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建设之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19 14:50 热度:

  摘要:本文农业环境科学论文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充分分析绩溪县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建设为目标,探索一套建设建设山川秀丽城市的方法与思路,以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创建秀美家园。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发展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物众多,徽文化十分丰富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处处粉墙黛瓦,古风悠悠,素有“无绩不成徽”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历史名城。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1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
  绩溪县地处皖南山区,位于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结合部,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地区,为安徽境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5km2(不包含已治理面积),其中轻度流失面积20km2,占流失面积的8.9%;中度流失145km2,占流失总面积的64.4%,强度流失区60km2(其中有10km2的流失面积为剧烈侵蚀),占总流失面积的26.7%,绩溪县辖属7镇4乡,中度流失在各乡镇都有分布,尤其以瀛洲、伏岭、家朋、扬溪、长安等乡镇最为严重,侵蚀模数为4430T/km2.a,年侵蚀总量99.6万T,流失区大部分为风化花岗岩和石灰岩地区。本县2km以上河流117条,总长度831km,河网密度0.751公里/km2,境内主要河流有:登源河、戈溪河、扬之河、白沙河、大源河、徽水河等河流。
  绩溪县水土流失原因是降雨、地质、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潜在因素,是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的控制,山区暴雨强度大,形成径流大,汇流时间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由于受人为不合理的利用水水土资源,大面积的破坏森林植被,陡坡开荒,滥用土地,无控制性地开矿、取土、采石,致使地表植被不能很好的涵养水源,以致不能减少雨滴溅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地力下降。因地表肥土大量流失,土层变薄,结构变劣,肥力降低,农作物产量下降。据测算本县境内年流失有机质约0.96万T。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致使该区近1/4的土地破坏,土壤砂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
  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早,自1954年开始,1956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具体抓水保工作,并在荆州、金沙、扬溪、等乡镇进行示范性点、片综合水土保持治理。之后在文革期间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喜人的成绩。1982年底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我县及时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1983年底县水保委员会组织科委、科协、区划办、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人员,首先对伏岭镇30km2小流域的水保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分析研究,拟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规划,1984年开始实施,1991年竣工,总投资38.7万元,累计有效治理面积24km2。1985年下半年,对北村—大石门流域67.5km2进行了规划,1986年开始治理,1996年竣工,总投资90.31万元,累计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58km2。1987—1998年又相继完成徽水河——浩寨流域、瀛洲流域等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有效治理面积达47.07km2。1999-2007年相继完成和实施了登源河流域水保国债项目68km,龙川河坑口综合治理项目8.5km2,瀛洲治理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8.8km2。目前有正在实施的2007年龙川河仁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面积达6.8km2。
  水利部于2006年将我县列为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我县所属新安江流域716km2的面积划为试点范围。试点开展以来,我县累计完成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km2,实施封育保护面积10.4km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与建设有力的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在应用方面,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优化配置等工作,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以恢复植被,增加地面覆盖为中心的造林种草技术;以减少径流、拦蓄泥沙为重点的各种水保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治理模式与配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转向开发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人为破坏造是当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如以毁林开荒及种植桑树为主要因素,加之广种薄收、倒山种植等生产方式在该地区沿袭,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据调查,我县拥有桑园达1325ha,大部分为25°以上的坡耕地续播继种,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本区域位于新安江水系上游,由于在采矿、交通、建材、基建等生产建设项目中,忽略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下游的安全及新安江饮水质量。
  1.3.2农业生产效益差,产业化难以形成
  本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和副业生产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较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一方面是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是缺乏当地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未能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资源优势互补来发展各自的支柱产业,造成依靠对自然界的索取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愈演愈烈。
  2我县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
  2.1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尚待加大
  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加之我县大力宣传,全县的水土保持意识逐渐增强,但有部分地方群众水保意识仍很淡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2治理任务艰巨,投入相应不足
  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出现局部改善、整体转向良性的情况,但由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为水土流失破坏尚未得到解决,导致水保治理与破坏出现反复,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我县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据我县实际情况与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2.3抓住发展机遇,加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以“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主题的北京奥运会即将掀开建设绿色奥运、建设绿色家园的新篇章,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增强人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我县是安徽省境内火炬传递所经城市之一,是奥运火炬传递接力站。为迎接奥运圣火的传递,我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绿色奥运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扩大对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提高全县人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
  2.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建设农村生态旅游家园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果园防护,绿化美化,生态村居目标,对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治理开发,应根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如在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的家朋、长安等乡镇,加大退耕还林工作的力度;在拥有国家级“龙川胡氏宗祠”、省级“奕世尚书坊”和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尚书府等文物的龙川景区及素有“贾儒村”之美誉的仁里社区,应充分依傍当地丰富人文景观资源,名人志士文化背景,深厚文化底蕴,较高旅游知名度等条件,来发展当地生态旅游,推进水土保持建设;对山地坡面起伏较大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荆州等地充分地利用当地地形大面积开展经果林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3几点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继续开展多形式的、多层次的以普及水土保持法律知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知识、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各级乡镇领导及工矿企业法人代表的水土保持意识。普及、培养和教育引导生态型的生态方式和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经济利益和环保利益的关系增强全县水土保持意识。对水土保持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培养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单单是退耕后不再种粮食作物,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营建水保林、生态林,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
  3.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县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我县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并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十分必要,其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3.4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机制,明晰产权,搭建社会办水保平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理念打造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调整,用工业的成果来反哺农业,推动开发治理的顺利开展,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明确产权,捆绑资金进行补偿,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产权进行转让、继承、拍卖。确定“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机制。推行投工承诺制,强调各乡镇治理任务、实施地点、治理目标等,通过政府搭台,部门导演,群众唱戏的方针,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办水保平台。
  3.5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建设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述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3.6实施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避免人为干扰,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资源利用模式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增加生态系统本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改善地区的有效途径。
  4论文结论
  党的“十七大”彰显了“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发展理念,涵盖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对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水保建设指明了方向。报告明确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大意义,指明了生态修复的科学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我县要很抓“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机遇,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提高政府行政职能严格监督执法,切实加强宣传,处理好国家大政方针和局部政策之间的关系,强调分管领导的责任,把水土保持建设工作与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努力把水土保持工作做稳、做好、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廷辅,《中国水土保持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Vol.17(4),1997。
  2段巧甫,《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
  3刘毅,廖汉民,《绿染荒山展秀丽创建产业致民富》,《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第11期。
  4绩溪县水务局,《绩溪县1998-2010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1998年。
  
 

文章标题:绩溪县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建设之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114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