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风沙区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8 08:15 热度:

  黄淮海平原有风沙化土地面积206.7万hm2。这些土地目前不仅生产能力低,而且成为尘沙风暴的发源地,影响着整个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因此,研究风沙化土了的综合治理模式势在必行。为了探讨这一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研究开发治理模式,制定水土保持措施,使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最佳配置,水利部海委把山东省夏津县郭后风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作为试点进行重点研究。
  郭后风沙区位于夏津县东北,包括郭寨、后屯两乡各一部分,总面积65.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3km2。郭后风沙区系黄河决口泛滥冲淤而成,宏观地形平坦,地貌为岗、坡、洼相间,土壤表层多为沙土,质地疏松,结构脆弱,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该区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为中心,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开发、试验、管理一齐上,从而探讨出了适合该类型区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即防护体系、蓄灌排水体系、治理开发体系、试验研究体系和预防监督体系因地制宜、综合配置、同步协调、有机结合的黄泛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1防护体系
  1.1农田防护林网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是开发治理风沙区的一项基本生态工程,营建林网可防止土壤风蚀,减少土壤养分无效输出,将风蚀损失的有机质及营养素稳定在农田内,并且由于林带防风,还可截留、沉降随风飘移的黏粒,从而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当地风向是以南南西风及北北东风为主。设计主林带间距150m,副林带间距250m,方田面积3.75km2。林带与沟、渠、路走向一致,同步设计,充分利用沟路边岸植树插条,沿沟渠两侧各栽4行乔木,株行距2m×1m,株间栽紫穗槐1墩,在沟渠两坡面上各栽旱柳1行,株距4m,绵柳条2行,株行距1m×1m,加上沟渠,主、副林带宽度分别为19.5m和22.5m,林、路、渠占方田面积的23%—25%。
  1.2防风固沙林
  沙岗地、缓起伏沙地,地形起伏不平,地表多为飞沙土,冬春受风南北滚动,易形成风沙流,属强度流失、极强度流失沙地。该类型主攻方向是因地制宜栽植乔木封育沙丘,株行距2m×3m,树种以刺槐、泰山青为主,还有少量桑树。
  1.3经济林
  缓起伏沙地,易风蚀跑水、跑肥,土地贫瘠、该类型先围堰平整后,再利植适合当地发展的乡土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杏、桑、桃、山楂、梨。该经济林栽植时应采取加大水,肥的措施,实施薄膜覆盖新技术。
  1.4农林间作
  由于林带林网、防风固沙林不能满足极强度流失地需达到的防风效果,为了弥补防风设施的不足,采用农村间作方式,株行距一般6m×15m、6m×30m,树种有毛白杨、泡桐或少量的山楂。
  1.5村庄防护林
  要充分利用村庄四周的坑塘、取土坑、闲散地块、环村路等营造护村林,在宅前屋后、村中心街道、胡同旁见空栽树,较大农家院宜种植香椿、杏、葡萄。
  2、蓄水、灌溉、排水体系
  该区主要引水源或排涝沟道为六五河、六马河、按地形、行政区域设计4个较大灌区,渠与林带走向一致,沟渠排、蓄、灌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一沟多用。
  2.1灌水体系
  按引水的综合要求,在六马河、六五河设固定扬水站,采用二级提水灌溉农田,根据水敌人保证率低和季节性用水的矛盾,增大提水能力,缩短轮灌天数。该区开挖主渠道53条(段),长130.7km,动土方108.1万m3,兴修桥、涵、闸76座,新修道路28条132km,新打机井91眼,达到了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目的。
  2.2蓄水、排水体系
  田间土壤保水措施:一是采用耙耢措施,使土壤上松下实,上干下湿;二是采用薄膜覆盖种植棉花、花生、西瓜、蔬菜类、幼林等;三是农田围堰打埂,防止降水径流。工程保水措施;一是缓起伏沙地采用推土机按台田整平;二是充分利用洼地、坑塘蓄水。沟渠排蓄排水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节制闸控制河道水位;二是扬水站静水池安装排水阀,充分利分灌渠控制排水位,全部灌区渠道可为蓄水库容。
  3、治理开发体系
  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和灌排体系的目的在于保护、开发利用沙化土地,使其为人类生产物质与财富。沙化土地的开发利用坚持了长、中、短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高产优质高效和市场竞争动态,在经济林、林粮间作,农作物种植等方面进行高产开发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沙化土地平整、薄膜覆盖、营造塑料大棚虽投资大,但见效快,效益高,已成为开发沙化地的短、平、快技术并得到推广。
