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首先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并就其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相继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兴建了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由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地处偏僻等,使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做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水利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民参与程度低: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农民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农民没有把水利设施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设施而积极地参与到工程的维护管理,农民不了解也很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有关管理决策,农村水利组织的领导或成员大多数由组织安排或自愿参加,民主选举的却很少。
1.2水利管理机构运行资金不足
运营不合理:由于过去政府主部门一直只注重农村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而忽视对已建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形成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往往未将建后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落实,对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重视不足,资金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了一年建设三年坏的现象,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如以前建设的高稳产农田工程和近几年建设的烟水工程等,除了一些沟渠、泵房、水池、水窖和小塘坝之外,相应配套的管道、闸阀、机电设备等已经大部分报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资金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其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灌溉水费收入,而支出项目较多,如水利工程维修费、折旧费、电费等,个别机构存在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农村水利机构入不敷出的资金运行状况,必然会降低农村水利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农村水利管理机构的良好运营。如小型灌区、提灌泵站或人饮泵站,能收取的费用最多只能维持管理人员的工资、电费等,维护及维修费用缺乏,设备、设施一出现问题,就闲置报废。
1.3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职能不到位、运营方式单一、管理组织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不高,不能调动水利工作人员积极性,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灌排渠道和农村河道工程仅有很少部分落实了管理机构,小型以下水库没有设管理机构,由乡镇、街道专管员负责管理,渠道仅由村民自主季节性管理。一些地方部分小水库、塘坝、自流、提水及小灌区,机电井和河道防洪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样会造成管理机构的职员对水利事业关心淡薄,从而影响水利机构正常效益和职能的发挥。如一些有管理房的小水库、塘坝和小灌区,由于多年没有上调管理人员的工资,因待遇很低,管理人员为了生计忙于其它事,管理房每天就只有一把锁和一条狗,这样的现象很常见。
1.4在重建轻管,缺乏维护的问题
缺乏维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领导思想上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的倾向,认为管理难度大。这是因为领导的政绩要依靠项目和资金来体现,对于管理来说难以体现。②管理经费无保障。在兴建工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管理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经费不落实,形成工程建设越多,背的包袱越重的恶性运行机制。导致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消极怠工,甚至脱岗转行。③产权不明晰,主体不明确。小型水利工程多是靠国家拨一部分资金、物资,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来完成,投资主体很不明确。主要反映在产权归属及管护主体之上。④宣传教育缺乏深度,工作缺乏力度。水利设施被毁被盗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全民爱护的意识。⑤管理部门力量薄弱,管理知识缺乏,业务水平偏低。因工程点多面广,大部分交由村委会或自然村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多是当地农户,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业务。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2.1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和提供保障,各级水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水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的思想观念。把水利管理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管理上来,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如何调动各个阶层管理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政府要做好引导、扶持、监督、服务4个环节。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2.2明确管理主体,依法管水
当前,多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中央、地方、农民三者都有份,这就造成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要解决主体问题,实现由无主向有主转变,必须先从明晰产权入手,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并明确其责权利关系。总之,在明确管理主体的前提下,无论是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还是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只要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工程资产的保值增殖,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就可以尝试。
2.3依靠科技手段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在应用科技手段方面
还相对比较落后。就我县而言,全县中小型灌区渠道共127条,总长度330.08km,其中进行了渠道防渗处理的长度仅为104.3km,只占总长度的31.6%,而量水设施配套率还不到15%,未做衬砌和防渗处理的渠道完好率仅为40—50%,渠道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因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全省平均水费收取率还达不到50%。因此,依靠科技手段,促使农村水利工程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也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措施如下:①加快水利信息自动化化建设。以节水型社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支撑,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水利管理水平。②以水定产,合理配置灌区水资源。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结构。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根据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利用地下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③多管齐下,加大节水管理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有侧重的原则,坚持常规节水与高新节水相结合、骨干工程和田间节水技术并举,在重点抓好骨干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时,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技术,井灌区大面积普及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加大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提高节水抗旱能力。改革传统的灌溉技术,推行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改善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3结束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其安全运行,发挥其应有效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各个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不同地区洪涝或干旱会同时发生,自然灾害无规律可遵循,因此,治水一直是全社会的重要事务。为农村水利工程这样一种准公共物品设计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对地域广阔、千差万别的中国农村社会来讲是极其困难的。为此,今后各地在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情,将指导思想定位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上。