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林分和管理因素对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08 10:07 热度:

  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是油茶的最主要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油茶(Camelliaoleifera)在感染该病后,可发生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溃疡,甚至整株衰亡[1]。各油茶产区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2,3]。安徽是油茶种植的北缘地区,特别是地处大别山区的舒城县,近几年来油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炭疽病导致落果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种植积极性。

  摘要:以大别山区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油茶林为试验地,对当地油茶炭疽病(病原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发病情况与气候、林分及林地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炭疽病在温度20℃以上、降雨量大时发生严重;油茶与茶树的混交林病情指数最高,为21.0;油茶与板栗的混交林病情指数最低,为9.5;管理水平Ⅳ级(不做任何管理)的病情指数最高,为18.2;管理水平Ⅰ级(施肥、除杂、垦复松土、修除病枝和病虫害防治)的病情指数最低,为6.8;增施钾肥明显促进油茶果实的生长,果实炭疽病发病率比对照(不做任何处理)降低1/2左右;冬季整枝修剪可使果实发病率降低2/3左右。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炭疽病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气候,林分,管理,病情指数,安徽舒城

  本研究以地处大别山区舒城县河棚镇的油茶园为试验地,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林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定期定株观察,以期掌握油茶炭疽病在大别山地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并研究了增施钾肥、冬季疏枝以及修除病组织等抚育管理措施对油茶抗病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油茶种植区。该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山势较低,坡度平缓,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分化而成的砾质壤土,土层厚30~60cm,肥力中等偏下,pH4.5~6.5,为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0~15.4℃,无霜期210~230d,年平均降雨量1250~1350mm,地貌多样,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适中,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宜油茶生长发育,同时炭疽病等叶类、果类病害发生也较严重。

  1.2气候对发病的影响研究

  1.2.1油茶炭疽病发生期观察采用定株定期观察方法。首先选择5株发病比较严重的植株(历史病株)做好标记,并将所有病叶、病梢、病果清理干净。在春梢抽梢期间,依据过去的经验,从4月中旬病害发生前开始,每隔约10d观察1次,记录新梢、果实发病情况。

  1.2.2病情指数调查先将标准地内的植株按病情轻重划分为5级(表1),统计各级株数,然后计算出标准地内林木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Σ(各病级株数×该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数值)×100。

  1.2.3气候数据采集测量每个周期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具体操作方法:每天早6:00和下午14:00分别记录当天的最低气温Tmin和最高气温Tmax,最低相对湿度Mmin和最高相对湿度Mmax,计算每天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湿度;自观测日开始约10d为1个周期,计算每个周期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同时,自2011年3月5日到9月15日对每次的气候变化也进行详细记录。

  1.2.4数据分析分析温度、湿度对发病的影响,并进行多重比较。

  1.3林分对发病的影响

  1.3.1病情调查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选择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的油茶林设立标准地,详细调查病害发生程度与各林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2011年3月5日至9月15日每隔约10d观察并统计出油茶嫩梢和果实的新增发病个数。将每样株的每个样枝上的春梢总数、果实总数、病梢数、病果数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叶片发病率和果实发病率。

  果实发病率=样枝病果总数/样枝果实总数×100%;春梢发病率=样枝病梢总数/样枝春梢总数×100%。

  1.3.2林分调查对标准地病害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后,将标准地的各林分结构因子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林分根据林地中主要树种占植株总数的比例按表2进行分类。按“1.3.1”的方法进行病情调查。

  1.3.3数据分析分析林分对发病的影响,并进行多重比较。

  1.4林地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1.4.1不同管理水平病害分析根据当地主要的营林技术措施——施肥、除杂、垦复松土、修除病枝和病虫害防治等营林措施的具体应用的情况,按表3进行管理水平等级分类。按“1.3.1”的方法对各级管理水平林地进行病情调查。

  1.4.2单项管理措施分析①增施钾肥。2月沟施菜子饼375kg/hm2,4月在土壤潮湿时撒施草木灰1800kg/hm2,结合除杂用柴草覆盖土壤保墒,挖沟排水。对照区不做任何处理。②冬季整枝修剪。冬季对过密枝、重叠枝进行整枝修剪,使树体通风透光。对照区不修剪。按“1.3.1”的方法进行病情调查。

