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农村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14 09:20 热度:

  摘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污水就是来源之一。由于我国对环境治理的重视,使得城市污水治理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在污水管网尚未铺就或不可能到达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一直得不到解决。本文就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成因、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污水,农村污染

  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污水治理事业,为推进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部署,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处理能力已达到1.25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7.5%,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但在污水管网尚未铺就或不可能到达的农村地区,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还往往被忽视。

  1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通过对广大农村环境的调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农村生活污染突出。在农村村庄、散居农户周边的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特别是塑料制品),畜禽粪便、污水没有处理乱排放导致周围的环境恶化。据调查,大部分县市农村农户均没有建垃圾收集池,村庄没有建设垃圾收运站。与此同时,县集镇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运系统,导致城集镇生活垃圾在镇郊、村郊周边堆放,形成垃圾围城现象,也对农村环境威胁较大。

  1.2 农村养殖业污染严峻。近几年随着畜禽养殖业飞速发达,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大量规模养殖没有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污染了境内溪河、土壤,甚至威胁人畜饮用水源安全。

  1.3 农村小企业污染治理较差。目前大量小作坊式企业到农村落户,这些小企业由于没按正规程序报批,都是在农村租用农地建厂,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没有建设相应污染防治设施,导致工业废水随意排入水体,工业固体废物在农村随意堆放污染环境。这些小作坊式的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治理困难,对环境是严重的污染隐患。

  2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则

  2.1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问题成因复杂,应进行近远期、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促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明确近期的工作重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问题比较集中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2.2 防治结合,源头控制。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严格农村地区建设开发活动环境准入,合理布局村庄和农村工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从源头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

  2.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千差万别,按照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应从城区周边逐步向农村集镇推进、从农村集镇逐步向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村庄推进、从相对集中的村庄向分散的农户推进,要先工业、养殖污染治理逐步向一般污染推进。

  2.4 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探索推广各种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3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1)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强化地方政府辖区负责制,各乡镇要明确地方环保工作实行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协作。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环境问题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辖区内出现严重污染的事件还要启动行政问责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3.2 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1)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保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2)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3.3 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1)改革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农村的生活污染、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2)加强规划管理。加强镇村、街道公共环境的规划和相应制度建设,对农村集中居住点、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时,重点应将防治污染与垃圾处理纳入规划中,对农村垃圾和污染物进行依法规范管理。(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以协会、企业、工业园区为依托,以沼气、食用菌、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实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工程和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强化污染监管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污染监管执法。要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保证正常运转并实现达标排放,对偷排漏排、污染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2)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有关部门要组织联合执法队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专项整治。(3)强力开展以饮用水源安全为重点的执法行动。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坚决取缔对农村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工业、养殖业等重污染行业。(4)强化环境准入。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政策,坚决禁止“两高一资”和国家明文规定行业向农村转移,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产生。

  4 结论

  总之,污水处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事业,城市污水治理、农村污染治理要同步进行,全方位开展污水治理事业,处理好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污水技术新路子。

文章标题:浅议中国农村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155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