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山小流域采用金字塔治理模式,具体措施为山顶侧柏、刺槐带帽,山腰桃杏林果缠腰,山脚沟底农田粮茂,地堰夹种、金银花。沟道、谷坊蓄水拦沙,群众长远致富发家,奔着近抓粮和牧,远抓林和果的目标,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治理一点成功一点。由上至下进行治理,先后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流域现状
东山小流域位于苍山县贾庄乡境内,属淮河流域运河支流西加河水系,长新桥水库下游,流域面积11.77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267km2,占总面积的70.2%。东山流域地形、地貌为低山青石岭区,沟道坡度较缓。受大陆季风气候及复杂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不合理的人为生产活动致使区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为8.267km2,占总面积的70.2%。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年来,流域内群众在当地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329km2,其中营造水保林40.3hm2,经济林92.6hm2,修建塘坝1座。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动群众,增强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总结出大量的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经验:山顶侧柏、刺槐带帽,山腰桃杏林果缠腰,山脚沟底农田粮茂,地堰夹种、金银花。沟道、谷坊蓄水拦沙,群众长远致富发家,奔着近抓粮和牧,远抓林和果的目标,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治理一点成功一点。由上至下进行治理,先后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规划目标
该流域第一期的综合治理,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k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的11.28%,提高到30.8%,平均侵蚀模数由原来的3060/km2.a,减少到1340/km2.a,年蓄水保土能力增加69.2%以上,初步建立起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合理配套的科学防护体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三、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东山小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治理的各项措施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基础,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坡面径流拦蓄为重点,按照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原则,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以地形、坡位、土壤等立地条件和地形差异等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山腰中部以上部分,以封山育林为主,山坡中部以下以种植经济林果为主,山脚以下沟道两旁的平缓地带以整修水平梯田为主。沟道内谷坊、塘坝节节拦蓄的布局模式,同时实行梯度开发,分层利用地表水修建蓄水池,增加灌溉面积,工程布局设计要求是沟坡兼治、综合治理的多层防护体系。
根据该流域的立地条件现状及特点,经调查论证,确定以“治理水土流失,确保粮食安全,促进三大效益”为根本目标的设计方案,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整体布局紧紧围绕“山顶松槐戴帽,水平梯田高效,治理节节沟道,坡面排水配套”的治理模式。制定措施布局与配套。
1、山顶水保林防护体系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山顶地势陡峻,根据山顶部位地势险峻、土层较薄的特点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主要树种是侧柏、刺槐。流域内共设计水保林7.9hm2。
2、山坡梯田防护体系
山坡地带,人类活动较多,人为破坏严重,地势大多平坦,面积大,坡度小,水源条件好,采用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整修水平梯田。集中连片,达到地面整齐,地埂整齐,内有排水沟,外有稳定边坡的高标准梯田。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主要用于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计划整修水平梯田55.2hm2。
3、沟道工程防护体系
按照“宜拦则拦,宜蓄则蓄”的原则,自上而下,层层设防,逐级治理的指导思想,在支沟经流集中地势较缓处修建谷坊8座。拦蓄下泄水流,蓄水灌溉。
4、小型拦蓄水工程体系
根据该区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和水资源分布特点,在径流集中的坡面布设蓄水工程,发展集雨灌溉,并按照蓄、灌、排相结合的原则,在坡面修建蓄水池,在梯田两侧规划排水沟进行排水。规划设计4个蓄水池,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挥灌溉效益。
5、建立近、中、远相结合的环状防护体系
根据调查研究,在居民点周围发展养殖业或植树,发展庭院经济。建立以水平梯田、水浇地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林果开发区,结合林、粮间作,建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优化配置的治理模式。
四、治理成效
东山小流域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流域造林面积达到229.8hm2,使治理片内林果面积达到宜林面积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70%。植被面积的增加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搞蚀能力。各种拦蓄工程的建成使用,洪峰得到削弱,泥沙得到拦蓄,减轻了下游河道、水库、塘坝的淤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水保工程安全渡汛,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合理配套,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一个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秀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