  1.4.3数据分析分析管理水平和单项措施对发病的影响,并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2.1.1气候因素对春梢发病的影响分析气候因子对病害的影响(图1)可见,在一个生长季中,嫩梢发病早,从5月5日新叶刚展开时就开始出现症状(实际侵染期更早,是在抽梢初期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并很快进入病害流行的高峰期;5月下旬左右,病害发展速度明显降低;7月中旬病害侵染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8月下旬病害发展速度明显降低,8月25日无新增病梢。这段时期气温刚好介于20~25℃,适合病菌生长发育;同期雨水丰富;寄主组织处于幼嫩阶段,处于易感病状态,病原、环境和寄主因素均适宜于病害发生,发病严重。进入5月下旬以后,油茶梢头逐步木质化,对炭疽病的抗性加强,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病害发展速度明显降低。温度、湿度对春梢发病的影响较大,不同温度、湿度,不同时期春梢发病数差异极显著(P≤0.001)。2.1.2气候因素对果实发病的影响分析气候因子对果实发病的影响(图2)可见,油茶果实到5月中下旬才陆续开始感染炭疽病,并且很快进入第一个发病高峰期,虽发展速度较嫩梢缓慢,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且持续时间长,到8月上中旬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9月以后病情逐步缓和。果实发病的高峰期气温维持22~28℃,同期降雨量也比较大,湿度较高。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油茶炭疽病病原——胶孢炭疽菌的最适产孢温度为23~25℃,温度低于20℃或高于28℃,产孢减少或停滞。在油茶林中,炭疽病主要依靠分生孢子随雨滴飞溅传播,适宜的温度和充沛的降雨对病害蔓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2010年7月和8月降雨时间长,雨量丰富,温度适中,因而该年度炭疽病发病十分严重。

  温度、湿度对果实发病的影响较大,不同温湿度,不同时期果实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2.2林分对发病的影响

  在营林中,林分因素往往对病害的发生及蔓延有着显著影响,某些树种混交搭配对树木病害的控制或阻隔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有些树种混交则会加重病害。进行林分结构与病害的关系分析(图3)可见,油茶与茶树单一混交林炭疽病病情较重,而多种树种混交或与其他非寄主林木混交可使病情减轻。油茶与茶树的混交林病情指数最高,为21.0;油茶与板栗混交林病情指数最低,为9.5;油茶与杉木的混交林发病也较重。这是因为茶树、杉木均能感染相同病原的炭疽病,茶树、杉木与油茶混交,会增加了寄主数量或病原物的越冬场所,起不到阻隔病害传播的作用。

  不同林分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油茶与板栗、马尾松的混交林与油茶纯林相比较,病情指数差异显著,而油茶纯林与油茶茶树和油茶杉木混交林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

  2.3林地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2.3.1管理水平对发病的影响对不同管理水平的油茶林炭疽病发生情况调查的结果(图4)表明,当地油茶林管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管理非常精细,有的管理十分粗放,甚至根本不管。不同管理水平之间病情差异大。病情指数与管理水平级呈负相关关系。管理水平为Ⅰ级的油茶林平均病情指数只有6.8,而管理水平为Ⅲ级的油茶林病情指数为15.4,管理水平为Ⅳ级的油茶林病情指数达到18.2,都比Ⅰ级的病情指数高出1倍以上。

  2.3.2增施钾肥对发病的影响对比增施钾肥与对照油茶炭疽病发生率(图5)可知,增施钾肥能明显抑制炭疽病的发生,发病率仅为18.76%,比对照区(发病率38.43%)降低了1/2左右。施用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4],促进植物结果和提高植物抗寒、抗病能力。

  2.3.3冬季整枝修剪对发病的影响油茶林中严重感病的病株和病枝,由于发病严重,已失去经济价值,且不断地散布病菌,应坚决清除。冬季剪除病组织同时对过密枝、重叠枝进行整枝修剪与对照相比(图6)可知,处理区的果实炭疽病发病率为17.97%,比对照区(发病率53.36%)低了2/3左右,两者差异显著(P=0.022),可见冬季整枝修剪对降低油茶炭疽病发生水平效果显著。

  3小结与讨论

  炭疽病对新梢、果实的危害始发期都是在其器官刚形成阶段,对新梢的侵染始于3月下旬和4月上旬,对果实的危害始于5月上旬;病害发生末期是组织木质化或器官定型后,此时病菌难以侵入。

  当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新梢和果实才陆续发病。24~30℃时病害扩展迅速,温度主要影响开始发病的时间。炭疽病菌的孢子分散、传播和侵入都离不开雨水和较高的湿度,当年的降雨次数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暖春、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常常伴随着病害大发生。

  增施钾肥和冬季疏枝、清除病组织可明显促进油茶的营养生长,提高植株生长势。施用钾肥促进了油茶的生殖生长,利于果实发育,果实炭疽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油茶炭疽病初次侵染源多、危害部位多、发病时间长、危害面积大,加之油茶多分布于山地,施药操作比较困难,在防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有效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辅之以化学防治,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时间上要打持久战,坚持数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万芳.油茶炭疽病发生与林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叶片结构抗病机理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2]束庆龙,张良富.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曹志华,束庆龙,张鑫.安徽油茶病害发生与识别[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1):55-58.

  [4]尹红娟,袁炳青,高洪武,等.生物有机冲施肥对西瓜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12):28-31.

文章标题:农业科技论文林分和管理因素对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2039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