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省级期刊《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水利厅,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学会黑龙江省水利科技信息中心站。国际标准 刊号:ISSN1007-7596,国内统一刊号:cn23-1269/TV,邮发代号:14-87,单价:8,定价:48,刊期:季刊,开数:16开。
摘要:随着改革的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坚持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认识到农田基本建设对于农业区来说是何等重要和必要。我们在重视库、塘、堰建设的同时,也呼吁引、灌、用的管理。农民爱说:水是庄稼的命,也是庄稼的病,可见水是农业的命脉。也认识到谁受益谁负担的农田水利建设,当然更懂得我不受益决不负担经济的心理。计划经济下的农田水利建设原则,义务与权利濒临消失。农业灌溉最末级的农田建设以及输、供、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摆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
一、金乡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金乡县位于南四湖西,济宁市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6°06′~116°30′,北纬34°51′~35°14′,北靠嘉祥县任城区,西与巨野、成武两县毗邻,南同单县和江苏省的丰县交界,东和鱼台接壤。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35.5公里,总面积8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1.49万亩,全县共辖13处乡镇,659个行政村,总人数64万人。
全年平均降雨量达6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金乡县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多年来,水利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东渔河、大沙河、金济河等河流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坝体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干、支、斗沟渠1万余条,大部分支斗沟渠淤积严重,竹节沟、断头沟较多;渠系建筑物1万余座,86%的渠系建筑物已严重老化,21座拦河闸坝,236座排水涵洞,普遍存在启闭设备损坏和闸门漏水等问题;80处排灌站有40处基本完好,183处提水站只有30%能够正常使用。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河流域,大蒜加工排放物、工厂生活垃圾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严重的污染着河水。另外,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
(二)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把沟渠垫平种上了大蒜等经济作物的现象。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河渠干涸,沟渠填平,工程毁坏。
(三)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每年收取率不足70%。去年因大蒜价格下调,冷库生意赔钱,免除了水资源费及河道维修费,。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淡化,随意填垫沟渠
我县近几年内涝灾害严重,有些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防洪除涝意识淡化,在修路建房和项目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损坏了原有的排灌设施;甚至有的群众为了方便自己生产,随意填沟垫沟、平渠种地,造成了大量的竹节沟,堵塞了排水出路,存在着很大的排水隐患,使排涝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能力差,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全县排灌站多数已属超期服役、严重老化。目前全县水利设施完好率仅为40%左右,部分排灌设备由于管理维修跟不上,损坏比较严重,排灌能力明显降低。由于没有落实维修资金来源,排灌站、桥、涵、闸等一批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田间排灌体系不畅,内涝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目光短浅,看重利益
由于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缺乏大局意识,只看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排水矛盾较多,造成了不应有的灾害。
(四)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资金,管理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没有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使有些水利工程刚建好就遭到破坏,设备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五是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取消“两税”和“两工”,乡镇政府组织职能弱化。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涉及几个村的水利投资问题。县、乡两级财政又极为困难,除向上级争取部分资金外,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致使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水利执法相对薄弱
执法力度不够,破堤取土等破坏水利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鸡黍、马庙、鱼山等一些乡镇村庄的沟堤遭到严重的破坏,基本被填平,种植了庄家。
(六)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村村通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特别是2005年前建设的自来水工程设备已老化,供水干管年久失修,大部分管道锈蚀,老化破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农村自来水管理办法没有出台,自来水管理机制不规范,在管理上没有法律依据,缺少管理经验,用水户法律意识又淡薄,时常发生私接、乱接自来水和偷水现象。
(七)水利工程、河道产权不明
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建、管、用相互脱节,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河道的坏损。
三、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我县财政状况非常紧张,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打破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工程建设资金。一是向上积极争取资金。抓住上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大力组织征收水利规费。据初步计算,全县仅水资源费一项的征收潜力就在一千万元以上,拿出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各乡镇要研究办法措施,大力组织征收,真正收好用好。三是群众自筹资金。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调动和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自发投资投劳,采取“卖土挖沟、拍卖路权、有偿植树、收益护路”等途径筹资。同时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托管、拍卖、租赁、承包,有效的缓解水利资金不足的状况。
(二)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要始终站在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规划、设计、施工、质监、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针对近年汛期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从源头上杜绝“豆腐渣”工程。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施工。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严把施工队伍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公开招投标,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一律不准参与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施工的专业化。三是坚持高标准检测验收。对所有工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终身责任制,开展巡回检查,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序,坚决在第一时间返工重来;凡未通过水利部门组织验收的工程,一律不得投入运行,真正把水利工程建设成党委政府放心的工程,百姓群众满意的工程。
(三)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如何充分发挥较大的效益,关键取决于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工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运行档案。具体如下:一是落实工程管理人员及管护工资。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护范围,确保工程管护资金,能够实行按运行成本收取水费的工程,建立水商品意识,收取运行成本费用。另外建议从每年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河道维护费中补助部分资金作为管护资金。二是明晰产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统一,建、管、用相互脱节,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的坏损。因此,水利部门要当好政府参谋,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比较完备的政策和法规,尽快明晰所有权及其管理权,为开展管理、执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明确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使工程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三是组建农业灌溉用水合作组织。成立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明确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水利意识,调动广大会员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四是健全网络,明确职责。可聘请乡镇水利站人员作为水利协管员,定期组织水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培训讲座,明确他们对本乡镇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对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年终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放任、玩忽职守或失职者,建议当地政府给予调离或辞退处理,以增强其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五是要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加强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加强治安巡逻,防止人为偷盗、抢劫、破坏排灌设施,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环境。
(四)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益区域的建设与建设区域的差异在于同一条水利工程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受益建设区可能在本受益地域上。建设的难度在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冲突,一边是公益事业必须的,一边又是自身的利益。两者的矛盾是不能兼得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实行市场体制下的农田建设,建设的不再由受益户义务户负担,而是统一缴纳建设费用,由水管单位来统一规划建设。二是重新规划受益区域的建设地段,实行差额补助建设的办法。建设方式实行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加强建设的规模化和透明度。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其系统内的公益性特点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和引导,完全市场化的农田水利经营管理,应从税、费中支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应在市场化中考虑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必要的用水、防洪制度,约束市场化的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