方法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与我们过去研究的传统城郊农业是完全不同的,与国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国内的都市型农业也不完全相同。城郊型农业既有类似于乡村地区一般农业的一面,又具有都市型农业的影子。因此,城郊型农业可以看成是乡村一般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过渡形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英文本意是“现代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环境资源及自然生态,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的一种农业形态。广义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城市中心区间隙地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国内的都市农业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客观上要求改变农业单方面为城市食品供给服务、保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定位模式。这也可以看作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所以,国内研究都市农业一般都是从农业经济或技术的角度考虑的。这也是市区现代项目农业规划对南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绿地主要是公共绿地的定性认识不足、发展高效精品种植业的定量过多(近期和中长期分别是总体规划的非公共绿地面积的105%和230%多)及其呈大片状的在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核心控制区边缘而非其周边的定位内移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崭新模式,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所以,应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纳入环境与发展、城市与农业以及科技与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范围进行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深化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理论、优化其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其发展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放.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 杨卿.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34)
【3】 朱明德.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4】马俊哲.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京郊农业结构调整【C】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P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