  3.1经济林
  沙地营造果园,果树幼龄时,间作棉花、花生、红薯、小麦。水土条件较优越的土地栽植生产快、结果早的美果新红星,红富土、乔纳金等品种,果树行距一般为4m,株距3—5m,公顷栽750株左右。也可选用本地栽培悠久的乡土树种杏、梨、山楂、桑等。
  3.2农作物种植
  农作物套种面积93.3hm2,一是小麦春深入基棉套种,形式有三二式、三一式两种,即三垄小麦留有二垄棉花行或三垄小麦留有一垄棉花行;二是小麦夏棉套种,即在小麦垄埂上5月下旬塞种夏棉;还有少量小麦、菠菜套种,棉花、西瓜套种。通过套种充分利用照和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薄膜覆盖推广面积193.3hm2,主要覆盖棉花、花生。棉花覆盖在4月上旬,比正常大田播种提前15d,棉花品种可种植产量高、衣分高的中棉12.薄膜覆盖避免了春季风蚀种粒与禾苗的危害,增加了地温,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是沙区种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3.3围平土地
  该区残次林面积606.5hm2,多为杏、梨、山楂、毛白杨、槐、桑乔灌林果混合混交型,株距、行间、品种无规则,虽有一定的防风效果,风蚀现象较轻,但树木生长衰竭,品种差,产量低,远不能实现人们对土地价值的要求。为了改造利用,一是对多年失水失肥、缺乏技术管理的杏、梨等乡土品种,树冠下先平整围堰,引水灌溉,整形修枝增施有机肥料,促进产量提高二是对残次林皆伐后,平整土地,通过每公顷7.5万kg土杂肥、750kg磷肥、225kg氮肥,一次集中施肥,种植优质果园(前三年间作农作物)。
  4、试验研究体系
  为配合郭后风沙治理示范区的全面治理,提高治理的科学技术水平,探方向盘平原风沙治理的新技术,新途径,先后进行了果粮棉间作、果树引种、樟子松引种、风沙流观测等试验研究。
  4.1果树品种引种试验
  共引进桃品种11个,杏品种7个,山楂品种3个,葡萄品种1个,李子品种2个。
  4.2樟子松引种试验
  为了改善防护林单一落叶乔木的现象,提高防护林的经济效僧和生态效益,自九十年代开始在章古台地区引种常绿树樟子松。樟子松在鲁西北沙地引种成功,使该树种在低海拔平原沙地的造林范围向南推进了纬度5°44′为该地区推广樟子松造林提供了依据。
  4.3林网防风效益观测与分析
  对示范区林带进行了防风效益、相对湿度和积沙量的观测结果表明,当日风向SSW,晴天、林带高5m。林前3—5m,风速减弱16.3%,林后5—20m风速平均减弱33.5%,林带后10m积沙量很少,仅为旷野的28.13%,空气相对湿度为41.4%,增加2.20个百分点。
  5、预防监督体系
  随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工作由“防治并重”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监督执法。因此,首先必须搞好对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广大群众和开发建设单位懂法、知法、学法、守法,让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据统计,4年来全县较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宣传活动达42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14次,赞助电视节目39次,刷写宣传标语1120处,张贴水土保持法和宣传画580处,受教育率达88%。其次,为了全面掌握人为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我们组织了水保、水利、乡企、交通、林业等单位的技术人员30多人,对人为流失重点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经地分析,按治理程度划分为监督保护区、监督预防区、监督治理区三种不同监督区,根据各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区预防监督治理规划方案。其三,为了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们遵照水土保持法和省、市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夏津县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夏津县水土流失防治费用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先后举办了3次水保监督检查人员培训班,参训人数达120人次,考核合格持县政府颁发的监督检查证上岗。同时,为了保证水保法律长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夏津县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乡镇水利站更名为水利水保站。全县配备了县级专职监督员26名,乡级监督检查员27名,村级监督检查员103名,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网络。

文章标题:夏津县风沙区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1030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