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赣榆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以来,赣榆县先是发生了六十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特大干旱发生后又遭遇六十年不遇的强降雨,旱涝急转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本文对旱涝急转的灾情进行探讨。
关键词:旱涝,灾情,应对措施
一、旱情与灾情
2012年5月8日至7月7日,全县60多天滴雨未下,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春夏之交严重干旱,长时间连续的干旱使农业生产损失惨重。俗话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7月8日遭遇60年不遇的强降雨袭击,自7月8日5时至7月10日7时,全县平均降雨量达300.7毫米,最大降雨量达380毫米。全县36.9万亩农作物受淹,162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过亿元。
近年来,赣榆县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的发生频次逐渐增多,灾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探索赣榆县发生旱涝急转的成因及特点,从而寻找到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赣榆县出现旱涝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多少和时空分布是否均衡。现仅针对本县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地理、气象、土壤墒情、灌溉技术及工程设施等方面作为主要因素去探讨分析。
2.1地理。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跨北纬34°41′30″至35°07′39″,东经118°45′39″至119°18′07″。南与连云港市区、东海县隔新沭河相望,东濒黄海,西、北两面和山东省的日照、莒南、临沭三县接壤。全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幅员面积14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9万亩。赣榆县境内地形复杂,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丘、坡、平、洼层次分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是低山丘陵,中部和东南部是大面积的冲积沉积平原,东部为沿海洼地。其中陆地面积为1112.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水面面积为312.67平方公里,占21.9%。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我县易旱易涝,易受台风暴潮袭击,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2.2气象。赣榆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北方南下的季风侵袭,以寒冷、雨雪天气为主,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更换期,多干旱天气,形成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937毫米,丰水年份降雨可达1482.7毫米,枯水年仅537.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119毫米。年内降雨分布严重不均,6至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1%,春旱突出,夏季雨量高度集中,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受境内调蓄能力限制,丰水年易形成洪涝灾害,枯水年、平水年水量不足,地下水储量有限,特殊的气象环境极易造成旱涝急转。
2.3土壤墒情。赣榆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其中:棕壤、潮土、盐土占66%,砂礓黑土占34%,潮土系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土质松软,易冲刷流失,形成河道淤积;砂礓黑土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土体结构为:耕作层浅而较松,雨后容易板结干裂,干时产生裂缝,切断了毛细管联系,地下水不能向上运行补给耕作层,因而容易干旱;犁底层透水性差,雨水不易下渗,极易产生渍涝灾害。
2.4灌溉技术。目前,赣榆县节水灌溉技术基础较差,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在灌溉条件较差的丘陵高亢区,主要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旱时靠天等雨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耕作层干裂、作物近枯萎时,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由于大水漫灌,一亩地需水量高达120~150m3。过量灌水3~5天后,耕作层的含水量还高于适宜含水量,如果在一周内出现强降雨就可能产生涝灾。
2.5工程设施。赣榆县共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在册小水库70座,重点塘坝25座,水库总库容3.62亿立方米;大中型水闸30座,其中沿海挡潮闸9座;主要行洪排涝河道7条;海堤全长62.5公里。县内范河、朱稽河、兴庄河、龙王河、绣针河等区域性骨干河道多年来没有进行治理,淤积较为严重,防洪标准偏低,行洪排涝不畅,易形成短时积水现象,内涝比较严重。交通工程中跨河桥梁工程施工围堰等清除不尽,桥梁过水断面较小,阻水情况严重,影响行洪排涝。全县很多防洪、排涝工程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面上农田水利工程薄弱,田间工程配套不够完善,排涝设施少,排涝标准低,约有40%的农田排涝能力不足3~5年一遇,灌溉设施不完善,渠系标准低,水量损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非工程措施不能适应防洪抗旱减灾的需要。
3旱涝急转的主要特点
3.1具有集中性。旱涝急转的发生时间一般都集中在7~8月份。历史资料显示,旱涝急转发生时间均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3.2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旱灾的形成持续时间长,是个渐变的过程,夏季一般持续20日以上,而涝灾形成时间短,是个突变过程,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最长的3~5天,最短的不到两天,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小时。
3.3具有破坏性。旱涝急转发生后,内涝与外洪密不可分。流域性的强降雨起初可以使旱情得到解决,但随着降雨过程的持续,80~100毫米以上的降水就会使局部地区产生内涝。
4应对旱涝急转的主要对策
4.1统一认识,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汛情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对地处沿海县份,更是如此,今日还在大旱,明日就可能出现突发性大涝、大洪、风暴潮同时遭遇的局面。应对措施要科学实用又要便于操作,还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要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不误。
4.2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抗灾中的作用,调度和运用水利工程是抗御水旱灾害的关键措施,抗御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更要科学决策,精心调度,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旱涝急转的规律,在调查度运用水利工程时要处理好防汛与抗旱的关系,切不能顾此失彼。旱涝急转发生时,立即确定全县各河、库、闸的运行方案,使河、库、闸联动,信息统一,指令统一,执行不走样,该排的排空,该蓄的留蓄,彻底消除本位主义,自顾自身局部利益的行为发生,对河、库、闸要以科学控制,蓄泄并重的原则进行,切不可一边倒,以致出现旱涝急转时手忙脚乱。
4.3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增强防御能力。随着防汛抗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防汛指挥机构不断编制完善各类预防自然灾害的预案,预案的编制及启用,对进一步规范防汛抗旱行为,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预见性,具有指导意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4.4提高工程标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针对旱涝急转的新情况,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损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安全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活力水利”为中心,以突出民生水利为出发点,在因地制宜、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利建设规划。
4.5强化工作职责,加强水利工程巡查。强化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水库、涵闸等重点部位的值守,需要时要及时提闸排水,抢险队员上岗到位,备足抢险物资,发生险情及时抢护。涝灾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组织要立即行动,按照应急制定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抗灾工作。
4.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抗御旱涝急转的难点和重点,更是有效抗御旱涝急转的重要条件。就目前的科学水平,准确无误地预报何时、何地降多大量暴雨,还是很困难的。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才成为抗灾的难题。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科研功关,尽快提高天气监测和预报水平。
5结论
本文分析了赣榆县旱涝急转的成因,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水和谐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强化工程与非工程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
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与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内容。《中国农业气象》为中央级刊物,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农业气象》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农业气象情报、信息、学术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