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德州市水土保持工作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遵循客观规律搞好全市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六点建议。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客观规律,生态环境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西南部与聊城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河北省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为界,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滨州市、济南市为邻。近年来,德州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市的总体目标,突出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工作基础
1.1地形地貌。德州市地处黄泛平原,地势平缓,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高地海拔32.6米,东北最低处海拔5.3米,地面坡降1/7000-1/8000。由于古黄河迁徙、决口、泛滥所产生的沉积和堆积,形成高、坡、洼相间的微地貌。
1.2土壤植被。全市土壤以潮土为主,盐土和风沙土有零星分布。按土壤表层质地可分为:(1)沙质土。主要分布在决口冲积扇地带,其土壤耕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宜种植棉花、花生、地瓜、小麦等作物;(2)壤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滩高地、缓平坡地和槽状洼地上,其耕性良好,保水保肥,生产性能优越,适宜种植粮、棉等多种经济作物;(3)粘质土。主要分布在浅平洼地内,该土壤土质粘重,耕性差,易旱怕涝,但潜在肥力很高,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4)盐土、沙土。盐土主要分布于坡地,土壤质地多轻壤,因地下水位高,水质差,水盐运动剧烈,含盐量高,造成土地碱化,不宜作物生长。如采取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办法,可以转化为良田。沙土的特点是生产肥力极低,保水保肥性差,不抗旱不耐涝,作物出苗容易,生长困难,宜植树造林。
1.3气候条件。德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温度适宜、四季分明的特点,全年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2工作现状
2.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德州市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中,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总目标,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搞好面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以治沙改土为重点,在搞好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的同时,实施农、牧、林、渔结构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全市年均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
2.2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把预防监督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通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调查工作,对全市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规律,为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全年年均查处违法案件30起。
2.3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全面落实“农民投劳承诺制”和“公示制”。按照《山东省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项目的管理,对项目建设进行定期检查,并对近五年来已实施完成的部分工程进行检查。2007年,对2003—2005年省资助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重点检查了资金使用情况,并督促项目县建立、完善了有关资料和技术档案。在重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在治理标准和质量上严格要求,而且在治理理念、治理模式上大胆创新,通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示范带动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2.4“四荒”开发管理。德州市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四荒”治理开发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探索、完善有关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吸引社会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和“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思路,大力推行治理改革。二是在“四荒”治理的投入上,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积极配套好地方资金,积极落实好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同时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加快了“四荒”治理进度。三是治理政策上,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和办法,给治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四是在“四荒”治理上以科技为指导,加大科技含量。2008年共治理“四荒”面积1183.5公顷,投入资金616.5万元,投工55万个。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活动越来越频繁,客观上增加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难度。
3.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资金投入较少,且治理标准低、见效慢。
3.3部分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认识不足,以牺牲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问题仍然存在。
3.4有些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生产建设单位中个人不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3.5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工”的取消对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
4几点建议
德州市遵循客观规律搞好水土保持,坚持以落实《水土保持法》为架构,服务于生态建设这个大目标,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两条主线,依法行政,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加快防治步伐,做到重点治理与面上推开相结合,国家扶持与市场融资、群众参与相结合,抓点带面,突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在项目管理和“三权”落实上有新突破。
4.1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任何工程都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自然环保要求的旅游等都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过去的水土保持工作,几乎全力用于投资搞治理,防护监督力量极弱,这种重治理轻预防、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急需改变。
4.2充分认识水利和水土保持的密切关系。首先,水土流失固然是由于绿色植被破坏而加剧的,但真正导致毁灭性水土流失灾害的却是难以抵御的暴雨洪水;其次,水土流失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大大加剧了洪涝灾害,使暴雨的产流、汇流加快,洪峰洪量加大,泥沙淤塞河道,洪水排泄不畅;第三,水土保持的关键也在水,没有水难以恢复植被,栽树树不长,种草草枯萎,以往年年造林面积可观,而保存率往往不高的症结正在于缺水。由此来看,水土保持与水利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要求水保治理必须按流域规划进行,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易于见效,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与流域水利规划相结合,扩大其治理效益。
4.3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状况、水源条件、气象变化规律、社会经济情况及治理的紧迫性等,有针对性地选用治理方案和治理措施。如有的需要灌溉技术开路,而后再种树;有的要先解决水源,再搞种植;有的要先建设成基本农田等。总之,治理区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切不可墨守成规。
4.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水土保持本身不是产业,但是其治理成果往往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土保持治理的投入与效益,既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础性、减灾性来考虑,又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对待。投入不能再按照面积平均分配,不能硬性的要求地方自筹,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确定治理指标,不能无视难度与条件单纯以治理面积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标准。
4.5加强监督强化监测。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在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各项产业大发展中,极易出现破坏绿色覆被,造成水土流失灾害的现象。在水土保持防治和管护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尽快健全水保监测体系,在水保经费中切出足够的费用用于治理区的监测和监督,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执法有据,监督得力,良性发展。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治理经费不多、监测太滞后、监督力度小、防护相脱节的局面。
4.6突出重点加快速度。一是针对农村“两工”取消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加大改革力度,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政策,拓宽治理投入渠道,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二是加强部门协调,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监督执法工作。针对当前开发建设项目中水保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强水利、国土资源、环保、计划等部门的协调,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把监督执法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水土保持新经验,新做法,展示德州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四是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幅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