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与发展》杂志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 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 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 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
摘要:具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不断增多,以及用火、用电、用油规模不断加大,使得引发火灾的因素增加。据全国火灾统计资料显示,火灾中死亡的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火灾中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而致死的。本文介绍了火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火灾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如烟气、热量和生成的有毒气体、建筑物倒塌及有毒性的灭火对象的扩散等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从而提出了“绿色消防”的要求。同时总结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火灾,燃烧产物,烟气,环境,绿色消防
引言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火又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火灾不但会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烧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火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江河污染、有毒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影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火灾对环境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火灾产物及火灾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火灾产物通常有火灾生成的气体、热量、烟及灰烬。在消防工作中,考虑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意义重大,也是一个消防部队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1火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火灾不仅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火灾的燃烧产物及其破坏作用。燃烧的产物通常有烟、气体、热量和灰烬。
1.1火灾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的污染
火灾在燃烧中产生大量烟气,这些烟气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盐酸和氯气、氮气、等无机气体。它们会在空气中滞留,或是发生化学反应,给大气造成污染。
(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燃烧产物之一,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易造成温室效应。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时,人们就会感到缺氧;当浓度达到0.5%时,人们就会感到呼吸急促、头痛、眩晕,浑身疲乏无力,严重窒息,以致死亡;同时也会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2)氯气
氯气对植物的危害比二氧化硫的危害高两倍,并且容易与潮湿大气接触形成盐酸烟雾。而氯化氢气体则含有刺激性的气味,具有强酸性,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刺激眼睛,引起呼吸道发炎和肺水肿。
(3)氰化氢
这种气体是由羊毛丝织品或含氮的塑料制品燃烧产生的,无色、有苦杏仁味,剧毒。当它在空气中浓度达2.9mg/m3时,对人的生命有危险;达到144.9~289.8mg/m3时,人会立即死亡。
(4)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火灾中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由于一氧化碳能通过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离解缓慢的碳氧血红蛋白,从而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造成各种缺氧症状。
1.2火灾产生的热量的危害
火灾放出的热量对环境的破坏火灾的发生、发展就是一个火灾发展蔓延、能量传播的过程。例如一立方米的甲烷气体燃烧后能释放出的热量为39905.4kJ;而一立方米乙烷燃烧后能释放出的热量高达69586.9kJ。火灾放出热量以热传导、对流、辐射的形式向周围散发,对人体、动植物具有明显的物理危害。
1.3建筑物倒塌时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倒塌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倒塌时产生的粉尘对大气的污染。这些烟尘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颗粒,会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而且粉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锰、镉、铅、汞、砷等。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甚至引起肺癌。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
2.烟气的抑制
烟气的预制主要是从材料、建筑构造、设备等方面来实现的。
2.1材料方面的抑制措施
大多数材料如建筑材料、室内外装修材料、各种管道及保温材料等均有可燃性,燃烧时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烟气,有些材料产烟量还相当大如歌舞厅和ktv等娱乐场所采用的隔音材料。因此,对于烟气的彻底抑制即是杜绝使用可燃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只能尽量少用可燃物。因此,我国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从而减少烟气的产生,进一步达到火灾发生地可能性。
2.2建筑结构中的抑烟技术
其原理是将着火房间完全封闭起来,杜绝新鲜空气进入,使其内的燃烧因缺氧而自行熄灭。
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设置各种障碍以阻止烟气继续扩散流动的方式,称为阻碍防烟。刚性的阻碍物有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和防烟垂壁等;柔性的阻碍物有防烟气幕。
利用火灾烟气的热压作用和室外空气流的风压作用使火灾烟气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排至室外的方式称为自然排烟。它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式,但在不靠近外墙时就难以应用,而且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只能有条件时使用。
2.3设备上的抑烟技术
借助机械力强迫送风或排气的手段来排除火灾烟气的方式称为机械排烟。对于没有条件进行自然排烟的以及较重要的场所应采用机械排烟,对于需保证人员安全疏散、避难等影响人员安全的场所,应采取正压送风的方式,防止烟气的进入。在正压送风的同时,也可在相应部位进行排烟,使之具有更完善的效果。
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设置固定灭火水系统如水喷淋系统,在火灾发生时出水灭火,不仅能有效控制火势,降低火灾损失,喷出的水对火灾烟气起稀释、降温、溶解作用,并成为凝聚相滴落,既降低了烟气的毒性,又抑制了高温烟气的蔓延扩散。
3防范措施
针对我国愈加严峻的火灾形势和发展趋势,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和“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3.1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全面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根本在于管理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2001年,公安部发布实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充分发动社会单位,群策群力,加强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行逐级防火负责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类消防组织网络体系和消防责任体系,明确消防工作目标,严格考评、严格奖惩,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切实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居民住宅火灾突出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有效的住宅装修规范,加强装修队伍和人员的资质管理,限制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使用比例,划分防火分区,强制性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探测器和自动灭火装置。
3.2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审核
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建筑消防审核工作,把好消防安全源头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当前,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公共消防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账较多,基础不牢。为此,各地要积极贯彻“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账、快补旧账,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还清旧账、不欠新账,并保证新建、扩建城镇时,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其同步发展,解决好市政消火栓不足和消防车通道不畅,以及消防站少、消防装备、消防通信不适应灭火作战需要的问题。财政、建设、规划、电信、自来水公司和消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城镇安全保障功能,提高其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3.3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
立足长远,大力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消防安全工作,宣传教育系于一半。提高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消防安全素质是火灾预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闻报刊、电视、工会和社区等单位、团体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术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做到平时能防、遇火能救,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
3.4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的电气、消防产品监管机制,研究开发新的防灭火技术和产品。通过加强立法,强化对消防、电气产品生产以及使用领域的监督管理。所有电气产品都必须符合安全标准,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销售。积极组建“科学、权_威、公正”的消防企业资质评审机构和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消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使金融信贷、保险承保等业务同投保单位、家庭的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火灾危险等级之间形成相互连环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达到社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火灾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出新的火灾早期智能探测系统和高效、低廉的阻燃、灭火产品;加强大空间建筑火灾基本规律的研究,开发生产新型实用的烟气控制系统、图像式火灾探测系统、自动定位灭火系统及其他特种装备,研究修订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灭火战术。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然而火灾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江河污染、有毒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影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火灾对环境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陆云龙.环保与消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N].城市导报,2002-08–24
[2]全浩等.恶臭环境科学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赵由才.环境工程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覃启平.有毒气体危害植物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绿色环保,2004
[5]陶圣如1化学建材的阻燃抑烟问题1阻燃材料与技术,1992,3:12~15
[6]李英儒等1高聚物阻燃处理与燃烧烟毒问题1阻燃材料与技术,1993,6:15~18
[7]公安部消防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淘汰哈龙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