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做支撑。在新农村实际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十分的突出,建设用地多、农村耕地少、土地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建设,背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多。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因此只有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观念,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型利用。
一、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表述
在我国比较盛行的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基本的含义是指,给土地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作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的衡量标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主要侧重的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潜能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基本原则,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土地利用报酬的递减规律的制约,造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是十分有限的。从理论上来看,在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后,经济上的报酬反而达到了递减点,经营者就不会在进行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对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如果经济上的报酬没有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粗放式利用。此外,建设用地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土地利用价值或是效果很多的方面不能单纯使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即集约度很难简单的使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评价,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内涵相对更加复杂。
二、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1、 节约型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节约性原则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的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保护,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高值。
2、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干扰时还能保持其生产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上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土地资源的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制定对土地资源消耗和使用的最低标准。
3、 高效性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使土地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值。
三、 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土地利用的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土地资源较少,可谓“寸土寸金”,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农用土地仅次于城市用地,森林和放牧地最低;其次是土地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增高会吸引经营者投放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然后是人口的密度,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通常较多;最后是地价的影响,在高地价的地方会使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集约度。
四、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建设不止只有经济建设,还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国土整治等方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用地过程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问题和用地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1、村庄布局凌乱,规模偏小
在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了村子的整体发展。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居民点和责任田为一体的自然院落的形式进行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杂乱无章”的分布格局,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十分的突出。
2、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普遍
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是:前建设,后规划;模式在前,政策在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旧村的改造不力,造成了“空壳村”的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的地区对旧村的改造不注重,农民富裕后不拆旧房,盖新房。导致在村庄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下来,未能及时的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不断的扩展,形成了外表光鲜亮丽,内部破旧不堪的“空壳村”,一户多宅,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城乡用地规模扩大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外延扩展的速度较快,用地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比较大。在2001到2004年,城乡面积增加了125%,人口增长了81.2%,城乡用地规模单行系数为1.5,超过合理限度1.12;城乡人均用地为125.34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指标120平方米,存在着建筑密度偏小,建设容积率偏小、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明显偏小的现象。
4、园林、林地的减少,造成生产性农用地总量的减少
我国自2000年以来,园地和林地分别减少了1189公顷和468公顷,年均减少为280多公顷。由于耕地和园地、林地之间具有利用上的可逆性,在近几年中有一定数量的林地转化为耕地,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耕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是在实质上,生产性的农用地的总量在逐年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 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策略
1、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设施的用地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小城镇和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进行综合的开发。集中配套建设,集中管理,防止分散性建设。尤其是对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市场要和商贸区集中,此外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办公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做到整齐划一。
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要求。调整新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产品结构,大力的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可以开发旅游业和养殖业;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对个别的海拔较低的山区发展林业和果树的栽培,对全国的每一类土地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掘每类土地最高的利用价值。
3、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对农业的新要求,所以要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利用科学技术创造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要鼓励创新,既要有技术创新又要有管理上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的发展,大力的推进和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价值。
六、 总结
我国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山东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
[2]曹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