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视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现行资本”,他认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获利能力”[1]。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减少社会收入分配差距[2-5],通过市场扩张、空间集聚和引致创新效应三种影响方式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等[6]。
摘要:以垃圾房和沼气池为例,主要从农民生活方面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垃圾房和沼气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村基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不高,农民缺乏进行环保行为的载体;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于有利于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认识水平有限。
关键词:农业经济论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效应,农民生活,Logit模型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范畴中的一种,其投资也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能作用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乡差距的消除等[7]。农村基础设施中,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大致有资本密集型、资本延长性和制度基础设施三种[8]。也有学者从投资的角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三种[9];还有学者从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10]。从研究视角看,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主体的供给模式、需求意愿及相关制度分析,如王春福[11]基于萨缪尔森公共产品理论和奥斯特罗姆多中心理论提出的公私合作的PPP供给模式;二是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筹集以及建设完工后项目管理等出现问题的研究,如温思美等[12]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而且长期受多头管理影响;三是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工运行后,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农民的满意度研究等,如Antle[13]利用总量生产函数法,针对47个发展中国家和19个发达国家,得到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农业产出弹性为0.248,张亦工等[14]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国家动员机制弱化和市场运行机制发育不足的问题。
大量学者虽然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但鲜有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每天约产生1.2亿t生活废弃物,化肥年使用量为4637万t,农药年使用量为120万t以上,并以10%的年速度在增长,农膜及秸秆污染严重[15]。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仅着力于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不顾农村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势必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抵消农村现有的发展成果。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挑战,中国农村地区如何在保持已有的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新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攻坚的难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增加投资量并优先对农村地区进行投资[16,17]。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8]。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垃圾房和沼气池建设为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试图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保护的促进效应,旨在获得有利于国家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依据。
1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实际调查,调查方法为随机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样本容量为涉及四川、甘肃2个省的5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24个镇、48个村的共731个农户家庭。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禀赋情况、家庭生产经营情况、农村生态环境情况、农户政策响应情况以及农户在各种相关问题上的意愿情况等。
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在种植业上,由于使用了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会造成非点源污染。同时,在养殖业上,规模养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畜禽粪便,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二是农民生活。农民在居家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如潲水、洗衣水等),如果不加以合理处理而随意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水源污染;三是农村工业。农村的工业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监管,常常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企业的发展,排放的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会造成点源污染。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立体、交叉式的污染,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也会有所成效。如垃圾房的建设可以促使农村地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避免污染土地和破坏农村村容。沼气池的建设可以便于农户处理家庭生活污水以及畜禽粪便,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资源,还可以减少污染。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课题组调研数据,本研究以样本地环境状况(EC)为因变量,因样本地环境状况是一个具有二元选择性质的因变量,如果样本地环境变差,定义因变量y=1;如果样本地环境没有变差,定义因变量y=0。选定生活污水(潲水除外)处理方式(WWD)、潲水处理方式(LWD)、畜禽粪便处理方式(PWD)、农业生产环境意识(PEA)、工业三废(APS)、废旧电池处理方式(WBD)、沼气池(GH)、垃圾房(RH)为自变量。将样本农户分为四类:有垃圾房和沼气池类别、有垃圾房类别、有沼气池类别、无垃圾房和沼气池类别。设y=1的概率为p,则pi服从一个Logistic分布,本研究建立的Logit模型的方程如下式所示。
1)模型一:有垃圾房和沼气池类别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效应分析
根据模型中的变量,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表2所示。
运用SPSS19.0对样本数据进行模型的拟合检验,采用后向逐步剔除Wald法进行运算得到表3的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垃圾房、沼气池在样本农户中的覆盖比例不高,两者都没有建设的农户占总样本容量的40.36%。在垃圾房、沼气池都同时具有的样本农户类型(模型一)中,回归结果与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一致。APS符号为负的原因是,一方面在自变量的选项设置上,工业三废(APS)是选项值越大,对保护环境越有利,其他变量的设置则相反,选项值越大,对保护环境越不利;另一方面是样本容量中,只有极少地区有农村工业企业排放“三废”在污染环境。潲水处理方式与环境变差呈现同向变化的关系,这是因为养殖业的利润很低,只有少数农民进行养殖,潲水作为废水直接排放到农田或周围的河流中造成污染。在生活中,农户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越科学,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环保意识越强,就越能促使当地农村环境质量不下降。对比具有垃圾房的农户类型(模型二)与具有沼气池的农户类型(模型三)发现,垃圾房更能诱发农民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意识,即农户看到垃圾房的反应就是应将生活垃圾丢在此处,而改变以前随处乱扔的习惯;相比之下,沼气池却不能引导农民的环保意识,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沼气池的惟一用处就是产生作为燃料的沼气,却不能想到它对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的降解净化作用。对比垃圾房、沼气池两者都有的样本农户类型(模型一)和垃圾房、沼气池两者都不具有的样本农户类型(模型四)后发现,由于缺乏处理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等保护农村环境的载体,即使农民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对于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3结论及建议
回归结果表明,垃圾房和沼气池对农村环境保护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进一步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可行的路径。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以保护农村生态为目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且种类比较单一;②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认识水平有限,不能分辨一些行为是否会污染环境;③农民对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的功能认识的水平有限,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已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城市辐射农村、工业技术处理“三废”的方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以农村“三废”为工业企业原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能满足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在干旱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抗旱排涝的沟渠等;③加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宣教力度,提高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农民从行为源头上认识到恰当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用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7]GALEJOHNSOND.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林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79-82.
[10]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11]王春福.农村基础设施治理PPP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6):64-67.
[12]温思美,张乐柱,许能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管理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9.
[14]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一个农业财政资金整合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0-97.
[15]叶进,周宏彬.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微[J].农村经济,2009(3):47-49.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