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8 10:46 热度:

  摘要:定远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设施老化、基层水利水保服务站瘫痪、管理机制不灵等,查找原因,采取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农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定远县,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属淮河流域。总面积2998km2,山区占343km2。2007年底,全县有耕地246.9万亩,22辖镇乡,253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为93.8万人。
  1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全县现有中型水库18座(县辖,设计灌溉面积3.91hm2),兴利库容2.2亿m3;现有小(一)型水库47座,蓄水6938万m3;小(二)型水库204座,蓄水5684.8万m3,总蓄水1.27亿m3,设计灌溉面积2.9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71万hm2。1~10万m3塘坝19492面,总蓄水1.2亿m3,设计灌溉面积3.43万hm2。小型机电灌溉站168座,总装机容量3666.5kW,设计灌溉面积0.73万hm2。大型电灌站一座,六级七个站,装机46台套15140kW,以提灌为主,该工程控制可灌溉面积682km2,有效灌溉面积达2.8万hm2。根据计算近期设计保证率为75%,灌溉模数0.6立方米/秒/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0.75。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国以来,虽然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形势的变化,水利投入机制的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2.1灌溉供水工程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锐减
  全县现有耕地246.9万亩(统计面积)。全县中小型水库,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病险。大量的蓄水工程由于存在病险不能正常蓄水发挥效益,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灌溉面积。渠道工程老化失修,渠道淤积严重,有水放不出、灌不进,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溉得不到保障。如水库灌区,因斗渠以下渠系不配套、老化失修,实际灌溉面积仅能达到历史最大实灌面积的65%。中、小型水库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不足设计值的一半。小型电站损毁不能用的占80%,即使国营站完好率也不到一半。
  2.2基层水利水保服务站近于瘫痪
  基层水利水保服务站承担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水利技术推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任务,直接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由于水利水保服务站存在人员工资、养老保险无着落,办公经费无保障等问题,工作无法开展,近于瘫痪,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
  2.3管理机制不适应农村水利发展要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既有资金短缺的原因,也有机制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未形成,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尚缺乏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
  3 原因分析
  3.1农田水利设施集体所有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是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体制因素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和原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分配给个人,而水利工程设施因其功用的共有性、基础性,而无法分配给一家一户,仍然是集体所有,在这种集体经济薄弱乃至空白的情况下,水利设施的管理成了一句空白的情况下,其现状是:小型农田水利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管理缺位,工程老化加剧,效益衰减。
  3.2投入不足是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根本原因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主要是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重点骨干工程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部分专项资金及受益农户的投入。定远县县级财政薄弱,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扶贫资金,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变化带来投资政策的改变,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资逐年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劳力大量外出,农村留守的是老弱病残,加上没有政府资金的引导,“一事一议”难以实行,往往是“事难议,议难决”。因而用于水利建设的的资金、劳务投入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是水利设施老化,耕地地力下降,农田减少。
  3.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定位不清,工程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水价与成本倒挂严重,“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3.4资金管理机制不顺
  现行水利投资分散,有土地部门的,有财政部门的,有农业部门的,还有其他综合部门直接掌握的。在资金项目安排使用上是各自为政,谁掌握资金谁说了算,而不是按水利规划和水利实际需要运作。一方面是大量的水毁工程无资金修复,大量的病险工程无钱加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用于政绩工程、“锦上添花”工程,资金使用效果差。
  4对策建议
  4.1树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状况,切实解决粮食安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针对我县水利建设的现状,要坚持“以防洪保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基础,以病险水库、塘坝加固为重点,以低产田改选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建设思路。
  4.2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来源。其次,以政府资金引导农民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民投资能力有限的贫困地区,按照“一事一议”方式,议定水利建设的劳务投入。三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长效投入机制,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
  4.3加强资金管理,促进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成效。要将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掌握的水利建设资金集中使用,按照地区水利规划和水利建设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果。为此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削弱部门权力,简化中间管理环节,加强监督。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充分发挥资金使用中的规模效益,是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建议调整粮食补贴政策,也可将粮贴资金集中使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可能对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的效果会更明显。
  4.4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公益性、准公益性的水利工程进行定性、定编、定员,落实维护管理经费;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从严控制人员,实行管养分离,努力降低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对基层水利服务站,县政府要解决他们的编制和供给等问题,使他们安心地在基层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
  4.5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正确区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和分田到户的关系,允许外出务工人员退回承包地,以村组为单位,实行集中耕种,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水利设施利用率和使用寿命,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集体所有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间的矛盾,促进农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定远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定远县水利志》;
  2、李晓辉、程永毅.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2),13-14;
  3、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学》2006

文章标题:定远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8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