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子是具有特殊景观和审美价值的一类植物。竹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它可以表达四时青翠、凌霜傲雪、潇洒多姿、高风亮节、虚心自持、宁折不屈、正直挺拔、助人为乐等情节,有所谓声、影、意、形“四趣”,与梅花一样,既是“四君子”,又是“岁寒三友”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和精神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诵颂的素材,也是书画艺术家作画的对象,还有就是竹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难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会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在中国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竹子,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景观,价值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整个东方各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崇尚佛教和道教的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具有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被誉为“世界竹子之乡”,也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被誉为“竹子王国”,还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一.竹子与文字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就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也即是我国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我国商代已知竹子的多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具有开拓性,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公元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从竹简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认识的深入,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等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竹子与精神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因此,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竹为“三教”共赏物,佛教视竹为“空心”,悟出空心为最高境界,孙悟空之名由此而来;道教视竹为“常春、多子”,“竹松承茂”,何可一日无此君;儒教视竹为“虚心、高节”象征。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竹子与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在叙竹诗画时,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书法家王徽之(子猷)曾“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独领风骚,如他在《竹石》图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四.竹子与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国的造园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晋代戴凯之《竹谱》是我国第一部竹子方面的专著。
由唐代诗人王维规划建造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岳记》中可知寿山艮岳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都杭州,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或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至有人称“江南园林,无园不竹”,甚至有人说“江南园林,无竹不园”。
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
五.竹子与生活
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穴居向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竹茹、竹沥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从军事方面看,竹子制作的竿是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主要武器;箭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之一,是远距离进攻的杀伤性武器。
竹在交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制造竹器。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具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等。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参考文献
1.张文科.竹.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陈其兵.观赏竹配置与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潘文明.观赏树木(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