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论文城市绿地方向论文范文二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8-05 09:16 热度:

  本文选自核心期刊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刊发探讨如何应对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面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 试图通过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解读和分析,发掘景观生态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将其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学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会文化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openspace)中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1]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因过多依赖经验和强调感性思维,使规划不同程度出现分析不客观、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导致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面临巨大的挑战。[2]

  2.1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所依 赖的理论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基于生态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社会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防震减灾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等。由于规划研究的范畴太广,规划 师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导致规划不能挖掘各种理论的真正内涵,而变的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该以生态理论为依据进行布 局。

  2.2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专向规划。其布局原则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人员多依赖经 验凭借规划设计的直觉和本能,强调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对形态的唯美追求。[3]而对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 对理性的思考。

  2.3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指导 下一层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绿地建设。但是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与下一层级绿地空间规划的合理衔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每一 个地块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确定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些地段的绿化体系与绿地系统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总规层面绿地系统规划可 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归因于控规对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置若罔闻,应该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寻找。

  3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与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4]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 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城市,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的中心进行研究。城市绿地景 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 布局,以生态学思维合理安排城市中各类绿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观生态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景观生态学始终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等[3]。

  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即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针 对中心城区规划而言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其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 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在城 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建立广义城市绿地——“大绿地”的空间结构。

  3.2景观生态格局原理

  3.2.1“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 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城市建成区等景观[7]。任何一种景观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模式。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 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区域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空间结构。[3]

  3.2.2最优景观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s)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s)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空间集聚与分散格局最优的景观格局之一 [8],它强调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连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块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 (steppingstone),使斑块相互渗透。“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将景观生态属性划分为大型自然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自然斑块和廊道七种,主张集中与分散相 结合的规划格局。[8]大型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和局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型斑块作 为物种的临时栖息地和避难所;廊道作为物种迁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观生态的典型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城市绿地整体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围内,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时在城市内部分散着各个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块和小斑块通过自然和人工廊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网络。

  3.2.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安全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Psecuritypatterns)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 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 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护为例,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0]:

  (1)源(source):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zone):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intersourcelinkage):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radiatingroutes):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point):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

  3.3景观尺度原理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观生态过程中, 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小区尺度(plotscale)、斑块尺度(patchscale)、景观尺度、区域尺度 (region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 定。

  从景观单元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这些景观结构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尺度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公园绿地的尺度大小、生态绿化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态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观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观连接度原理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及生态过程,功能联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指标。景观连接度大 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相反生物运动阻力大,生存较困难。景观连接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 式,各个景观要素是通过廊道所联系。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的连 接度,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3]绿色生态廊道对维持小生境(Ecotope生物栖息地)的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徙 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显。廊道的规划设计就是增加连接度。并且在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中,利用小型斑块作为连接连接廊道的踏脚石。[8]

  3.5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境的复杂性有关,与物种生境的 质量、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 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

  3.6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还有很多经典的原理,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关系不大,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将乡村的农田、牧场、山林、水体等通过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将城乡绿地统筹考虑,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城乡生态绿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绿地格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大型的核心绿地斑块(开敞空间),这几个大型的斑块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绿地的外围建立一圈环绕着它的缓冲带,该缓冲带的绿化率应该低于核心区的。并且通过小型的绿化廊道将这几个核心绿地空间的缓冲区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4)如果城市有河流、铁路、高压走廊等线形空间存在,应结合现状条件,在其两侧设立一定宽度(至少3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并且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在廊道经过处,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斑块。

  (5)依据分散布置的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小型公园,小游园)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6)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将分散的小型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将其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相连接,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

  (7)将城市整体生态网络通过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引入到乡村生态系统中,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格局。

  (8)建设城市大中型绿地,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绿地中出现。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绿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绿化体系。[11]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小钊陈沧杰丁纪江刘茂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性思维导向探析——以江阴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7(05)

  [3]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7(05)

  [5]周廷刚郭达志.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J].生态学报,2003(05)

  [6]陈锋.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FormanRTT,GodronM.LandscapeEcology[M].NewYork:JohnWiley&Sons,1986.

  [8]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9]McHargIL.DesignWithNature[M].NewYork:JohnWiley&Sons,1969

  [1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01)

  [11]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文章标题:环境科学论文城市绿地方向论文范文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1818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