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这次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生态与农业气象的内涵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简要阐述了生态与农业气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简要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的几点粗浅建议。
关键词:生态与农业气象,新农村,发展战略
生态与农业气象是这次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气象发展战略提出的八条建设轨道之一,也是气象能力建设的着重点之一,是今后气象工作需要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做好新时期生态与农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认识生态与农业气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注重新农村建设中水土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新世纪生态与农业气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1生态与农业气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温、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气资源保护是生态与农业气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生态与农业气象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履行好生态与农业气象的服务指导职责,保障光温水土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目标。
1.1生态与农业气象条件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而粮食稳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保障。中部地区尽管雨量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偏低,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粮食生产中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以偃师市为例,偃师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山北岭中河川,伊河、洛河穿境而过,还毗邻黄河,水利条件比较优越,但是也面临着阶段性干旱和夏季雨洪灾害的困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约4,933hm2,其中水浇地面积3,533hm2,在干旱阶段需要补水灌溉,以每亩需补充灌溉水400m3计算,需2.12x109m3的灌溉水量,尚不包括14,000hm2无灌溉条件农田的需水量,而这些缺水量只能降水来弥补。如遇干旱少雨就容易造成旱灾,致使粮食产量不稳定。而生态与农业气象措施在蓄水抗旱、灾害预警防御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人工增雨、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层层拦蓄,能够增加降水量,增加降雨入渗,在干旱季节以河水、泉水、井水的形式,增加有效灌溉水源,也可有效预防、减轻灾害发生,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2生态与农业气象措施是维系生态环境安全的主体措施
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稳定,就无法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偃师市总面积948.4km2,其中平原面积占31.4%,丘陵占51.9%,山区占16.7%,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比较脆弱,特别是南山北岭区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威胁农村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据《自然资源数据库》1985年数据结果显示:偃师市有水土流失总面积641km2,占国土面积的71.06%,不少乡镇崩岗林立,千沟万壑,造成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生态安全毫无保障。2006年7月2日,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其北侧形成一条有利于降水的辐合带,在地面弱冷空气的配合下,偃师市普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在12个小时内有5个乡镇出现了特大暴雨,6个乡镇出现了大暴雨。最强的降水中心出现在顾县镇,3小时降雨量为173.4mm,12小时达193.4mm,24小时达到223.6mm,为有气象资料以来所罕见,超过了防汛部门200年一遇的标准。此次降雨范围广、强度大、雨势猛,使1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5万亩,房屋倒塌117间,受灾人口305人,冲毁堰坝3座,另有多处道路、桥梁、涵洞等被冲毁,多家工厂企业、猪场进水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类似的气象因素引致的严重生态灾难在中部六省不乏其例。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草害的预测、预警,指导农民适时控制病虫草害发生;干旱阶段通过人工增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通过提前预测预警,指导农民采取预防(规避)措施,并且可以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灾害损失。通过采取这些生态与农业气象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大面积的生态林,并通过大范围的生态自我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及其所衍生的面源污染,保护珍贵的水土资源,维系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
1.3村镇生态系统与小气候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
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人居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的发生,加剧防洪压力,直接威胁人居生活环境的安全。山体滑坡、崩岗、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农村开山建房、修路、采矿、取土等人工切坡,造成山体重力失衡,产生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区雨洪灾害以小型为主,数量多,分布广,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特点,黄河、伊河、洛河以及境内众多的河道防汛任务非常繁重,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在已发生的山体滑坡、崩岗等山区雨洪灾害中,多数与建房、修路、开矿等人为活动不注意水土保持有关。通过小流域治理、山区生态重建、村镇生态重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规划等生态与农业气象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延长汇流时间,中等强度降水,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建设,构建良好的村镇生态系统和小气候条件,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为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
1.4良好的生态与农业气象条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时期生态与农业气象工作的新理念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预测、评估、指导灾害防御,构建和谐生态系统和小气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偃师市具有天然的生态自我修复条件:南部山地丘陵有丰富的森林覆盖,双龙山森林公园处在期间(面积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96%,是省级森林公园),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33.9mm,水源补给与涵养条件相对较好,山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畜破坏山地的程度相对较轻。通过封山禁牧、建沼气池、推广太阳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基本农田等生态修复辅助措施,实行“小治理、大封禁、小开发、大保护”,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重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5“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体系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三大理念”,可以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5.1公共气象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亟需的科技和信息问题
公共气象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按国家赋予的职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体现面向全社会的内涵,渗透在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服务之中,事关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抓好气象灾害预警告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做好防御气象灾害预案的制定与实施,规范和管理相关领域的社会和市场行为,科学地引导全社会用好气象资源,趋利避害。生态和农业气象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手段,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亟需的科技和信息问题。
