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按调查日前1个月收入计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现调查的近5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中,按失业人数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摘要:河北省要实现就业最大化,应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科学发展观,在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竞争力等方面寻求突破,以便从经济稳定长期发展这个根本途径上解决失业和就业难题。
关键词:工程师职称论文,就业最大化,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
一、河北省社会就业现状及实现就业最大化的迫切性
1. 河北省社会就业问题现状。求职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其包括新增劳动力即待业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无业人员或失业但要求就业或再就业的人员。我们所讲的就业问题就是指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为就业对象的问题。截止到2009年底,河北省人口70 10万,现有劳动人口4 230万,就业人员3 792.5万,比上年末增加66.8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达1 479.22万人、1 203.36万人、1 109.91万人,分别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9.0%、31.7%、29.3%。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 002.7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7.9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50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 35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农业劳动力3 200万人,就业人员2 790万人,失业人数达390多万人,失业率为12.5%;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57.26万人,有28.1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81万人。年内全省2 47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有关资料显示,尽管河北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就业政策诸多优惠,就业环境不断改善,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用人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比较滞后,还严重制约着人才智能及积极性的发挥,进而影响着企业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及就业岗位增量和创业积极性,致使河北省失业人员存量约350万人,每年新增人力资源求职者约150万人,尽管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多万,尚有400多万人亟需就业。
2. 实现河北省就业最大化目标的重要意义。河北省现有400多万失业人口的弱势群体,制定并实施就业最大化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可以充分体现政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关注民生、民权、民主的宽广胸怀,为人民谋福祉的勇气。把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纳入政府的重大议事日程,可以取得人民的信赖,调动全体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顺乎民意的义举,可以使执政党巩固民主政权的基础更加坚如磐石。其次,实现就业最大化是强盛国家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系统的治理工程,实现就业最大化,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劳动力负担系数,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高效发展,最快速地达到国富民强。
二、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及战略对策
1. 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就是通过对失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重新掌握至少一项技能,保障在失业后3个月内实现再就业;待业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在加强法制、安全生产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市场观念、市场信息和职业培训,在3~6个月内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部进行特殊培训或专业技能训练,尽快实现就业;对现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及萎缩裁员,对实施竞争机制可能被精简的人员进行早期预测,早期干预培训,设置新岗位预案,做到新老岗位衔接,实现法律规定失业再就业时间范围内的“零失业”。
2. 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的战略对策。要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所应当采取的战略对策是:首先,把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就业同步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人力资源就业依赖于职业岗位的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其次,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要通过强化就业、待业和失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及创新知识教育、产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培训,从而形成“增加人才教育培训费用―提升人才素质―增强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市场竞争能力、改善技术及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内涵发展和稳定、快速、可持续地发展―带来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再次,落实好就业政策,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3.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千方百计搞好就业和创业服务。应强化为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求职者的服务,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比如:运用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政策上下功夫,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扶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等;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的工作指导和推动,实行按月调度制度;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实施。在出台鼓励创业的配套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创业观念、政策、程序、途径、管理和技术等的培训,形成人人想创业,创造条件为创业,创业可提供就业岗位,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潮流。
4. 发展人力资源供求的高效信息网络,加大失业调控。建立健全包括失业再就业者在内的全部求职人员求职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单位共享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不间断地提供就业和用工信息咨询服务,实施高效服务,保障求职者或用工单位在尽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流动。 三、保持就业最大化的战略体系
为了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政府、社会、企业等除了在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管理、政府管理层面采取直接有效的对策外,还需在深层次上、长远战略上有所谋划,密切配合。
1. 实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技术创新为主导和发展传统产业、中华老字号品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如高新技术和现代家庭服务业相结合的战略,不仅能推进社会养老业健康发展,解决老有所养的社会难题,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还能把年轻人从繁重的敬老事务中解脱出来,使自身发展、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和孝敬老人、老有所养、减轻社会负担等完美的结合并实现。
2.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就业最大化。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措施有:促进农民工就业,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重视农民工权益维护,关注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进户籍改革;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民工的金融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经济调整政策应更加关注个人消费的增加;经济恢复的过程,也可以看做平衡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一个过程,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冲击效应,通过统筹规划,把产业规划和就业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
3. 明确投资的就业目标,建立投资促进就业的机制及保障体系。指导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多的地方,列出计划,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贡献大的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政策上下功夫,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扶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同时,应加快覆盖全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薛华.我国就业政策的沿革、困境与导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
[2]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1).
[3]朱德全.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尹振才.解决就业问题的双重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1994,(3).
[5]蔡.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