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抚顺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并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退化;环境保护;防治对策;抚顺市
一、论文引言
抚顺市地处辽宁东部,自然环境基础较好,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自然环境。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矿山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本文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2个方面浅析抚顺市生态环境的退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二、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达到最高。由表1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抚顺市近50多年来气温的变化基本上是冷暖交替,呈上升趋势,即60—70年代气温低,80年代中后期至今明显上升,暖冬年份连续出现,降水量持续减少,干旱时有发生,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从表2看,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不一至,进入90年代后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当地干旱化的趋势。据气象部门统计,抚顺市近几年春秋冬少雨雪,降水主要分布在汛期,特别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结果有些地区出现“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的情况,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表1抚顺地区不同年代和季节气温平均值、距平和增值
表2抚顺地区20世纪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mm
年代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全年
50 115 601 177 35 928
60 127 548 140 32 847
70 128 473 172 29 802
80 131 537 145 21 834
90 117 501 133 25 776
20 122 496 129 25 772
2、抚顺地域呈明显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属中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山地地貌,河谷宽窄不一,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抚顺城区位于浑河河谷冲积平原上,属山谷盆地地形,气流较稳定,风速较小,加之冬季易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直接影响抚顺市的生态环境;另外,抚顺市土地资源较为贫乏,山坡地多、平地少,全市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6公顷,加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且由于抚顺市山高坡陡、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抚顺市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
三、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这是人类在实践中悟出的一条基本道理,也是生态保护工作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许多地区和行业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忽视生态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顾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只考虑自己“政绩”和局部地区眼前利益,短期行为造成的危害极大。
2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特别是经济政策没有考虑生态保护的需要。
3违背自然规律,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人口不断的增长,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强度,使生态环境退化。2000年全市人口219万人,2008年城市人口增至226万人。人口增长了,必然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使环境的承载力下降。
4错误的资源观念。长期以来,以“地大物博”,加上“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和“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和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的盲目行为。
2、经济因素
1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由于其低投入、高产出,加大了资源消耗,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滞后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许多行业均不同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数量,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先破坏后整治”“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并将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正常途径。其结果必然导致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造成土地退化、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破坏。
2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抚顺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这座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相当长时间的过渡无序开采,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私挖乱采,严重地破坏了本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这也是导致抚顺市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一。
以抚顺市清源满族自治县为例,截止到2010年,该县因矿山开采剥离废石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累计堆存量约268万t,堆存占地面积达5万m2,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法制和政策因素
目前,抚顺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实际管理需要;这在客观上也是造成生态破坏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1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近十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由于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支持,面对“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不能有效地加以遏制。
2执法不力。长期以来,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现象,致使破坏生态环境违法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另外,还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的现象,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
3现行的生态环保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如目前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在资源得开发利用上,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导致对自然之用的浪费和破坏;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
4、历史遗留问题
抚顺是以矿山,化工为主的老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能耗、重污染、资源开采型的工业结构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是造成抚顺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能耗以煤为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量小,是造成抚顺市煤烟型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加之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导致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抚顺市由于历史遗留的建设和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生产、生活功能区混杂,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抚顺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根本性的大事来抓,要把对当地生态质量负责作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环境负总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并把生态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时研究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落实生态保护工作措施。
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地方在政府要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的法律与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对本地区的生态保护。要认真、坚决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鼓励农民培育山林、保护草原、爱惜耕地、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乱砍、乱捕、乱垦现象坚决依法处置。3、提高科研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节水农业、早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鼓励各类科研研究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对研究开发成果予以保护,并依法有偿转让。现有的各类科研机构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布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各地区制定规划、设计工程等提供服务。
4、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规划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本地区的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分区、分类明确生态保护的控制对策和生态建设任务,特别要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定专门保护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各项资金的落实。
5、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技术,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为生态建设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国外资助生态环境建设有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6、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抓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结束现阶段各资源部门分散管理、分散使用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局面,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金融支持系统。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投资渠道,鼓励民间组织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五、论文结语
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了抚顺市生态环境退化。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保护对策,如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和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完善经济政策和推进国际合作等,从而遏制抚顺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达到美化绿化城市的目的,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抚顺市环境保护局.抚顺市环境质量报告(2005-2009年)
2、王英,李明才.抚顺54a降水特征与水资源分析[J].气象科学20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