1.5.2安全气象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安全的概念已从传统的军事安全和社会治安扩展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预报预警和趋利避害的服务能力,此外,为经济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提供气象保障也已成为生态与农业气象的重要课题。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建设,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小气候,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和沼气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做好水土保护,开发绿色农牧产品,做好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清洁处理,做好气象及次生灾害的预警防御等等,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5.3资源气象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气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评估产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最快的速度传播到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信息资源。中部六省多处于黄河长江流域、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条件相对均衡,但光、热、水、气条件仍然存在相当差异,决定了各地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经济结构有所不同。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利用各地光、热、水、气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气象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中部六省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全年分布不均衡,极易引发阶段性干旱、洪涝等气象及次生灾害,需要对光、热、水、气等气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变不利为有利(或者减少不利),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沛的清洁能源和更多可资利用的云水资源。中部六省有丰富的光、热、水、气等气象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成为国家资源战略特别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气象信息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气象信息与经济相关领域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相应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气象信息与生产、流通和营销等过程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大气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大气环境资源的有利因素,防止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危害,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
2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生态与农业气象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生态与农业气象综合、全面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1发动宣传教育,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用绿色生态的要求和意识来建设新农村。一是实施服务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生态与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山水田林路村镇整体规划建设,引进新品种,推广实用新技术,推广免(少)耕技术措施,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镇小气候,同时加强农民的知识培训,使农民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主意识,从而解决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二是把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列入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强化全社会珍惜水源、爱护大地的生态意识;三是把生存气象条件(光温水土气)污染防范意识教育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食品安全防范相结合,使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构建人际和谐。
2.2参与规划设计,发挥气象环境评价职能
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起行业环境评价的职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及防洪减灾等进行统筹考虑,对山、水、田、林、路、屋等进行合理布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综合各个涉农项目共同建设新农村。各涉农项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达到农村生态与农业小气候和谐的要求。
2.3与其他部门相结合,培植优势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握新农村建设重点,与农业、水利、林业、规划等部门紧密结合,把项目实施与培植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庭园、房前屋后的空置闲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菜园、小竹园”的庭园经济,同时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猪—沼—果—鱼”立体开发的种养模式,以果业发展带动生猪产业,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起无公害、无污染、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加快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欣赏到绿水青山的美景。
2.4抓好美化绿化,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注重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村镇绿化、美化、靓化、生态园林建设等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促进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一方面,制定以道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地为面的绿化模式,在道路两侧的裸地和排水沟边坡种植灌木、草皮,尽量扩大绿地面积,充分激发农民建设秀美家园、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猪—沼—果—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生态型清洁小流域建设,大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净化水质,使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群众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源。第三,通过生态与农业气象环境评价,限制乃至禁止污染性企业发展,减少乃至不用化肥农药,减少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改善村镇生态环境和村镇小气候,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2.5强化预防预警体系建设,保护新农村建设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组建联合执法体,加大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执法,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生态环境好与农村小气候良好的生态和谐目标。水土保护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水土保护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和水土保护设施验收的职责,及时查处违规的行为和做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的破坏;气象部门要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克服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束缚,把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适时传递到千家万户、尽可能惠及每个人;加强防雷社会化管理工作,新农村建设中,防雷设施(措施)要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避免或者减少雷电灾害;加强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设,适时增雨、消雹,尽可能减轻灾害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主动跟进,加强监督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良好生态与小气候环境的要求,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
2、中国气象发展战略100问
3、偃师风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